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年會演講紀錄:黃效 中國青年的社企創業之路
文:呂家睿
畢業即創業,從沒有走過一般辦公室體制是黃效的職業寫照。在一次次連續創業路程中,他逐步找到自我、找到與廣大世界的連結。
22歲、大學甫畢業時,黃效就與幾位朋友創立了網路商務公司。當時以創新的C2B(Consumer-to-Business)模式,為客戶打造量身訂做的產品。公司短期內迅速在中國大連的大學校園間打響名號,極盛時期光是一個禮拜就創下了10萬美元的銷售量。
初試啼聲就有如此佳績,回想起成功要素,黃效表示,在中國網路創業市場中,當道的「Copy-to-China」C2C模式,只是單純複製,扼殺了許多創意。而自己以客戶為主體的C2B模式,創新的點子常常來自於與客戶的互動中。
有著亮眼的表現,公司理所當然地吸引到投資者的目光。創辦不到一年即拿到大筆資金,進行擴張。但這看似順遂的助力,卻也為公司日後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這段創業失敗最大原因,在於自己太急於拿錢與擴大營運規模。」黃效笑著說道。由於讓投資金主參與決策過程,原本創新的公司逐步失去自主,又因為在創業中人們總都只看到自己,無法客觀審視全盤局勢,黃效的第一次創業最終以失敗收場。
歷經挫折後,曾經有一大段時間,灰心喪志四個字佔據了黃效的心靈。而後在前往西藏散心的旅程中,一位佛教大師告訴了他「道」在於施捨與放得下,這席話與高山壯闊的景致瞬時使黃效茅塞頓開,也再次開啟他的創業之路。
黃效第二段的創業,是高科技的綠能產業。最初為說服與握有專利技術的教授合作,他展現了高度耐心與毅力,除每天到教授辦公室外「站崗」外,甚至主動地幫教授處理生活瑣事。一切付出都因為他堅信,高端綠色科技所能為地球帶來的,除了財務獲利外、更有環境永續等更多價值。
「之前創業時,想的總是如何擴大規模、如何讓公司上市,但這次我更常想的是如何用理念說服我的客戶、事業團隊」。黃效在這段創業中,看見了商業與公益結合的可能。也因如此,創業基因潛伏的他選擇再次冒險,離開了蒸蒸日上的公司,踏入社會企業領域。
踏入社企領域,與黃效多年不間斷的志工經歷息息相關。他表示,在第一段創業中,學到了有效利用資源的商業模式;在第二段創業他了解到企業應有的倫理道德;而期望在第三次的路途,能將前面兩者整合,回饋給社會。
而後,黃效接下易社計畫執行總監一職,透過與美國頂尖學府的交流,致力為大中華圈打造健壯的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相關社群。奔波太平洋兩岸的歷程間,他與各地優秀的有志青年結為好友、也曾與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等意見領袖進行交流。
而也正如黃效所言:「我在創業中得到的,成長比成功更為重要。」現在他所選擇的路途上,有著更大的充實與滿足。
 

文章標籤

  • 社企流一週年回顧專欄

    社企流一週年回顧專欄

    此專欄收錄社企流2013年2月3日一週年活動「From Idea to Action-五百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講者專訪與活動報導文章,以及精選2012年網站文章而成的「一週年特刊」,讓無論從哪個時間點開始關注社企流的讀者,都能透過此刊物輕鬆地溫故知新、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