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Zhipeng YaPhoto Credit: Zhipeng Ya

社企流/編譯:陳星穎
以木頭作為建築材料並不是特別新鮮的事情,人們建造木製房屋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然而當牽涉到永續發展的議題時,「全木構造建築」可說是最先進的技術。
人們有可能在促進環境友善與開採森林資源之間取得平衡嗎?專家表示,永續森林的管理是最基本的工作,而如果世界各地在使用木頭作為建材時都能納入此觀念,新建的木建築每年甚至可以儲存多達 7 億噸的二氧化碳。
在德國的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有一群專家深入研究木建築作為碳匯(carbon sink)的可能。他們在 1 月 27 日將論文發表於《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中,其中提到天然碳匯(例如森林)能夠吸收並捕獲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在世界人口與城市建設都漸趨增加的緊要關頭,木建築或許能夠作為此刻必需的碳匯。
根據專家預測,全球的人口在 2050 年可能會超過 95 億,其中 7 成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環境中。對此,波茨坦研究的負責人 Galina Churkina 指出,人們對住宅和商業大樓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如果不改變建築房屋的材料,水泥和鋼鐵的生產將會持續衍生大量的溫室氣體。
就現況而言,水泥作為二氧化碳排放來源之一,其排放量佔全球 8%,這樣的量體甚至超過航空燃料(2018 年,航空燃料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2.4%)。學者說,如果人們繼續使用鋼筋混凝土作為建築原料,這些原料所累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在 2050 年達到全球的 1/5,若我們不希望全球暖化的升溫程度超過 2 度,就必須將排放量控制在這個範圍之內。(同場加映:當氣候變遷預言成真,「碳棄世代」如何邁向不需嘆氣的未來?
為了在 21 世紀中之前達到零碳淨排放的目標,人們需要降低碳排放量,同時建立碳匯來抵消無法避免的碳排放。根據波茨坦的研究論文所述,當今最廣泛使用的建材(例如鋼筋混凝土)幾乎沒有碳封存的能力,而屹立數十年的建築物,其實可以是長期儲存二氧化碳的機會。這個「機會」就在木建築之中,特別是所謂的大型木材,它們通常由層層疊疊的小木板組成,並且被用來建造牆壁、地板和屋頂。一棟用層壓木材製成的 5 層樓住宅,每平方公尺可以儲存 180 公斤的二氧化碳,其儲存量為天然森林的 3 倍。
(專家建議,鋼筋混凝土的建材應該被大型木材所取代。來源:Capri23auto )
(專家建議,鋼筋混凝土的建材應該被大型木材所取代。來源:Capri23auto
Churkina 和團隊的研究想像了大型木構造建築在未來 30 年的 4 種應用情景:
  1. 一切照舊,其中大多數新建築是用混凝土和鋼建造的,只有 0.5% 是木建築
  2. 在所有建築當中,10%為木建築
  3. 在所有建築當中,50%為木建築
  4. 90% 的新建築用木材建造,這將使得工業水平較低的國家也跟著改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
以上所有選擇都會吸收二氧化碳,而只要木建築越多,二氧化碳的封存就越多。學者們表示,就算是最低的情景,每年也能儲存一千萬噸的二氧化碳,而最高的甚至會達到近 7 億噸的儲存量。
然而,這些環保效益也取決於木材的來源,以及建築壽命結束時的木材耗損狀況。研究論文的共同作者 Christopher Reyer 提到,若要大幅增加木材的使用量,保護森林免受濫伐及各種威脅是基本的工作。
為了滿足所有大型木構造建築的需求,人們可以採伐更多的木材,並同時採伐軟木、硬木樹種以及竹子。此外,木建築的構造設計也不容忽視,當木建築壽終正寢時,部分零件應當能重複使用或回收,學者們樂見建築拆毀後所剩餘的木材被賦予新的使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者調查的所有國家之中,有 2/3 的國家在 2010 年所採伐的木材其實比森林生長的木材還少,換句話說,在永續造林的前提之下,這些地方的資源都還有開發的空間。很可惜地,目前所有被砍伐的圓木都僅僅被當作燃料使用,如果人們將其用途改為大規模的木建築原料,碳排放所造成的影響將能更進一步地減少。
回過頭看,要將所有建築轉換成大型木構造建築畢竟不是容易的事。學者坦言,為了達成此目標,建築需要新的規範,工人需要重新培訓,製造的技術也需要變得更多元。此外,一旦大型木材的需求增加,確保森林永續的相關法規、遏制非法砍伐的規範、森林地區居民的維權等等也都是不可忽略的工作。儘管如此,學者仍舊相信,只要能讓對環境友善的有機建材逐步取代鋼筋混凝土,所有的努力都會是值得的。
「在我的想像裡,沒有比木建築更安全的碳儲存方式了,」論文另一位共同作者,同時也是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榮譽所長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呼籲,「在險峻的氣候挑戰下,如果人們能把木材加工成現代建築材料,同時精心控管採伐狀況,人類將可以在地球上建立一個更安全的家園。」
核稿編輯:李沂霖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參考資料

文章標籤

  • 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