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力FoodNEXT
食力FoodNEXT,給你正確資訊的食品知識平台。一群媒體工作及對食品科學與知識推廣有熱情的人,關注食品安全議題大小事。
專欄文章
(124篇)
「漁電共生」將成能源轉型曙光?5 大爭議待解決
食力/文:張語屏、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台灣在核四電廠封存後,面臨供電不足的困境,農漁土地有充沛的日照環境,讓太陽光電成為取代燃煤的機會,「漁電共生」的能源轉型政策應運而生。
台 17 線以西的沿海地區,包含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地,是台灣養殖漁業面積最大的縣市,也是光電進駐的主要魚塭案場。養殖漁業因極端氣候衝擊,傳統養殖方式與環境早就面臨危機。然而,光電業者挾帶龐大資源進駐,是帶來轉型契機,還是暗藏不見的滅魚危機?
台灣養殖漁業面臨極端氣候、產銷困境,面臨轉型需求
「2020 年開始,因新冠疫情海外需求縮減,在國內大量養殖、外銷量倒回內銷市場,就會形成產銷失衡、魚價崩落,整體漁市不景氣。」嘉義縣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泓碩對近 10 年來獲利率逐年下降的養殖產業,倍感憂心。
「因為極端氣候因素,太熱太冷讓水況驟變,容易引起疫病,在嘉義縣多混養魚蝦,對水中變化更加敏感。」陳泓碩強調,在國際市場需求逐年減少,國內整體養殖狀況不穩定、漁村人口老化魚塭逐漸荒廢,更難吸引年輕人返鄉從事養殖。
養殖區域土地資源零碎,亟待整合
根據漁業署統計資源,台灣全國魚塭面積雖達 4 萬多公頃,養殖區域土地卻過於零碎,養殖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經濟。面對國內養殖狀況、產銷量能不足,遑論能突破更多國際通路市場。
在缺乏天然資源與養殖產業面臨困境的種種挑戰之下,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漁電共生對於台灣養殖漁業,將是一場新的革命。「漁電共生是國內土地政策有始以來首度有複合產業模式。」
極端氣候與產銷衝擊,漁電共生成為養殖曙光?
林國平評估,漁電共生的養殖方式,因光電板為魚蝦遮蔽高溫與雨水,更有機會提升養殖環境與技術,也能引導沿海一帶養殖業者,慢慢轉換養殖物種,提高產值,價格更好,因此有望能平衡產量,減少產銷失衡的情形。
「這也是漁電共生為何如此勢不可擋。」高雄彌陀百大漁青張博仁表示,國人應該關注氣候變異帶來的種種衝擊。否則以傳統養殖環境來看,「不只夏天非常炎熱,爆雨一來,室外養殖就損失產重。乾旱缺水也非常困擾,海水養殖不能一直補水,否則鹽度會過高。」而漁電共生除了能產生能源,同時也可因應氣候衝擊。(同場加映:放太陽能板的地方只能用來發電?一探生態光電的顛覆性實驗)
2025 非核家園,漁電共生承擔重任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曾在 2022 年初「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上針對 2050 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上,農委會要在 2040 年率先達成淨零,以太陽能發電必須在 2025 年前達成 20 GW(萬瓩),達成「 2025 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政策。
在此能源政策下,約可供給 140 億度電給 400 萬戶家庭,同時減碳 800 多萬噸。為達到太陽能發電目標,經濟部需達成 9 GW、農委會為 9.3 GW,「漁電共生」則承擔了 4.4 GW 目標,約可產生近 40 億度電。
從農畜共生走向漁電共生,「假種田養魚真賣電」的爭議不斷
但其實,一開始能源轉型政策瞄準的產業並非「漁電共生」,而是「農畜共生」。
經濟部在 2009 年公告施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逐步推廣國內再生能源。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莊老達表示,「農委會在 2013 年盤點農漁畜資源,由於台灣少有自然放牧型態,多以禽畜舍室內飼養為主,先以有硬體建築的畜禽舍推動「屋頂型」光電,先行發展畜電共生,截至 2022 年畜電裝置發電達成了 1.2 GW 的電力。」
