社企流/編譯:Wei Ho
全球均溫已連續 13 個月創下新高,歐洲聯盟(EU)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表示,2024 年的 6 月份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6 月。當氣溫升高,人體需要花費 2 週的時間來適應,透過增加出汗率散熱,同時提高心血管效率,讓體溫不會升高過多,鹽分流失也會減少,以保持體內水分。
但當你可以適應當下的溫度時,並不代表身體已經準備好面對更炎熱的天氣。而當我們在運動或勞動時,身體都會產生內部熱量,當環境溫度較高,運動會進一步增加體熱,且運動強度越強產生的熱量越多。在這樣炎熱的天氣下,從事戶外活動應該格外小心,高溫可能帶來脫水、中暑,甚至死亡等嚴重影響,如何應對高溫已是當前不可忽視的課題。
連日高溫怎麼辦?6 個小建議讓你避免熱傷害!
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多數人在炎熱的夏天仍希望能夠保持原有的運動習慣,或是建築工人、外送員等職業,經常需要暴露在高溫之下。以下有 6 個小建議,能讓你在炎炎夏日避免熱傷害。
- 注意活動的時間:當你需要在戶外進行運動,或是進行戶外工作時,若能避免在一天中最熱的時段進行,將是防止熱傷害最好的辦法。以美國多數地區來說,上午 10 點到下午 6 點之間是溫度最高的時段;在台灣,氣象署則表示,上午 10 至下午 3 點盡量避免外出。如果可以選擇在清晨或晚上運動,會是更好的選擇;若無法避免在太陽下活動,則需要盡量尋找陰涼的地方。
- 保持良好的水分攝取:當你感到口渴時,不要忽略身體給你的訊號!補充水分能保持血漿容量較高,減輕心臟負擔,降低熱傷害相關疾病的風險。人類的大腦和肌肉也由水分組成,當身體感到缺水時會開始犧牲出汗等機能。同時也應該避免在高溫下攝取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這些成分會使人體更加脫水。
- 聽從身體的反應:當你在戶外運動、工作或遊玩,感到不舒服、悶熱或無法繼續努力時,便是你的身體發出訊號告訴你需要放慢速度、增加休息時間,或是適時脫離高溫的情況。
- 選擇適合的衣服:穿著淺色衣服可以減少吸收熱量,寬鬆的衣服和短袖、短褲也能防止熱量聚積或汗液蒸發。
- 你的頭盔和護具會影響散熱:部分運動項目可能會需要穿著護具,但在高溫之下可以適時脫去護具來幫助散熱。但若因考量工作安全需要配戴安全帽的職業,如建築工人,企業應該要遵守健康安全指南,提供冷卻站和飲用水並讓他們適時地休息。
- 保持良好的睡眠:當你已經暴露在高溫下一整天,還未能好好讓身體獲得休息,會增加你第二天受到熱傷害的風險。若能在冷氣房裡休息一晚,良好的睡眠將有助於降低熱傷害的風險。

另外,須要特別注意幼童與年長者在高溫來襲時有著更高的風險。年長者的心血管系統因為機能衰退,運作效率降低,出汗機制也減弱許多,因此更容易患上中暑或熱衰竭等疾病。此外,年長者身體的口渴機制反應可能也不如青壯年時,也更容易脫水。
幼童相較於成人需要更多時間來適應氣溫升高,他們較依賴皮膚散熱而非出汗,兒童則可能因為天氣炎熱而感到煩躁、不舒服,需要成人多加注意並引導他們到涼爽的地方休息。
史上最熱奧運即將來襲!巴黎奧運該如何因應?
另一個難以逃離在高溫下活動的人群,就是即將參與 2024 巴黎奧運的選手們。
對於從事戶外運動的運動員而言,逐年升高的氣溫帶來許多賽事改變與運動員體力上的考驗。例如,2019 年澳洲網球公開賽使用了新的「高溫應對政策」,視氣溫決定延長選手休息時間或是暫停賽事;2020年,澳洲國家橄欖球聯賽選手 Keith Titmuss 因過度訓練而患上運動性中暑,最後不幸去世;2023 年的雪梨馬拉松舉辦時熱浪來襲,造成多名參賽者送醫。

不同的運動項目所面臨的熱傷害風險不同,參加耐力賽的運動員比起參加投擲、跳躍等短時運動的運動員風險更高;參加帕運的選手們由於原本就面臨多種醫療條件與需求,需要特別考量。
即將在 7 月下旬登場的巴黎奧運,號稱打造最「綠」的奧運,將要如何面對高溫?各項減碳措施受到各界關注。
澳洲學者 Hannah Mason 與澳洲皇家救生會名譽高級研究員 Amy Peden 等多位研究者,建議賽事主辦方應該擬定針對選手、觀眾與裁判的高溫政策,由澳洲運動醫學會所擬定的極端高溫政策(Extreme Heat Policy)便是很好的參考案例。
賽事醫療團隊也應具備辨識熱傷害相關疾病的預警信號、診斷和治療得技能。在高溫越來越普遍發生的當下,賽事單位也應該要做好根據需要而更改賽程的準備。原先因減碳考量而僅使用「地板冷卻系統」的巴黎奧運選手村,隨著多國代表隊及各界專家提出建議,最終奧運主辦方在 7 月 2 日宣布將安裝 2500 台空調供選手使用。
參與賽事的選手因預期會面臨到高溫,多數早已做好充足準備,例如透過冷卻背心或浸泡冷水等方式保護自身。但進入會場觀賽的觀眾卻可能沒有做好相關的準備,前述 6 項小建議,也能幫助觀眾面對高溫、舒服地觀賞運動賽事。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