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Teach for TaiwanPhoto Credit:Teach for Taiwan
少子化浪潮衝擊下,偏鄉小校面臨裁併危機,為了將這些學校留下,提供孩子更優質的教育,也保留屬於在地的人情與文化記憶,一個公辦民營的計畫啟動了。

社企流/文:Yuanling
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 TFT)十週年活動的第 5 場講座以「少子化浪潮—偏鄉學校之轉型」為題,從公部門、學校、民間機構角度,討論在少子化浪潮下,偏鄉小校如何突圍轉型,將創新教學理念落地。
此場座談,邀請參與在全台最大實驗教育聯盟 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體系(註一)中的學校、教師、組織成員分享實戰經驗。由嘉義縣教育處李美華處長擔任引言人、花蓮三民國中校長林國源擔任主持人,邀請屏東富田國小校長盧亭妤、以及 3 位如今都在教育界努力的為 TFT 校友——屏東富田國小教導主任葉家甄、嘉義光榮國小校長的宋婉榕和林業生基金會教育組組長蔡名封,進行對談。

公辦民營實驗教育,盼為偏鄉小校帶來「質變」

「實驗教育」囊括眾多型態,起點來自不同教育理念,林業生基金會教育組組長蔡名封指出,大致可分為學校、非學校型態;其中非學校型態,包括自學、團體自學、機構實驗教育,學校型態則分為公辦民營、公辦公營。
(面對少子化,偏鄉小學如何翻轉避免裁併危機?找來 KIST 實驗教育體系中的老師們,談談他們的經驗。來源:Teach for Taiwan)
(面對少子化,偏鄉小學如何翻轉避免裁併危機?找來 KIST 實驗教育體系中的老師們,談談他們的經驗。來源:Teach for Taiwan)
花蓮 KIST 三民國中校長林國源表示,自從 2014 年《實驗教育三法》公布施行後,在部分地區,推動的速度卻相當慢,原因主要就是缺乏資源的支持。許多學校並不知道如何做轉型,「要把公立學校交給一個民間組織去經營,大家心裡都有很多的擔憂跟恐懼。」在偏鄉小校中,倘若面臨少子化困境,不是關閉學校、與他校合併,就是採用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的實驗教育,轉型成為具特色的學校以繼續經營,對該地區內教育帶來徹底的「質變」。

「除了少子化,一定還有別的原因」

屏東 KIST 富田國小校長盧亭妤分享,當初被派赴富田國小,全校只有 31 個學生,面臨裁併命運。但她觀察,雖然招生不利,但周邊仍有其他學校滿招,不禁讓她思考:「學校會逐年減少,除了少子化本身當然是個不可抗的因素,我相信一定還有原因。」
甫上任便天天 6 點到校,親自走訪社區、拜訪當地有力人士的盧亭妤發現,富田國小會面臨裁併,主因有三:
  • 缺乏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特色與定位不夠明確,無法受到家長、地方人士的肯定
  • 弱勢家庭比例過高:在學校,高達 60%~70% 的孩子來自弱勢家庭,許多孩子可能是在就學時面臨困難,轉學自其他學校
  • 教師挫折感:教師面對弱勢家庭、學習動機不足的孩子,難以支持教學熱忱
「其實很多老師真的喜歡教育,但無力與挫折會累積,就是因為沒有獲得抒發、或缺乏支持。」盧亭妤說,她當時心裡想的,是倘若學校裁撤,這些孩子依然得回到那些他們曾經不適應的地方去,「如果我再讓這一所學校消失,他下一個地方,可以去哪裡?」抱著這份「想給孩子最高選擇」的心意,盧亭妤重整學校教學方針,親自與社區人士們對談、釐清他們的痛點,並以此作為實驗教育的轉型藍圖,順利通過實驗學校申請。