然而在 2014-2015 年開始,農電共生卻產生爭議,發生「假種田、真賣電」亂象。因國內主要農作物需要大量陽光行光合作用,難以在光電板遮蔽下又成長良好,農委會驚覺後,對違反規訂的農電業者停止發電。
在 2017 年也修訂辦法,雖規定以溫室搭設屋頂型光電設施不得超過 40% 面積,網室不能有光電。「法規上也有所鬆綁,可一次完整做農場綠電的設施為屋頂型溫室農場建設。但須先申請農場審核,確實有 70% 的收成狀況,再進行第 2 階段可否賣光電。」莊老達表示,目前台灣有 3 千多個農電案場,以無需透光的菇舍、集貨場及冷藏庫,以及需部份光照的溫室設施為主。
在農電共生的爭議下,2020 年農委會嚴加實行,修訂 2 公頃農地下不得搭建光電設施。農委會雖阻擋了僥倖的農電業者,仍是亡羊補牢,也顯示農電共生在無法規管制與完善政策規範下,匆促上路。
而在 2018 年試推行的漁電共生,也同樣發生了「假養魚、真賣電」的情況,同時業者為尋求土地,光電業者提供魚塭地主高額租金,卻讓原本在地養殖漁民面臨無地可養的情形。而魚塭地也是許多候鳥、水鳥棲息停留地,光電板蓋起來,也讓鳥群面臨無地可棲的危機。
以農漁為本再談光電的 3 不原則,發展「環社檢核機制」
從農電共生到漁電共生,原本立意良好的政策卻產生變質、窘迫情形,中央主管機關終於正視,要永續推動再生能源,必須以農漁為本,再談光電。莊老達表示,水試所自 2018 年開始進行在光電板下試驗各種養殖物種,2020 年也透過經濟部能源局、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專業環境權益、生態顧問團隊,設計出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簡稱環社檢核),在 2021 年讓漁電共生篩選結果公開上線。
在「不可影響農漁民權利、不可影響農漁民生產、不對當地生態產生衝擊」3 不原則下,以環社檢核篩選出合適發展光電的魚塭土地資源。莊老達強調,「漁電共生也能幫助釋出已不適合農業種植土地,鼓勵地主把荒置空間做為養殖使用,讓漁民有地可用。」
但是目前環社檢核的機制僅針對室外魚塭做檢核,室內魚塭仍未有規範。
環社檢核盤點快篩,漁電共生 2.0 重新上路
經濟部能源局光電組組長林文信表示,截至 2022 年 6 月在經環社檢核篩選後,漁電共生案場約計 1 萬 3 千公頃,若皆通過許可,2025 年有望達成 4.4 GW 太陽能發電目標。
協助行政院經濟部能源局、農委會共同制定環社檢核機制的觀察家顧問有限公司動物部經理、環社檢核計畫主持人鍾昆典表示,先由農委會盤點魚塭,再利用訪談、勘查,找出有環社議題區域,以議題分區,提出應對原則,整理出漁電共生專區,提供光電業者申請。
光電業者通常會優先選擇無生態影響的「先行區」申請,僅需填好通用檢核表送交審核即可。若申請「關注減緩區」為漁電共生案場,必須提出生態因應對策,申論回答 20 年內如何迴避或合適的建設,或提出簡單設計圖面。
在極端氣候衝擊下,農委會一直期待為室外養殖魚塭找到解決之路,鼓勵變更為室內漁電場域,卻因建置成本高昂,轉型也不易。然而在漁電共生 2.0 上路後,在法規上也同樣有所鬆綁,有了光電業者的資金投注,盼可加速推動養殖漁業轉型。
然而,經過環社檢核下盤點出的漁電共生案場皆是室外型養殖魚塭,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律師黃馨雯、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受訪表示,2022 年室內型養殖魚塭增加了,卻也是環社檢核無法規範的地方,對生態有著極大的衝擊風險。
環社檢核下的漏網之魚,漁電共生 2.0 仍有危機
若以 2050 年永續淨零排放為目標,要帶領台灣實踐能源轉型,養殖漁業就必須成為國內產業指標。唯有養殖漁業進步,光電產業才能持續賣電。但是以環社檢核為規範的漁電共生 2.0,在追求能源轉型與養殖漁業亟待轉型的雙重目標下,是否能與養殖漁業對接,解決產銷困境,在這發展目標之下,漁民權益存在哪些風險?光電設施和室內型魚塭的增加,有哪些環境生態、安全隱憂產生?在種種疑慮之下,該如何穩健發展能源轉型的重責大任,又能藉此為養殖漁業找到嶄新的出路,尋找合適的發展方向,仍是漁電共生發展之路仍待解決的重點。

專為女性設計的蛋白粉,讓女性健康營養也能和月經週期同步!
