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想要吸引投資?你需要提供更透明的資訊
文:黃仲豪
雖然在台灣社會影響力投資還未蔚為風氣,但是在社會企業發展已久的成熟地區,社會影響力投資不但已漸漸成為一種資產類別,隨之而來的產業鏈對投資紀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過去由於缺乏共通的衡量標準,投資人很難比較不同投資機會的良窳,以創造工作機會為例,如果有一家社會企業只計算正職工作機會,但另一家卻把兼職或季節性僱工也都算進去,那呈現出來的數字就會大不相同,在解讀上也容易產生誤會,這種資訊的不確定性會讓潛在的投資人卻步。
唯有更高的透明度,才能讓資金流向社會報酬最高,而不是最會做行銷包裝的社會企業,讓產業健全發展。以微型金融市場為例,自共通的資訊交換標準MIX(Microfin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問世以來,加入MIX的微型金融機構所獲得的資金,平均每年的成長速度是45%。而標準化的衡量標準,也讓投資人可以使用資料工具來分析和評估投資組合,做出更科學化的投資決定。
支撐主流投資產業所需要的標準化報表、績效指標、評等機構、稽核單位等等,社會影響力投資同樣也需要。雖然營利組織發展數百年的成熟做法,在社會影響力領域裡面不太可能一蹴可及,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一步就是要發展出一套共通的語言和報告架構。這個責任,就落到全球社會影響力投資網絡(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簡稱GIIN)的身上。
GIIN是為了促進社會影響力投資發展而成立的非營利組織,由一群社會影響力的開路先鋒,於2009共同成立,其成立的使命之一,就是為社會影響力投資建立產業標準。其中關於影響力揭露的標準,稱之為IRIS(Impact Reporting and Investment Standards)。
IRIS的原理和「國際會計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簡稱IFRS)或是「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簡稱GAAP)很像,試圖用一套標準化的定義,來描述組織的社會、環境、以及財務表現。目前在IRIS的資料庫裏面,有四百個社會、環境和財務指標,每一個都有參考實務經驗、專家意見、以及使用者回饋,所產生的標準定義,GIIN也會週期性的審視是否需要更新指標或定義,使用者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選用衡量的指標。
以我們熟知的微型金融公司為例,除了財務表現外,IRIS還會要求揭露社會影響力指標,包括女性、低收入、極低收入、農村等弱勢族群的貸放、投保或存款狀況、所服務的社區數目等等;作業流程的質化指標例如:教育客戶充分瞭解所使用的金融產品、合宜的帳款催收作法、對內部員工是否有充足的訓練以執行良善的作業準則等。
為了降低採用者的進入障礙,GIIN鼓勵先行者自願提供使用上的範例,提供給後進者參考,有興趣的人可以到IRIS Registry查閱;此外GIIN也針對幾個主要領域,包括農業、微型金融、中小企業、教育、能源、健康照護等,提供報告範例供參考。
藉由這套標準化的指標,資料可以被自動化處理,例如專為社會影響力投資設計的資訊平台PULSE;也可以用來比較不同投資標的的良窳,例如專為社會影響力投資做星等評鑑的 (GIIRS)。
J.P. Morgan 和 GIIN在2011年進行的調查「Insight into the Impact Investment Market」指出,已經有65%的社會影響力投資人使用IRIS來審視投資標的的社會、環境和財務表現。共通標準的好處是,資訊揭露的工作不再需要為個別投資人的需求來客製化;新成立的組織不必費心設計衡量指標,一致的定義也方便作同儕比較。儘管有這些優點,還是有部分社會創業家不太願意採用IRIS,有些是習於過去的做法、有些則是認為IRIS的指標沒辦法完整表達他所追求的價值。
IRIS的確沒辦法包山包海,量化的資料也沒辦法取代質化的審查,但一致性卻是進一步建立社會影響力投資產業的基石。例如由非營利組織B Lab所發展的社會影響力投資評等Global Impact Investing Rating System (GIIRS),其目的和主流投資產業的晨星投資評等或標普信用評等相同,都是為了減少投資人資訊負擔、擴大潛在資金來源、以及擴大產業規模。其據以評鑑的資料就是IRIS的指標,未來也會有更多的稽核、顧問等專業服務圍繞著這個產業標準發展。
社會影響力投資的美好願景,是要引導更多私人資本的投入,以加速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台灣的社會企業如果想要把資金來源從慈善捐贈擴大到一般投資人,就應該認真來思考我們的資訊透明化和標準化之路。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