溝通、傾聽,培養利害關係人信任

推動實驗教育的路上,如何協調、溝通是重要的一環。TFT 第四屆校友、現任屏東富田國小教導主任的葉家甄說,自己過去在 TFT 計畫時,擔任體育課的科任教師,從一到六年級都得教,「我學習到如何跟一到六年級的孩子們對話。科任教師的角色轉換很不容易,因為同樣的方法、策略,你不可能應用在所有年級的孩子身上,而是必須依據他們不同的發展、年紀做調整。」
正是這份「個別化溝通」的磨練,讓她依據各方需求打開溝通契機,成為轉任教導主任後,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基石。「在學校領導人的職位上,要面對的是更多家長、社區人士、甚至是上級長官,必須去回應家長提出的質疑、或是好奇。而就像我面對一到六年級的孩子,必須以不同的語言、不同的互動的方式應對,建立溝通的橋樑,建立信任。」
(葉家甄表示在小校裡,混齡上課是老師們的挑戰,但也訓練自己個別化溝通,成為擔任教導主任後的重要能力之一。來源:Teach for Taiwan)
(葉家甄表示在小校裡,混齡上課是老師們的挑戰,但也訓練自己個別化溝通,成為擔任教導主任後的重要能力之一。來源:Teach for Taiwan)
蔡名封也呼應表示,籌辦實驗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學習是「與人溝通」。他引述政大詹志禹教授所言:「實驗教育有兩個原則,第一,它必須是正面的實驗,不能像生物或化學實驗,可能帶來負向的影響。第二,如何透過現有的知識 、理論的基礎,確保它往正向發展。當我們把 KIST 的教育理念帶到學校裡,是需要很多方層面的溝通的。」
「很大的一個困難點,或者說一個必經的歷程,就是你必須要去了解,縣府的想法是什麼、老師的聲音是什麼、地區家長的需求是什麼?」蔡名封說:「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這些人彼此之間,找到交集、提出雙贏。如何在當中找到交集點,是我認為這個角色(民間組織協調者)最有挑戰的地方。」

打掃校舍、每堂都備課,堅信品格力能改變孩子

在嘉義縣第一所 KIST 學校光榮國小,其誕生來自公部門的支持與私部門的協力。嘉義縣教育處李美華處長指出,過去縣府從事公辦公營時「且戰且走」,起初採用混齡教學的方式,但在嘉義縣長更高的期待下,希望在嘉義縣創造更多元的就學環境,因而與 KIST 結緣、催生出全縣第一所 KIST 學校光榮國小。
(李美華處長表示,除了混齡教學也引入實驗學校,創造嘉義多元的教學環境。來源:Teach for Taiwan)
(李美華處長表示,除了混齡教學也引入實驗學校,創造嘉義多元的教學環境。來源:Teach for Taiwan)
TFT 第二屆校友、現任嘉義 KIST 光榮國小校長的宋婉榕,曾在同是 KIST 聯盟的拯民國小服務,她也是 TFT 計畫中第一位升任校長的校友。宋婉榕過去就讀體育大學、曾任亞運國手,一直堅信品格對孩子的影響。「KIST 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其中一個就是品格力,因為我自己是運動員,我覺得品格教育對孩子的發展來說很重要。如果孩子可以在國小時就接觸、受到滋養,讓他有內在穩定的非認知能力,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抱著這份初衷、以 TFT 計畫成員身分加入拯民國小,她回憶,當初一進學校,最先做的事情竟是在校長帶領下,全校教師總動員、清掃積塵已久的校舍,甚至掃出許多老鼠屎。讓林國源笑稱,或許會有教師認為自己被招來「當清潔工」。
此外,拯民國小對實驗教育的要求規格甚高,校長期待,教師每一堂課都必須備課,對教師而言是重大的挑戰。「但我覺得,當時雖然沒說破,但我們所有人內心都有一個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我們都相信,這些付出對接下來會很有幫助。」
(宋婉榕認為品格是教育的初衷,除了培養孩子們的榮譽感與責任心,也協助孩子們建立學習成就感。來源:Teach for Taiwan)
(宋婉榕認為品格是教育的初衷,除了培養孩子們的榮譽感與責任心,也協助孩子們建立學習成就感。來源:Teach for Taiwan)
抱著以品格為核心、而非學科為核心的教育初衷,宋婉榕一面帶領孩子培養榮譽跟責任感,一面思考如何幫助他們建立更多學習的成就感。這時,她發現了均一教育平台,提供更靈活、彈性使用的教材,如獲至寶。
「一開始我透過改良課本素材,看見了一點成效。孩子不會覺得這堂課好像沒什麼學習、太過簡單,有了上課的意義感。而接觸均一教育平台,除了豐富的資源,他們甚至派人手把手、帶領我們使用教材。」

推動實驗教育,仰賴「急迫的耐心」

校方的主動積極,搭配政府支持、民間機構的強力支援,以及 TFT 挹注的師資,讓公辦民營的實驗教育,在台灣漸漸更快地轉動起來。
TFT 創辦人劉安婷說,實驗教育轉型,奠基在改變(change)、合作(co-create)、對話(conversation)之上,「串連的方案,終究是希望可以催化、促進延續性的改變。」
她並引述 KIST 裡所言「急迫的耐心」,作為勉勵:「你要有急迫感,現在投入,就會有差別;但同時你也要有耐心,因為看到改變,並不是依循 SOP,馬上就能立竿見影。」
註解
註一:KIST 是由誠致教育基金會所創辦的策略聯盟,借鏡美國公辦民營學校系統 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以品格力、學習力、文化力為核心,推動偏鄉小校的實驗教育轉型,如今已獲多個機構支持推動。
核稿編輯:葉于甄
永續不難,開始行動就好!歡迎免費下載行動指南,還有機會把精選好禮帶回家 >>馬上下載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