食力/文:編輯部、審稿編輯:林玉婷
傳統的蛋白質補充劑多半以男性生理為基準設計,忽略了女性一生大約經歷 450 次月經週期的差異。為此,美國新創公司 Levelle Nutrition 推出一對創新的純素蛋白粉,旨在實現「週期同步」(Cycle Syncing)的營養補充理念。其核心在於,根據女性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調整營養,以優化運動表現、恢復與整體健康。
1、卵泡期蛋白粉:針對月經週期的前 14 天,此階段雌激素水平上升、體能與專注力逐漸提升。這款蛋白粉含有 15 克豌豆和南瓜籽蛋白,搭配 25 克複合碳水化合物,並富含纖維、鉀、鎂和鋅,有助於恢復與排卵。
2、黃體期蛋白粉:針對排卵後至下次經期的階段,此時黃體酮水平升高,能量需求增加,情緒與體能可能波動。產品提供 22 克蛋白質和 18 克碳水化合物,並添加鈣、磷、鉀和鋅,旨在補充能量、維持肌肉張力並減少發炎反應。
這兩款蛋白粉均富含所有 9 種必需氨基酸,並以紅棗作為天然甜味劑。Levelle Nutrition 也表示,將繼續開發針對更年期和更年期後的蛋白粉,滿足女性不同生命階段的動態營養需求。
乳鐵蛋白解決缺鐵與腸道問題,實現永續生產
女性健康浪潮的背後,是尖端生物科技的強力支撐。紐約公司 Helaina 透過精準發酵技術,成功生產出與母乳中乳鐵蛋白生物同質性的 Effera 成分。這項技術類似於啤酒釀造,利用一種酵母菌株在生物反應器中發酵而成。Effera 以其調節鐵質、促進腸道健康和增強免疫力的特性而聞名,其功效已獲得多項臨床試驗支持,並在人體安全性研究中證實不會引起抗體反應。
這項技術的突破性在於,它克服了純化乳鐵蛋白因稀缺而昂貴的瓶頸,為更廣泛的應用鋪平了道路。目前,Effera 已被應用於 7 款消費性產品,包括 Levelle Nutrition 的週期同步蛋白粉,以及與 Kroma Wellness 合作的 Super Core 產品,該產品以乳鐵蛋白作為牛初乳的永續替代方案,特別針對乳糖不耐症者與尋求道德友善來源的消費者。(同場加映:不怕缺蛋、有助減碳!植物蛋、植物肉引領綠色飲食風潮)
同時,瑞典新創公司 Ironic Biotech 也利用精準發酵技術開發植物血紅素,以解決全球 31% 女性的貧血問題。新加坡的 TurtleTree 亦推出消費品牌 Intentional,其首款產品 IronKind 結合了乳鐵蛋白和益生元,旨在提供一種不會引發傳統鐵補充劑副作用的解決方案。
從無豆咖啡到永續包裝,品牌以女性視野推動創新
這股女性健康熱潮不僅限於蛋白質和鐵質補充。加州新創公司 Minus Coffee 推出一款女性健康導向的速溶燕麥奶香草拿鐵,其咖啡因含量減半,並添加 L-茶氨酸、豌豆蛋白以及升級再造的低碳食材(如椰棗、菊苣和扁豆)。這款無豆咖啡旨在提供溫和的能量提升,同時改善睡眠並支持地球永續。
這些品牌的共同點在於,它們多由女性主導。Intentional 創始人兼執行長Fengru Lin(林鳳茹)指出:「幾十年來,科學和醫學界一直以男性為基準,忽略了那些深刻影響女性健康的關鍵差異。因此,由女性主導女性科技領域至關重要,因為我們最能切身感受到這些差距的存在。」這些品牌正在以女性獨有的視角,將營養、健康與氣候意識緊密結合,共同開創一個更具包容性和永續性的女性健康新紀元。(同場加映:「研究不是躲在數字後面,而是為了改善現狀」這群開發中國家的女性科學家,用永續研究改變世界)
根據 CRN 的報告,女性是補充品的主要消費群體,這顯示出女性健康營養市場的潛力。此外,隨著 GLP-1 減重藥物的興起,女性在減重過程中可能面臨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攝取不足的風險。Levelle Nutrition 的「週期同步蛋白粉」提供了一種便捷的方式,幫助女性在減重過程中維持肌肉質量與新陳代謝健康。
