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 型企業協會
據《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報導,直到 2012 年,全球啤酒產量都控制在幾家大廠,但在過去的 10 年中,發生了奇怪但非凡的事;啤酒廠的數量增加了 6 倍,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2018 年美國有近 7 萬名啤酒廠的員工,這數字幾乎是 10 年前的 3 倍;平均啤酒售價上漲了近 50%,消費者為更優質的產品付出代價。而 2007 年至 2016 年間,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海尼根(Heineken)等主流市場啤酒商的總出貨量卻下降了 14%。
照理說,技術升級應使現代工業更有效率,但啤酒廠卻需要「更多的人」來生產「更少」的啤酒,這有可能嗎?那麼新增的人力都去了何處呢?美國釀酒貿易商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的首席經濟學家巴特沃森(Bart Watson)給了一個不錯的答案,他說:「我們已看到了精釀啤酒興起的 3 個主要因素,更豐富的風味,更棒的配方及強烈支持當地企業的消費者行動。」答案揭曉,原來都去了有著爆炸性成長的精釀啤酒產業了!
精釀啤酒運動受到消費者需求的推動,根據美國釀酒貿易商協會的定義,精釀啤酒廠(Craft Brewery)也稱微型酒廠(Microbrewery),是以「社區酒吧」和「在地人」作為主要客群,經營著地區性的生意並不斷摸索技術創新,嘗試供應在地人好喝、有趣的啤酒風味,如果產量足夠,再把產品送往都市裡的瓶裝啤酒專賣店販售,讓更多人品嚐。
據 Business Insider ,與 20 年前相比,美國精釀啤酒的數量增長了近 500%。2017 年約有 6 千 266 家精釀啤酒廠投入營運,而其中第四大的「新比利時啤酒(New Belgium Brewing)」更是其中的翹楚。
30 幾年前,比利時啤酒愛好者 Jeff Lebesch 和 Kim Jordan 在科羅拉多州的地下室釀製的「肥輪胎愛爾(Fat Tire Ale)」啤酒非常受歡迎,他們決定在 1991 年將其商業化生產。從那時起「新比利時」已成為美國精釀啤酒廠的第四大,分別在科羅拉多州與北卡羅萊納州擁有兩家啤酒廠,年銷售額約 2.5 億美元(約 77.6 億新台幣),員工超過 700 人 ,也獲得《富比士》(Forbes)雜誌評選最佳小巨人企業(Small Giant)。
2013 年成為認證的 B 型企業,2018 年登記成一家共益公司(Benefit Corporation)致力於透明的公司治理和社會環境可持續性的承諾。而其永續的企業營運實踐和 100% 員工擁有股權的企業文化,讓他們成為得分相當高的認證 B 型企業 。
走進位於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的「新比利時」閃亮的啤酒廠時,每個手工製作的瓷磚馬賽克圍繞著不銹鋼大桶,擁有不同的主題:水、山脈或啤酒花。 酒吧採用廢棄牲畜拍賣市場回收的材料製成。再來,自行車無處不在,啤酒廠的大門由自行車焊接在一起,自行車停在建築物周圍和走廊內,狗似乎就像是你家的寵物一般的友善地互相打招呼。 員工坐在桌子上,打乒乓球,看顯微鏡或讀溫度計,這種氛圍輕鬆而且合情合理。
「新比利時」的發言人 Michael Craft 對公司獨特的文化感到自豪。他說:「我們的共同創始人及 CEO Kim Jordan 認為工作可以充滿樂趣和充實,並開始創造一種支持這種信念的文化。 當然,一份良好的工作始於公平的工資,健全的醫療保健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但『新比利時』遠超越了這些。開放式管理是『新比利時』的企業文化核心,在每月全體員工會議上讓每個人都參與財務管理,透過內部網站分享生日、工作紀念日和個人發文等建立團隊情誼,也一起致力於社區問題;從減少啤酒釀製過程中用水的創新想法、到最近為資深員工推出的為期 4 周的休假等,這些使得『新比利時』持續創新。」
