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李沂霖
在求職的路上,若說「能力」是身為新世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利器,那麼「態度」便是人才必須培養的內功。
要如何修煉內功、加乘自我能力,在職場中無往不利?社企流採訪擅於人才潛力分析及組織領導、擁有超過 20 年顧問專業經歷,曾任 DDI美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暨亞太區首席顧問、現任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簡稱 TFT) 以及新創企業董事的林妍希,一起來談談力世代人才除了要具備能力之外,還有哪些應該培養的態度。
林妍希先將視野拉大至整體環境趨勢來看人才需具備的條件,從教育政策談起,林妍希以 108 課綱破題指出,該課綱所強調的 3 大理念是「自發、互動、共好」,也就是指要培養人才具備積極主動、與人合作以及社會參與的精神。
再看向國際,美國基礎教育 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則以推動「STEAM」 素養——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為主軸,旨在培養 4C 能力,也就是合作 (Collabortion )、溝通(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以及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由此來看,我們可以知道,跨領域的專業跟能力會是未來的人才的主流。」林妍希說道。
聚焦來看其他的亞洲國家,林妍希以新加坡為例,近 20 年來推行「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定調發展能力導向的教育,「他們強調『把知識用出來的能力』。」也就是在學習上不只是「輸入知識」(input)、更要「將知識輸出」(output),運用在問題解決上。
綜覽台灣、美國、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可以看出世界趨勢在於培養人才具備主動學習、溝通表達、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能力。
接著看向商業領域,林妍希提及近年當紅的關鍵字「VUCA」。什麼是 VUCA?林妍希說明,這個字源自美國軍方,意指一個充滿動盪、複雜多變、模糊不定、難以掌握的狀態。4 個字母分別代表——易變(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及模糊(Ambiguous)。
「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動當中,」林妍希提及,「但是我們要知道,現在的改變跟以前的改變有什麼不同?」過去較多是線性的改變,有時間一件一件處理,「改完這個、再改下一個是過去的思維。」然而,現在的變化接踵而來,不等人反應、甚至是同時發生,因著科技的進步,其複雜度、強度、速度堪稱是史無前有。
因應 VUCA 時代:變化思維、群體智慧、高度學習成關鍵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林妍希認為,因應變化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主動促進合作的群體智慧與高度的學習是一家企業、一位人才都須具備的 3 大關鍵。
首先,因應變化的成長心態,是指具備開放的心胸(open minded)、享受改變並能很快地做出回應。「要主動地去面對變化,從而去想有哪些地方是我可以改善或創新之處,而不是在想為什麼又要改變。」
正因世界變化多端,很難單靠一個人去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因此主動促進合作的群體智慧——也就是高度的團隊合作比起以往更加重要。「所謂團隊合作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採取行動,而是主動地去看見他人的專長、價值,互相截長補短,讓任務更有效率地推進。」
而身處快速變動的社會中,主動且持續地學習更是越發重要,林妍希特別強調高度的學習,並非是指多元廣泛、漫無目標的學習,而是確切地知道學習目標、並深化學習項目,最終能靈活地應用出來。
「持續學習很重要,但能『應用出來』更是關鍵,也就是 input - output(輸入與輸出),能跨領域學習與應用在工作上。」林妍希強調。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獲取資訊並非難事,重點是如何將這些資訊經過自己的整合、歸納,形成觀點、並成為知識,作為解決問題的利器。
成為人才而非匠才!3 面向態度你具備了嗎?
延伸上述回應 VUCA 時代的 3 大關鍵,林妍希指出,人才除了具備能力之外,亦需培養律己、待人、處事 3 方面的態度。「擁有能力而沒有正確的態度,只能說是匠才而不是人才。」
在律己面,第一個也是林妍希口中「must have」的態度便是「負責任」;第二個則是「逆境的回復力(resilience)」,這項特質指的是一個人面對挫敗的態度,它是決定一個人日後是否經得起挫折考驗的關鍵。回復力強的人,能快速在逆境中找到正面的意義與東山再起的動力。「遇到挫折在所難免,重點是如何面對、讓自己敗部復活。」林妍希說道。
在待人面,是指能主動與人合作、且願意分享,並能以正向能量去鼓勵他人;處事面則是積極主動、勇於承擔。
「態度代表了一個人的信念。」林妍希表示,「在職場,與其看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我會更看重『態度』,因為要抱持什麼待人處事的態度,是你可以選擇的。」
人人都是領導者
除此之外,林妍希特別將「領導力」提出來討論。她指出,隨著踏入的領域不同,需具備的專業也會有所差異,如行銷、工程等。但領導力是一門每個人皆須具備的專業,不是指地位或職稱,需要帶人的主管才稱作領導者,而是「人人都是領導者」。
林妍希提及,領導力始於領導自己,從自我覺察開始,找到自己的使命與價值去領導自己的人生,進而產生影響力、領導他人,再擴大到帶領一個團隊、一個組織。
332 立體人才觀:3 能力 x 3 態度 x 2 專業=18 般武藝
面對現今的青年世代,林妍希表示,比起嬰兒潮世代誕生於資源匱乏的時代,工作上的考量多以生存為主,如今的力世代青年相對來講更有條件去思考人生的使命與意義,越來越多青年選擇實踐自我理想、進入符合自我價值的組織工作。
對此,林妍希提醒,選擇踏入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從事影響力職涯,是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別因為你捨棄優渥條件而有自己『犧牲了什麼的優越感』,若放棄高薪是一種犧牲,這是另一種思維上的優越感。」
林妍希說道,「就如蘇格拉底所說『認識你自己』,想要發揮影響力、創新社會,先認識自己,透過認識自我進而認識他人。」
最後,談及能力、態度的培養,林妍希以 3 項建議勉勵青年:
第一個是自我反思整理,每天或每周要留一個屬於自己的安靜時間,靜下來好好記下這一天、這一週最值得紀錄的事項——你的學習是什麼、成就是什麼。藉此培養自我察覺的能力、養成自己的觀點。
第二個是尋求「異」見,當你有一個想法,不是去找到認同你的人,而是要適時尋求多方的意見,聽聽不同的觀點,不要害怕衝突,以此養成開放的心胸(open minded)、察覺自己沒有想到的問題。林妍希舉例:「面對與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張,現代人常彼此批判、攻訐,然而,如果我們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自己是否先尊重別人的主張?且進一步去了解不同主張背後的觀點與緣由?而非只是『堅持我是對的』、不去理解不同之處。」
第三個則是珍惜挫敗,「別讓完美主義限制了你的可能性,勇於嘗試、珍惜挫敗。」所有事情發生,不管是好是壞,都是淬鍊自己的養分,尤其是挫敗的時候,「難過」是刺激自我反思與重新學習的機會。
綜上所述,似乎要成為新世代人才得具備百百種能力、態度、專業。既要有好的態度,也要有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溝通表達、靈活學習、創新、EQ、領導等能力,還要具備跨領域技能專業等等。
林妍希笑稱,若是一個人樣樣俱備已可稱作是完人等級,「真實的世界,不會有完人,也不需要有完人。」林妍希提出「332 立體人才觀」——若能具備 3 項關鍵能力、3 個正向態度與 1+1 的專業(如跨領域的專業、跨文化或地域工作的經驗等),加乘起來便是一名具備「十八般武藝」的出色人才了。
策展夥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想在工作中改變社會嗎?你不能不知道什麼是「力世代」!
來此讀新知、拓人脈、看職缺、找資源,讓我們一起出發,開創自己的影響力職涯。
>>>手刀前往《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完整策展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