從運動營養到日常健康的延伸,滿足多樣化需求
Levelle Nutrition 強調,其產品不僅適用於運動員,也適合日常生活中的女性。這款蛋白粉旨在支持女性在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求,無論是在運動後的恢復,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補充。這種針對女性生理週期的營養策略,反映了對女性健康的全面關注與科學支持。
Levelle 創辦人 Alvarez 表示,目前的產品聚焦於月經週期,但未來可能會擴展至更年期等其他生理階段。這顯示出市場對女性不同生命週期營養需求的關注,也為未來產品研發指出方向。
參考資料

無豆也能濃醇香?新加坡新創用發酵技術,打造甜品天然新風味!
食力/文:編輯部、審稿編輯:林玉婷
新加坡新創 Prefer 以發酵平台技術聞名,2024 年首度推出「無豆咖啡」(beanless coffee)後引發關注,定位在以食品副產物打造永續替代食材的 B2B 供應商。 如今,品牌不再侷限於咖啡領域,而是將技術延伸至冷凍甜點市場,與新加坡知名美食品牌 Melvados 合作推出「無豆冰淇淋」椰香拿鐵口味(Coconut Latte),結合無豆咖啡與椰奶,展現其在風味與應用上的多元可能性。
這款冰淇淋除了無乳成分,也能維持濃郁風味與滑順口感,為植物基冷凍甜點市場注入具創意與永續性的新品力量。這不是單一限量款,而是 Prefer 與 Melvados 的長期合作起點。品牌 CEO Jake Berber 強調,beanless coffee 價格更具優勢,且能大幅降低碳足跡,是兼具風味與環境責任的天然替代方案。
巧克力不含可可?Prefer 打造下一代「零添加可可巧克力」
延續啟動植物基替代食品技術的理念,Prefer 正在進行「零添加可可巧克力」的研發,預計於 2025 年底正式推出。這項原型使用其專屬發酵技術,利用食品製造副產物轉化為味道與口感俱佳的巧克力替代成分。(同場加映:一杯「沒有咖啡豆的咖啡」——美味不減、環境效益加倍)
Berber 強調,相較於無豆咖啡,替代可可是更具成本與碳足跡優勢的應用,他指出:「考量到全球可可供應與價格波動劇烈,我們相信零添加可可巧克力具有極大潛力,能為品牌提供可負擔且永續的 indulgence 選項。」
目前公司正進行商業測試,以評估該產品在口感、質地、外觀與消費者接受度等方面的市場回饋。
建構永續供應鏈與市場驗證:B2B 為主,B2C 做支援
Prefer 表示其核心還是以供應商模式為主(B2B ingredient provider),但透過消費品牌的產品如聯名冰淇淋,作為「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讓消費者體驗新口味,進一步展現市場接受度,並替 B2B 合作建立信任基礎。
此外,公司方也正在開發「即溶咖啡粉末」作為工業用配料,以服務製造商和即溶咖啡業者,並計畫年底前其咖啡產品將進入新加坡 100 多家地點,進一步促進與各產業鏈的合作。
Berber 也分享了 Prefer 的核心挑戰與策略——透過委託製造與 IP 授權方式運作,避免重資本建廠,保持經營靈活與擴張快速度。
擴充平台能力:打造適應亞太消費市場的口味與規模
Prefer 正強化其發酵平台,以模擬受氣候威脅作物的風味(如咖啡與可可)。此平台不僅能支援更多香氣品項,也具備延伸至其他天然香氣化合物的潛力,同時優化風味精準度、擴大規模能力與降低成本。(同場加映:不怕缺蛋、有助減碳!植物蛋、植物肉引領綠色飲食風潮)