他繼續說:「一旦建立了那種喜愛自行車,熱愛啤酒,熱愛狗的文化,其他創新的商業——如 2013 年成為認證 B 型企業和『員工持股制度』(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簡稱 ESOP)——是自然而然的事。」
2013 年 1 月,Kim Jordan 召集全體員工並宣布該公司已被出售,令員工震驚。她告訴員工他們的椅子上的信封包含了買方的身份,員工在信內發現了一面鏡子,拿起來一看,是自己!原來老闆把公司賣給員工,員工才是「新比利時」的新主人。
「新比利時」在成為 100%「員工持股」的公司前,創辦人 Kim Jordan 與管理團隊花了 3 年時間研究最適合公司並在未來保持核心價值觀的策略,包括上市的可能、找策略買家(strategic buyer)、賣給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等。但只有「員工持股制度」這個選項是最適合「新比利時」的核心價值,也就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員工共治的企業文化。
員工工作滿一年後可獲得一輛免費的休閒自行車(Cruiser Bicycle),服務滿 5 年後獲得一個禮拜的比利時啤酒之旅。 為了慶祝工作紀念日,舉辦公司員工日,鼓勵員工參與及贊助許多社區活動,如著名的「環肥自行車賽(Tour de Fat)」,至今已舉辦第 20 年,是一個結合旅遊、音樂和啤酒與自行車的節慶活動,為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募集超過 600 萬美元(約 1.87 億新台幣)的資金。
「新比利時」不是指對人好,更認識到啤酒製造是一個水資源密集產業,對環境造成相當的影響,因此也要對環境更好。啤酒釀造的主要原料是穀物,而其穀物種植的農業型態卻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釀製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排放。
據《衛報》 普通啤酒廠內,生產一加侖啤酒需要 7 加侖的水,但在效率較低的啤酒廠,這比例可高達 10:1。 而根據「新比利時」永續報告書,其 2014 年的啤酒釀造之水密集程度,為生產一加侖的啤酒需要 3.9 加侖的水,預計 2020 年達到 3:5:1;更利用堆肥,回收和再利用啤酒中的大部分原材料,將廢物減少到幾乎為零。
此外,他們也監控水和能源的使用,並測量整個供應鏈的碳排成本,包括裝啤酒的瓶子、運送啤酒的冷藏車和用於包裝的紙箱。在北卡羅萊納州阿什維爾啤酒廠的當地環境復育工作,讓原本污染的河流變清澈了,並與當地市政府合作,在河岸建立了綠色走道,讓員工可騎自行車上班。
「新比利時」品酒室的桌椅採用舊廠區的木材及金屬而製成, 而 90% 的啤酒廠藝術品都是由 3 英里範圍內的當地藝術家精心打造而成的,以增加當地的人才活絡及經濟收益。「新比利時」更在所有啤酒廠的生產設備取得包含品酒室白金級、釀造廠的金級和配送中心銀級的美國綠建築(LEED)認證。
「新比利時」更與其他精釀釀酒產業的同行分享他們的永續營運策略並幫助其技術上的提升,讓整體的精釀啤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計劃繼續蓬勃發展,成為永續精釀啤酒產業最具影響力的領導品牌之一,持續「對世界最好」。
台灣的精釀啤酒市場業者也不遑多讓,根據《食力》報導,消費者市場策略調查公司 Euromonitor 指出,2016 年台灣精釀啤酒市場規模更已成長到 1.7%。以台灣國產啤酒市場 232 億來看,精釀啤酒的營業額已達近 4 億,比 2015 年增長 70%,成長非常迅速。
雖然市場壟斷的狀況改善,據《網路溫度計》調查,消費者也對啤酒的口味越趨精緻化,且認同本地食材,孕育獨特風味等訴求的台灣獨立精釀啤酒品牌也不少,更有飲料大廠投入搶佔市場佔有率。因此,借鏡國外的精釀啤酒市場現況及企業的實例,在台灣,這個夏天,除了消費者能有更多的選擇、投入的廠商能得到更多經濟效益的同時,是否也可能看到喝啤酒不是只是銷售喝啤酒這件事,更是醞釀著豐盛就業機會與造福環境的好機會。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