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姚巧梅Photo Credit: 姚巧梅
肉體終會老化,但無法囚禁熱愛探索的靈魂。堅持用腳寫作的鈴木怜子是不折不扣的「灣生」,在台灣出生、成長,在日本生活到世界各地旅行;為了蒐集寫作題材,親赴現場的習慣不改,而這種田野式的調查採訪,即便在她 83 歲時,仍拄著拐杖前行。著作無數的她總說:「這是最後一本了」,但與台灣、日本連結的作品,仍是一本本產出。對她來說,記憶台灣這座南方島嶼的方式之一,就是透過體驗的書寫。

CSR@天下/文:姚巧梅
2020 年 5 月初的某一天,手機電話聲響起,號碼顯示是來自日本。
「姚桑,抱歉,剛才打妳家電話沒人接。寫旅行和人生那本書,日本的彩流社願意出版了,」電話那頭,85 歲的鈴木怜子(鈴木れい子)聲音顯得很帶勁,「妳還好嗎?新冠肺炎。台灣防疫做得好,日本電視台都在播呢。」  
和鈴木怜子認識快 8 年了,平時都用 mail 聯繫,但她偶爾會打電話來,特別是電視或報紙報導台灣新聞的時候。
台灣,連結了她與我,發展出忘年情誼。
特地打電話告知的作品是旅行散文,書名是『飛越時空的老女人』(『時を駆ける老女』),其中有幾篇和台灣有關,素材是我陪同一起蒐集的。
鈴木是業餘女作家,也是台灣出生的「灣生」。和她認識,是自傳『南風如歌』(『台湾—乳なる祖国』,2014 年)在台灣出版前後。為了行銷這本書,她自費來台,出席新書發表會、接受媒體訪問。

愛上用寫作與台灣連結的「灣生」

『南風如歌』如實地描寫她在台灣的成長歲月。在台北大安區出生,是四姐妹中的老么。日本戰敗後,12 歲那年她隨父母返回日本。人格形成期在台灣度過,加上吸吮台灣奶媽阿岩的奶水長大。南國的四季風土形塑了她,轉化成內在的一部分,原文書應直譯為「乳之祖國台灣。」
心靈的故鄉喚醒她懷舊的情懷,自傳出版後,時隔數十年,鈴木數度訪台。在人生的晚年,曾赴台中小住也做短期旅行。直到兩年前罹患肺腺癌,這種體現對另一個祖國思念的行動,才暫時打住。
「我想印一張名片,名片上寫著『旅行中』,」在自傳裡,熱愛旅行的鈴木寫道。
鈴木出生優渥的家庭。殖民時期,父親的職稱是「台灣纖維株式會社」總經理,背後支撐的是野村財團。在亞熱帶台灣的成長經驗,讓鈴木返國後難以融入處處講規矩的日本文化。高中學業,赴美國費城藝術學校學習美術,才重新呼吸自由的空氣。
留美的經驗是正面的。鈴木後來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也奠定了油畫基礎,在英文報紙當記者,都拜留學之賜。後來她認識同行的先生,結婚了。

摩登的斜槓老人

婚後,和當時的日本女人一樣,她步入家庭,生養兩個女兒。儘管如此,她沒有放棄筆耕,『旅居日本的聖方濟・沙勿略之後裔』(日本に住むザビエル家の末裔)和『芭蕾舞者服部智惠子之女華生·繁子』(ワトソン繁子 バレリーナ服部智恵子の娘)是那時期的作品。「華生繁子那本是主角自費出版,稿費給得很大方,」鈴木喜形於色。她從不對經濟問題起煩惱心,「所以,稿費很快就花完了。」
鈴木夫婦兩人喜歡多變化的生活,丈夫退休後,決定把退休金花在旅行和營生。這段體驗後來成為鈴木寫作的養分,『旅途剛剛啓程』(旅は始まったばかり)、『世界最適合居住之處』(世界でいちばん住みよいところ)是成果。
夫妻相偕走遍日本各地和世界。不僅環遊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哥斯大黎加和美國洛杉磯等地,也曾經營旅館、教育機構,教授過語言、繪畫和料理。「丈夫是躺在我懷裡往生的,」包括這一幕在內,都是她美好的回憶。
丈夫去世那年她 73 歲,是前期高齡者。當機立斷地,她賣掉山口縣光市的房子,拎著兩只皮箱,投靠住東京的小女兒。小女兒是電視公司製作人,工作繁忙,經常出國。孩子出生後無瑕照顧,鈴木升格為外祖母,義不容辭地負起照顧的任務,一邊寫作。
沈寂了幾年,等孫子上小學後,鈴木在寄來的郵件裡寫道:「姚桑,剛送孫子上學去了。現在,我一個人在咖啡館裡喝咖啡、寫東西。」即使肩負托嬰重任,她依然保有自我,執意為漂流的心靈尋找下一個停泊港。
「希望自己憑直覺隨時出航就好,」在自傳裡透露的,是她藝術家的本性,帶著一種無法安於現狀的流動。
『強烈欲望,七分喊停』(旺盛な欲望は七分で抑えよ)是鈴木為女實業家松田妙子(1927~2019年)撰寫的傳記。不知為何,覺得這書名也多少反映了她的性情。人妻、人母和祖母是她的身份和本份,作家與畫家則是她的欲望。
至今在東京房間的牆上,仍掛著幾幅她彩繪的油畫。這個摩登的斜槓銀髮族,凡事熱情以待、毫不保留,似乎沒有事情難得了她。
(鈴木的畫作。來源:姚巧梅)
(鈴木的畫作。來源:姚巧梅