Berber 說:「我們正目標在 18 個月內,透過製造夥伴與技術授權形式達成 500 噸年產能。」此外,公司將持續擴展至 APAC 市場,特別強調亞太是全球最具價格敏感性的消費市場,同時也是未來全球飲食需求的主力地區。
Prefer 於 2024 年推出「無豆咖啡」後,登上食材創新的舞台;如今透過聯名「無豆冰淇淋」與「零添加可可巧克力」研發,品牌不僅擴展品類,也提升其在 B2B 食材市場的定位與永續戰略。
參考資料

把魚腥味變成皮革香!日本職人如何用廢棄魚皮做出潮流新品
食力/文:編輯部、審稿編輯:林玉婷
日本傳統魚品加工常棄置魚皮,但富山「tototo」品牌創立者及老牌水產企業 Nissui 推出魚皮革,結合工匠新技術與可回收概念,將魚皮轉化為兼具質感與耐用的時尚材料,製成錢包、鈕扣、手機殼。在時尚與永續浪潮中,魚皮革正成為可循環材質的熱門選項。
魚皮革的最大挑戰,是去除魚腥與油脂,並找到正確的植鞣工序,才能保留韌性與美觀。2020 年,年僅 32 歲的富山工藝師野口智久(Tomohisa Noguchi)開始嘗試讓魚皮更廣泛應用。受到漁港鮮魚處理廠約一半魚料最終被丟棄的現實所啟發,他創立了「tototo」品牌,名稱源自當地方言中「魚」與「與」的結合,象徵魚與人共生共存。
野口的魚皮革製程長達約一個月、共 15 道工序,從刮除魚肉、鹽處理,到反覆清洗、去油,再施加植物鞣劑,終於成功研發出耐用、無腥味,且表面保留魚鱗天然紋理、略帶皮革香氣的魚皮革產品。野口智久並在東京足立區的 Adachi Park of Living Things(足立生物園)進行展示,該處是一座結合動物展示與自然教育的設施,民眾得以實際觸摸並聞魚皮革成品,並獲得初步好評。有參觀者表示:「完全沒有魚腥味。我想買一個。」(同場加映: 當台灣鳳梨踏入時尚界!日本新創製皮革,吸引香奈兒、愛馬仕上門)
tototo 魚皮革製品多元亮相市場
tototo 品牌從魚皮革延伸出一系列皮件,包括手工皮夾、鈕扣、手機殼等。在東京展出時,參觀者實際觸摸產品,發現野口的作品不僅質地優良,每種魚如鰤魚(yellowtail)、鮭魚、真鯛(sea bream)製成的魚皮,皆展現出不同紋理與厚度。這些魚皮革產品不易撕裂,耐用度媲美牛皮,且略帶天然皮革香氣。野口表示:「我希望避免生命被浪費,也想創造出能與人共存的新價值。」
不過,由於全程仍為手工製作,tototo 目前的產量有限,尚未達到可支撐大型時尚品牌規模的量產能力。
Nissui 商業擴展 從飼料副產品到魚皮革大廠
另一家投入魚皮革的,是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簡稱 Nissui,日本水産株式會社),這家綜合水產巨頭於 2022 年啟動魚皮革開發。2025 年春,Nissui 與皮革商合作,推出以宮崎縣串間市養殖的黃鰤(kurose buri)魚皮製成的「Namino leather」(波紋魚皮革)。品牌名稱取自魚皮表面如波紋般的天然紋路,並象徵海洋的波動感。該原料目前已提供給服飾業者試用,並克服了生產過程中皮革與布料貼合的技術問題。
Nissui 每年處理約 200 萬尾黃鰤,結合其長期累積的食品與水產加工經驗,被視為魚皮革商業化的重要先行者。該公司看好魚皮革的高附加價值,有望成為水產事業的新收入來源。
魚皮革願景 從可循環到時尚永續代表
