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沂霖
退休的本質是什麼?你對退休有何迷思?我們應該怎麼做好準備?主持人紀金山開場時即點出所有人皆會面臨的問題,他表示:「我們在做退休人生安排時,可以有更行動的做法。」

過好第二人生,需在生理、心理與財務等層面做足準備
擔任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創會總幹事的馬錦華說道:「退休是第二段人生的開始。」如何看待退休?如何實踐美好的第二人生?是所有人都要儘早開始面對的課題。
馬錦華指出,每個人在退休前,就應針對離開職場後的人生有清楚的規劃。面對退休後可能會面臨的問題,馬錦華一一舉例道:喪失成就感、社交圈變小,以及失去每個月固定的薪水等等。
因此,馬錦華表示,要過好退休後的第二人生,需在生理、心理與財務等層面做足準備,包括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培養新的興趣或專長與做好財務規劃等。
如今也有不少人在退休後欲開創「第二職涯」,選擇從事另一份工作來度過第二人生,馬錦華建議,在選擇第二職涯前,要先問自己 4 個問題:
我想要從第二職涯中獲得什麼? 對於第二職涯的需求及期待,我是否已做好準備? 我的家人如何看待我?是否支持我從事第二職涯? 我的健康狀況是否允許我開啟第二職涯?
最後,馬錦華勉勵現場觀眾:「越早開始準備退休生活越好,並且要開放自己去做任何的改變!」

退休後欲遊山玩水,提早做好財務規劃是關鍵
保德信人壽(台灣)總經理 Dylan Tyson 一上台便邀請現場觀眾全部起立,「請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所認識的長者中,年紀最長的是幾歲?」接著他依序以 75 歲、85 歲以及 95 歲開始唱名,若心中所想的長輩符合他口中的歲數便可坐下。當最後一名觀眾坐下時,Tyson 口中的數字已達 110 歲。
Tyson 表示,如今,全球人口皆有越來越長壽的趨勢,他以臺灣人口平均壽命為例,在 1960 年,女性平均壽命為 66 歲、男性平均壽命為 62 歲;2016 年,女性平均壽命為 83 歲、男性平均壽命為 76 歲;預計到 2060 年,女性平均壽命為 88 歲、男性平均壽命為 82 歲。
當人們壽命漸長,意即在屆滿退休年齡之時,還有幾十年的人生可以好好度過。Tyson 指出,臺灣人多半對退休人生抱持正面態度,期待退休後能遊山玩水、定期旅遊,而要實踐這個目標,就需要有一定的財務基礎。
比如,一個人一年要規劃兩趟旅遊,大概預估 30 萬的預算;一年要外出用餐的預算,則抓 8 萬元左右....這些錢不會憑空出現,需仰賴事前的財務規劃、逐步累積而來。
在 Tyson 任職於東亞地區之前,曾負責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的退休金風險移轉業務,將保德信打造為全球退休金風險轉移的領導者,如今協助臺灣家庭擬定第二人生的財務規劃。

「好好園區」計畫:打造高品質社區,讓長者好好過生活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臺中第一家整合長照服務的照顧咖啡館「有本生活坊」的創辦人紀金山,則致力於開創讓長者能在地終老、好好生活的場域。
「變老其實並不可怕,」紀金山提及,要老的好、老的安心,需擁有 6 寶,「老本、老身、老友、老伴、老房,最後一老是『老師』,是指持續學習的可能。」 紀金山手中正在進行的「好好園區」計畫,便致力提供長者具高品質服務的長期生活照顧服務。
園館內容包括學習中心、體驗住宅、附服務通用住宅、日間照顧中心、社區居家服務、休閒旅遊、平安鐘等各式軟硬體設計,旨在提升高齡族群的生活品質。
在紀金山的藍圖中,長者能在通用住宅裡享受老年生活、在好好聚落參與學習課程,「園區內也規劃辦公室,透過工作再設計,提供工作機會給的長者,讓青銀共生。」
許自己一個好好老去的未來
面對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的現代社會,3 位講者皆呼籲規劃第二人生不只是年長者的事,也是年輕人應該重視的項目,他們建議大家要提早進行規劃或是累積財富,爲第二人生做好的準備,許自己一個好好老去的未來。
核稿編輯:金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