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Photo Credit: Pexels
文:郭潔鈴
以創造社會影響力為使命的組織,一定要選擇使用「社會企業」的名稱嗎?
2019 年 10 月 19 日於三創生活園區舉辦的社企流七週年論壇《社企十年: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會消失嗎?》,於下午場次的講座二「社會企業可以說的秘密」主題下,聚焦探討「社企需不需要『社會企業』的名稱」此一議題。
由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總監梁玉芳擔任主持人,與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總經理扈文傑、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以及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廖怡雯等 3 位創業者討論對「社會企業」名稱的看法,以及組織永續經營的真正關鍵。

黑暗對話:有社會企業稱號,更好與企業客戶溝通

(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總經理扈文傑。來源:社企流)
(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總經理扈文傑。來源:社企流)
致力推動視障者平權的黑暗對話社會企業(以下簡稱黑暗對話),於 2011 年取得德國對話社會企業(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的授權,透過舉辦黑暗對話工作坊,使參與者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得以體會並同理身心障礙者的處境。
由於台灣黑暗對話源自德國對話社會企業授權,因此組織創立時,自然而然保留了「社會企業」的名稱。經營將近 10 年來,扈文傑總經理表示,「冠上社會企業的名稱,對組織來講是有用的。」
具體而言,社企名稱可使黑暗對話更好與目標客群溝通。黑暗對話目前主要為 B2B 的商業模式,透過舉辦工作坊、研習營等活動,協助企業進行員工培訓,解決跨部門溝通、領導、多元融合等挑戰。
扈文傑指出,「黑暗對話社會企業」這個名稱,時常會引起企業窗口的興趣與好奇心,當黑暗對話進一步解釋背後的組織理念時,窗口通常會感到認同,並提高合作意願。
扈文傑表示:「社會企業要永續,第一個一定要能夠生存。」從以社企概念引起企業興趣,至提供企業客戶優質服務,最後依靠客戶介紹客戶的口耳相傳行銷,黑暗對話已逐步建構可永續的商業模式,並於 3 年前達到損益平衡,至今更已訓練了 58 位視障者做為員工訓練培訓師,兼顧組織永續發展與社會影響力。
藉由社會企業的名稱,黑暗對話得以引起企業客戶興趣,並開啟下一步合作的機會,使整體溝通流程更加順暢。透過發展可切中客戶痛點、又可協助視障者的商業模式,黑暗對話盼望與企業攜手合作,達到視障平權價值建立的目標。

鮮乳坊:社會企業應存在於組織的 DNA 裡

(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來源:社企流)
(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來源:社企流)
身為全台唯一由大動物獸醫師創辦的乳品品牌,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強調,「我們不是乳品公關公司,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獸醫師跟營養師。」
2013 年一連串的食安風暴,使消費者對食品業者失去信心,更發起秒買秒退的抵制運動,然而背後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酪農等第一線的生產業者。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鮮乳坊,運用核心競爭優勢,盼望解決消費者無法知道乳品來源,以及酪農產業人才斷層的問題。
在消費者端,鮮乳坊訴求單一牧場品牌,每一瓶牛奶都會清楚標明出自哪一家牧場,不僅如此,鮮乳坊更將在今年 11 月於牛奶瓶身上貼上生產履歷。郭哲佑開心地分享:「未來消費者可以更清楚知道我們牛奶的來源,除了瓶子上面有清楚標示之外,現在還多了一張標章在上面。」
在酪農產業端,鮮乳坊以高於市價 15% 至 20% 的價格收購牛奶,使酪農獲得合理的薪資報酬。郭哲佑表示,「現在台灣只有 450 戶酪農不到,如果酪農收購價沒有提高、工時又很長的狀況下,人才就會離開。」而鮮乳坊將公平貿易導入酪農產業、提高業者收入後,還能改善牧場的環境,使乳品品質提高,形成正向循環。郭哲佑笑著表示:「我們的每一隻牛都有戴 『apple watch』,可以自動追蹤牠的健康狀況呢!」
透過消費者端跟酪農產業端雙管齊下的策略,鮮乳坊已在市場打響名聲,成功進駐全家便利商店,更與路易莎、天仁茗茶等業者合作推出飲品。
郭哲佑認為:「不管你是不是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是產品力。」比起強調社會企業的身分,郭哲佑認為組織更應該優先考量如何將產品力做好,「剩下要不要做好事,就存在於你的 DNA 裡。」

綠藤生機:只要社會企業的精神存在,稱號就不那麼重要

(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廖怡雯。來源:社企流)
(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廖怡雯。來源:社企流)
純淨保養品牌綠藤生機的共同創辦人廖怡雯,引用矽谷創業大師蓋.川崎的著作《創業的藝術》中所述:「一個企業追求的不該是獲利,而是創造意義。」而意義又可分為 3 種方式:改善生活、改善錯誤與防止美好事物的消逝。廖怡雯認為:「社會企業在做的事情,不管名字有沒有社會企業,都是在用這 3 種方式創造意義。」
對綠藤生機而言,他們透過成為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改善人的生活;透過改善市場上的資訊不對稱,改正既有錯誤;並將台大園藝系林碧霞博士的研究應用於產品中,防止美好事物的消逝。
廖怡雯表示,綠藤生機的使命,「是讓一個更真實、健康的永續生活型態萌芽。」比起談論社會企業的稱號,綠藤生機更注重用產品與消費者溝通,同時也可據此塑造品牌差異化。「我們相信產品本身可以是一個載體,是理念跟商業的結合。」
最後,廖怡雯更引用義大利作家安伯托.艾可的名言:「昔日的玫瑰只存在於它的名字之中, 但我們現在擁有的只是個名字。」廖怡雯進一步闡述,若社會企業的精神持續存在,則社會企業的稱號存在與否便不那麼重要;反之,若有一天社會企業只剩下稱號,那麼它消失了也沒有關係。
注重社會影響力的組織,可依自身的組織特性與需求,選擇是否需強調社會企業的稱號。而下一個十年,若社會企業的精神,能於各式各樣的組織型態中被實踐,則社會企業的稱號消失與否,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主持人與講者合影。左起為扈文傑、梁玉芳、廖怡雯與郭哲佑。來源:社企流)
(主持人與講者合影。左起為扈文傑、梁玉芳、廖怡雯與郭哲佑。來源:社企流)
核稿編輯:李沂霖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 馬上支持社企流

文章標籤

  • 社企十年: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

    社企十年: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

    自社會企業一詞於台灣落地,至今已走過逾十年光陰,從民間大規模倡議、社企紛紛成立、到政府推動相關政策支持,更也有了對社企的反思聲浪興起。究竟何謂社會企業?每個人看待社會企業就如戴上不同濾鏡的眼鏡,各有自己的觀點及角度,形塑了社會企業的多元樣貌、同時,也生成許多迷思待解。
    社企流與長年關注社會企業發展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攜手,推出《社企十年》線上線下倡議活動,以數位專題《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與趨勢論壇《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會消失嗎?》,盼為大眾繼往開來、破解迷思,開啟更多公共對話的契機。一起來看看,這十年多來,大家對社會企業的迷思到底有哪些?有哪些是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企樣貌呢?
    >>> 瀏覽數位專題《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 >>> 參與趨勢論壇《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會消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