魚皮革不僅在製造過程中減少超過一半的廢棄物,更能賦予原本油膩且易被視為低價副產品的魚皮新的價值。這種材料擁有獨特的天然鱗紋與光澤,適用於時裝配件、包裝及家具飾材,並且無腥味、難以撕裂,未來有望取代部分真皮或塑膠材料。對環保與循環經濟有共鳴的企業,正逐步加入 tototo 與 Nissui 的合作,探索商業定位與市場反應。魚皮革展現了日本在永續與工藝領域的創新精神與價值鏈整合能力。從環保廢材進化為高質感的替代材,不僅創造出新的商機,也讓東京與富山地區建立起新的跨界創作生態。隨著 tototo 與 Nissui 品牌展演成果逐漸擴散,魚皮革有望成為未來永續鞋履、配件及家飾領域的新星材質。

什麼是地球超載日?10 招緩解環境壓力
食力/文:編輯部、審稿編輯:林玉婷
2025 年「地球超載日」定於 7 月 24 日,創下歷來最早紀錄之一。這一天象徵人類已用盡地球全年可再生資源,開始透支未來。根據全球足跡網絡計算,人類目前的生活方式相當於耗用 1.8 個地球的資源。這項指標不只是警鐘,更揭示高度消費型社會的不可持續性與急需轉型的資源挑戰。
「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是一個由國際環境智庫「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計算並每年發布的關鍵指標,旨在直觀地呈現人類對地球生物資源的消耗速度與地球生態系統再生能力之間的嚴重失衡。其核心概念在於,當人類在一年內對食物、衣物、建材等生物資源的需求,超過了地球在同一年內所能提供的總量時,那一天就被定義為「地球超載日」。此後,人類便開始「透支」或「借用」地球未來的資源,並累積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債務」。這個術語中的「超載」(Overshoot)精準地傳達了「超越限度」、「過度消耗」的危機感,是對人類活動對環境負擔的明確警告。(同場加映:「地球已超載,我們一直在跟未來世代借款」兩位台灣女生從小地方開始,逐步實踐無塑日常)
全球資源赤字加劇:透視「地球超載日」的深層意涵與歷史警訊
計算「地球超載日」的公式清晰而直接:它基於地球的「生物承載力」(Biocapacity)與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之間的比率。生態足跡衡量的是人類消費資源和吸收廢棄物所需的土地和海洋面積,涵蓋農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各類需求。相對地,生物承載力則代表地球可再生的生物生產能力,包括森林、牧場、耕地、漁場等。兩者都以「全球公頃」(Global Hectare)為單位進行測量,確保了比較的統一性和科學性。具體計算方式為:(地球的生物承載力÷人類生態足跡)× 365 天。透過這個公式,全球足跡網絡每年會根據最新的聯合國統計數據進行計算,通常於每年年中公布,以引起全球對環境議題的重視。
令人憂心的是,地球自 1970 年代初便已進入超載狀態,而「地球超載日」的到來日期也呈現出不斷提前的趨勢,這反映出人類對資源的消耗速度正在持續加快。根據最新數據的重新計算,1971 年的「地球超載日」是在 12 月 29 日,幾乎是在年末才觸及生態極限。然而,這一日期此後便一路狂奔:1975 年提前到 11 月,1987 年在 10 月,1999 年來到 9 月,2005 年進入 8 月,而到了 2018 年,則首次跨入 7 月。
