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年會演講紀錄:魏華星Q&A
文:呂家睿/圖:鍾敏豪
「與陳一強相同,魏華星踏上公益之路的出發點,也是為了給自己孩子夢想。而社會企業要做的,不只是給孩子們夢想,更是給大家夢想,給全體人類一個夢想。」主持人趙如媛說。
趙:在資本主義價值當道的香港推行公益,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後,認為社會的價值與氛圍有所改變了嗎?
「或許香港真是資本主義走向極致的社會,但我認為就算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們走的路,也未必就是正確的。
做一件沒什麼人在做的事情,其他人不免都會覺得你很奇怪。雖然今天我們(香港社會創投基金)拿了很多獎,但其實團隊的大家早都很平淡地看待──因為當初開始做時就沒有任何人肯定,想做這些絕對不是為了名聲或拿獎。
回頭看來,這個社會可能真出了點問題,但總需要些先行者走出來做些什麼。然而,眾人也不應太過介意,究竟是不是『我』先做了什麼。『Me』倒反過來就是『We』,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趙:在座許多人好奇,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在選擇投資、輔導的對象上,有什麼標準?
「我們是很奇怪的,因為既是投資者,也是創業育成者。先前提到的案例,如鑽的、Green Monday都是志工們想出來的,透過輔助他們創業的經驗,我們知道每個創業者的需求是很不一樣的。
但就像早上余志海講到,我們看重的是一個組織能帶來什麼改變,而非僅著重在獲利能力這部分。而不論輔助對象最終目的是不是獲利,組織本身的自負盈虧是我們衡量輔助成績的公約數。」
趙:先前提到你們(香港社會創投基金)有許多像會計師、律師、管理顧問等專業志工,請問是如何組織他們的?
「我們的志工運作是非常有機的,因為我們提供了這些專業人士得以施展所長,發揮社會影響力的平台,例如最近愈來愈多的志工是來自於投資銀行界。
而對於新加入的志工,我們會先邀請他們參加各式社企相關的講座,希望能讓他們從中找到與自己的連結。當找到了這樣的連結以後,活躍參與的熱情就會產生,記得前幾天才有位朋友來辦公室找我,說他已經等不及地想擔任朝九晚五的全職志工。」
趙:最後一個問題,在做社會創投時,有沒有預設些KPI或準則來衡量表現?
「好像每次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某種程度上,我會懷疑世界末日已經發生了,因為好像人世間所有事情都必須化為數字衡量。有時做慈善所帶來的社會改變,是難以衡量的,好比受幫助者的一聲感謝、一抹微笑。香港社會創投基金雖然有最基本的效率評估,但我認為我們的角色應該是帶動社企、慈善的風氣。就像先前說的,社企存在是為消失,當所有人都把社企視為理所當然時,才是我們真正的成功。」

文章標籤

  • 社企流一週年回顧專欄

    社企流一週年回顧專欄

    此專欄收錄社企流2013年2月3日一週年活動「From Idea to Action-五百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講者專訪與活動報導文章,以及精選2012年網站文章而成的「一週年特刊」,讓無論從哪個時間點開始關注社企流的讀者,都能透過此刊物輕鬆地溫故知新、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