80 歲仍堅持用腳寫作

鈴木的行動力超強,有時連我也嚇一跳。比如說,突然打來越洋電話;沒預告的寄來無印良品的棉質洋裝;臨時飛來台北,旅館沒預約好,只好暫住我家;在台中小住時,發來的郵件寫著:「明天要去台北車站觀察外勞集會,這是日本沒有的風景。」
但是,肉體終究抵不過歲月。隨年齡增長,身體逐漸衰弱。兩年前,出現我眼前的她,165 公分高的背已微駝,因腰痛而拄起拐杖。但另一方面,肉體的老化,似乎無法囚禁熱愛探索的靈魂。為了蒐集寫作題材,親赴現場的習慣不改,而這種田野式調查採訪,在日本稱為用「腳」寫作。
用腳寫作,我跟過一次。2018 年初秋,在日本朋友原由佳導覽下,鈴木邀我加入台灣小旅行。旅行後返回東京,她才知道腰痛的起因是癌細胞作祟,立即住院動了手術。
猶記採訪旅行中,鈴木強忍身體不適,右手拄著拐杖,堅定地行走在蚊蠅漫飛的崎嶇山間。秋老虎威力依然,鈴木佇足聆聽受訪者講話,露在帽簷下的銀色頭髮微微發光。一路上,無論是車中思索或側耳凝聽或振筆疾書,當時 83 歲的鈴木無不專注凜然,那神情令人難忘。   
我們一起尋訪南投草屯的聖山生態教育園區、埔里紙教堂、日月潭,參訪了木耳工廠、傳奇博物館,也大啖有總統魚美譽的曲腰魚(蔣介石最愛)。最後一站,拜訪了南投埔里龍向山莊的主人畫家黃義永,目睹了「8 號天皇的房間」,為這趟腳程劃下圓滿的句點。
(天皇房間的茶花窗櫺。來源:姚巧梅)
(天皇房間的茶花窗櫺。來源:姚巧梅

等不到天皇的 8 號房    

8 號天皇的房間從日月旅館(1910 年營建,佔地一千多坪,舊址在現在的國光號車站對面)搬移過來,被安置在 500 多坪的龍向山莊內。原經營者是日本的退休警察原田源吉,後由黃義永的父親頂下,成為新老闆,從 1945 年開始經營直到 1977 年為止。
房間之名其來有自。真的是準備給訪台的昭和天皇裕仁(1901~1989年,當時是太子,號稱親王)住的,結果裕仁改變行程,無緣留宿,空留虛名至今。
裕仁在 1926 年即位,即位前的 1923 年 4 月訪台。在基隆上岸,巡訪了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屏東、澎湖等地共 10 數日。原計劃赴埔里、日月潭一遊,後聽說因為害怕生蕃(日本人對原住民的稱呼),才打消了念頭。
天皇沒住過的 8 號房,因其建築工法罕見,被保存了下來。「整個房間都以木栓連結,連根軸承和釘子都沒用,」黃義永用日語向鈴木說明。
在黃義永陪同下,鈴木步入稍微陰暗的房內參觀。她凝神傾聽,仔細瀏覽當年的壁龕、檜木與樟木樑柱、古鐘台、匾額、棋盤、桌椅、茶花窗櫺、茶杯、花瓶、榻榻米、座墊,以及曾連接秘密通道的天花板和床櫃。
「基於工務上的考量,建材和文物只搬來 6、7 成而已,」黃義永的語氣裡有幾分遺憾。
屋外的庭院裡,另有從日月旅館搬來的石頭和玄關。幾顆巨石散落在草叢,玄關上的赫紅屋頂,刻有「日」(太陽)和「月」(月亮)的圖形依稀可見。鈴木與黃義永的年紀相仿,才華橫溢的兩位銀髮族,在庭院合拍了一張照片,十分珍貴。
(作家鈴木怜子與水彩畫家黃義永。來源:姚巧梅)
(作家鈴木怜子與水彩畫家黃義永。來源:姚巧梅

永遠的最後

8 號房已有 110 年歷史,吸引著像鈴木這種有意探究的日本人,接踵而至。
經歷戰爭與遷徙,出生台灣的日本人鈴木因背離台灣而靈魂流離。對她而言,記憶南方島嶼的方式之一是透過體驗的書寫。天皇的房間已不僅是空間,更像一面鏡子,折射著被日本殖民 50 年台灣複雜的歷史,以及現代日本人的台灣情結、台灣人的日本情結。
2019 年春天,因事赴東京,我順道探視了手術後的鈴木。儘管纖瘦不少,但她熱情依舊。抵達當晚,還特別炒了米粉招待我,聊到自己體力好時,會勤快地包粽子,跑到橫濱中華街買炸油條,最想要的台灣特產是豆腐乳。
國族與戰爭、記憶與風化、命運與意志、偶然與必然、愛與被愛,世間各種對立、矛盾與困頓,皆隨歲月遠颺流逝,唯食物與書寫,彷彿放流後返鄉的鮭魚,總能讓鈴木感到寬慰。    
「這是最後一本了,」是鈴木的口頭禪。『南風如歌』問世後,『穿越時空的老女人』又將出版。「有一本童話,寫了一半,也許哪天完成吧,」在最近的郵件裡,鈴木如此寫道。
最後的最後,以後的最後⋯⋯,好戲總在後頭。
(鈴木和他的孫子。來源:姚巧梅)
(鈴木和他的孫子。來源:姚巧梅
全文轉載自 CSR@天下,原文標題:我想印一張名片,上面寫著「旅行中」 85歲日本女作家鈴木怜子仍在用腳寫作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文章標籤

  • CSR@天下

    CSR@天下

    1997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二十年來,CS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2017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CSR交流平台,期望提升台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