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談影響力,不談ROI
60年代之後,企業社會責任CSR逐漸排上了各公司董事會的議程,引起許多投資者的反思:投資的目的在追求資本利得之外,是否也應該考慮社會責任?
美國和台灣資本市場有一個很大的差別,美國以法人投資機構為主,而台灣散戶佔股市8成以上,雖然兩者逐利的目的為一,投資行為卻大不相同。美國許多法人投資者將社會責任列為選股條件,甚至成立各種社會責任投資基金,有的明確表態不投資菸酒、武器製造、賭場等,有的專注於環保、綠能或潔淨科技等領域。經過20年的發展,社會責任基金已佔全美國基金總資產額的11%,並且還在持續成長。而在台灣的散戶投資人因為以個人價值取向為主導,少見將社會責任列為選股的考慮因素。
正如社會企業不同於施行CSR的一般企業,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是一種新的投資觀念,與上述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SRI)不盡相同,其細微但重要的差別在於,後者以社會責任為手段,賺錢為目的,前者卻以賺錢為手段,社會責任為目的。
雖然最近社會企業在台灣受到許多關注,然而各種觀念、實務、制度仍在起步階段。在推動社會企業的整體生態環境中,還有幾個關節需要打通。首先是台灣迫切需要原生型、多樣化的社會創新,其次是公益公司的立法(請參見本人7月17日公益公司vs. 私益公司一文),而更重要的可能是計算影響力而非ROI的投資風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追求社會價值的影響力資金,空有再多的愛心或創意也無法落實成為企業。

介於捐獻與投資之間

任何運作良好、永續經營的企業本來就能為社會帶來許多正面影響,但影響力投資特別注重對社會或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依據麥克阿瑟基金會服務、掌管3億美元基金的Debra Schwartz的經驗,她用5個P來匯總影響力投資對社會企業的貢獻。
  • Price –影響力投資基金可以接受較低的投資報酬率
  • Pledge –社會企業向銀行貸款時,影響力投資基金願意提供擔保
  • Position –影響力投資基金提供貸款給社會企業時,願意接受較低的還款順位
  • Patience –可以接受較長的投資退場時間
  • Purpose –任務導向,依企業需要而提供富有彈性的投資或借款方式
因此從本質來說,影響力投資是一種介於捐獻和普通投資之間的投資行為。雖然美國也有許多影響力基金號稱投資報酬率不比一般投資遜色,但如果影響力投資遵從5P原則,風險較一般性的基金為大,報酬不見得較高,平均ROI自然較低。
難道真有投資者願意犧牲ROI嗎?我們不妨回問,為什麼不呢?一個人只要有捐獻的習慣,為什麼他不能接受ROI雖然較低,卻有捐款效果,能產生社會效益的投資機會?
更何況跟捐獻相較,影響力投資人有機會可以回收本金,循環使用,投入下一個社會企業。同時捐獻給人授人以魚的印象,影響力投資則彷彿授人以網,使初創的社會企業在進入經營常軌後便可以自力更生,不必持續倚賴資本挹注。

投資較捐獻更有影響力

一般現代人若經濟上略有餘裕,基本上多數都會一面積極理財,進行傳統投資,追求最大的投資報酬,一面也熱心捐獻,雖然整體財富的ROI因而降低,但精神層面的滿足也是一種無形的報酬。
以下用一個極度簡化的例子來說明影響力投資如何可能左右現代人對投資與捐獻之間的分配。
假設某人有100萬美金可用資金,他將95萬元投入常見的一般性投資,每年有10%的ROI,另外5%無償捐獻給各公益組織,平均下來他每年的ROI將為4.5%。
假設影響力投資也是一個選項,他也許會將捐獻的金額降低為4%,另外投資4%在追求影響力的項目,其餘92%繼續投入傳統投資。傳統投資的ROI仍然是10%,影響力投資的ROI較低,只有5%,結果在這些假設條件下,他每年的ROI將會是5.4%。投入公益的金額增加了,ROI卻不見得降低。
這個例子裡ROI高低多少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原來他只有5%的公益預算,透過影響力投資,他可能將預算擴大為8%或更高,換句話說,他對社會公益的貢獻(也就是影響力)從5%增加到8%。如果這個人代表社會多數人,便多出60%的資金流入社會公益領域,這是何等可觀的力量。
台灣以愛心充沛聞名國際,遇有緊急災難時捐獻向來不落人後,發展社會企業的遠景令人期待。上述的三個關鍵環節:創意、制度、資金,在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進程中,缺則事倍功半,全則事半功倍。而影響力投資要能普遍,不只需要開發觀念,制定相關制度,更重要的是有心、有能力人士的自覺,以行動參與,最後才能蔚為風氣。

文章標籤

  •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矽谷 Acorn Pacific Ventures 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職場生涯中一半台灣,一半矽谷,一半企業,一半創投。因創投業務廣泛接觸三江五湖能人志士,近距離觀察產業更迭,深刻感受到名與實,見與識,知與行的差距,無論創業或人生,真正成功的人都能縮短其中的差距。 著有《小國大想像》及《錫蘭式的邂逅》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