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挖洞給自己跳 避開三個社會企業常面臨的陷阱
編譯:Red Jacket
過去十年,社會企業的發展十分成功。社企不僅巧妙的運用許多創業技能,也能夠利用有創意、有效率和有效能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
然而,對許多社企來說,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還要思考如何保持獲利,並在無形中掉入以下三個常見陷阱:

1. 一體適用的迷思

在某一個地方運作十分成功的商業策略,不見得適用於其他地方。
舉例來說,在全球150幾個國家從事發展工作的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Inc (DAI),曾經打造出許多十分成功的專案,但也跌過幾次跤。
DAI曾經試圖在衣索比亞以滴水灌溉的技術,進行一個城市花園專案。由於這項專案在其他國家進行地十分順利,因此DAI試圖將相同的模式複製到衣索比亞,然而衣索比亞的地形特性和缺水問題,使得專案被迫中止。
後來DAI在與當地居民合作下,一起設計出適合當地的水利系統,才成功打造出計畫中的城市花園。

2. 非營利或營利的掙扎

獲利對於任何企業來說皆非易事,更何況是肩負社會目標與責任的社會企業。
很多社會企業一開始都是靠募款,但是,光憑募款很難維持企業的營運。因此,很快的,社會企業關注的焦點就會在對外募款和自我開源之間擺盪。
例如,ThinkImpact是一家送美國學生到南美或非洲從事社區服務,幫助社區解決問題,並讓學生從中獲得獨特經驗的社會企業。然而,每年持續不斷的募款工作以及捐款人對於款項透明度的要求,也幾乎將ThinkImpact員工的熱情給磨光。
ThinkImpact最後放棄募款,並發展出一套營利的商業模式。現在,學生到非洲的費用由大學支付,而這筆經費也成為ThinkImpact目前主要的收入。
ThinkImpact的創辦者Saul Garlick認為:「現在,透過非營利組織來做善事已經行不通了;以有效的商業方法推出能改善生活的產品或服務,才能真正帶出影響力。」

3. 沒有建立一個有效且可靠的團隊

社會企業家通常一人分飾多角,但如此沉重的負擔容易讓他(她)們深陷泥沼。因此,雇用對的人做對的事,可以減輕他(她)們的負擔,但是雇用前,社會企業家必須自問:「我擅長什麼?」、「我喜歡做什麼?」以及「我需要什麼樣的人來協助我?」。
當社會企業家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需求,他(她)就能夠打造一個各方賢才匯聚的互補性團隊。Daniel Jensen對新創社會企業挑選團隊成員的建議包括:雇用當地人、投資長期的訓練而非一次性的專案,以及鼓勵合作。
延伸閱讀
三個社企常見陷阱讓你有所感悟嗎? 社會創業的旅途中,需要學的還有好多: 創意、耐力、眼界、同理心… 現在就到社企流三週年論壇 一起來看那些比熱血更重要的事!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報名請點此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