而 2025 年的數據尤其引人注目,由於最新的數據修訂,2025 年的「地球超載日」定格在 7 月 24 日,比 2024 年宣布的 8 月 1 日提早了整整 8 天。值得注意的是,這 8 天的提前中,有 7 天是源於數據修正的影響,這說明了科學家們對全球資源消耗狀況的評估越來越精確,同時也暗示著此前對危機的嚴重性可能有所低估。回顧歷史數據,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儘管近年來「地球超載日」的提前速度似乎有所「穩定」(例如 2022 年至 2024 年均在 7 月 25 日),但全球足跡網絡明確指出:「這 10 年間,日期是穩定的。這意味著人類正以一定的比例,對生物圈造成更進一步的損害。」這穩定背後的涵義是,我們依然在以不可持續的速度消耗資源,並未真正扭轉透支地球的趨勢。目前,地球所累積的生物生產性「債務」已高達 22 年,這是一個巨大的生態負擔,對全球生態平衡和未來世代的福祉構成嚴重威脅。
國別消費地圖:揭示全球發展不均下的生態足跡差異
「全球足跡網絡」不僅計算全球性的「地球超載日」,更進一步公布了國別超載日的原則性定義:若全球人口皆以某國的生活方式生活,地球資源將在那一天耗盡。這項指標提供了更細緻的視角,揭示了不同國家在資源消耗模式上的巨大差異,也直接指出了發達國家對全球資源的巨大壓力。
根據 2025 年版(於 2024 年 12 月發布)的國別數據,資源消費量較高的發達國家往往比全球平均水平更早迎來它們的「地球超載日」。這充分反映出這些國家高度工業化、高消費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巨大生態足跡。相反,人均生態足跡較小的發展中國家,則有可能不會有所謂的「國別超載日」,或者其日期會遠遠晚於全球平均水平,這並非因為他們在永續發展上表現卓越,更多是因為其資源消耗水平相對較低。
以日本為例,2025 年的日本「地球超載日」被定在 5 月 8 日。這比全球平均的 7 月 24 日足足早了 2 個半月,清晰地表明如果全球人類都像日本居民一樣生活,那麼地球的資源將在極短時間內被耗盡。這對高度依賴進口資源、經濟發達的日本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警訊,凸顯了其在資源效率和消費模式轉型方面的巨大挑戰。
進一步觀察其他主要國家的數據,可以發現資源消耗模式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緊密關聯性:
超早期國家:
卡達(2 月 6 日)、盧森堡(2 月 17 日)、新加坡(2 月 26 日)、蒙古(3 月 2 日)等國,這些國家往往具有高人均 GDP、高能源消耗、或資源密集型產業結構。特別是卡達,其極高的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使其國別超載日位居全球之首,令人震驚。
美國(3 月 13 日)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其龐大的人口規模和高消費生活方式,導致其生態足跡巨大,超載日提前。
中前期國家:
俄羅斯(4 月 6 日)、韓國(4 月 9 日)這些國家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對資源的需求持續增長。
法國(4 月19 日)、德國(5 月 3 日)、瑞士(5 月 7 日)、英國(5 月 20 日)等歐洲主要經濟體,儘管在綠色轉型上有所努力,但其長期的工業化基礎和消費模式依然導致了較早的超載日。
中國(5 月 23 日)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其快速的經濟增長和龐大的製造業體量,使其生態足跡日益擴大,儘管人均消費可能低於歐美,但總量對地球構成巨大壓力。
相對較晚的國家:
越南(7 月 20 日)、巴西 (8 月 1 日)、泰國(8 月 14 日)、迦納(10 月 25 日)、尼加拉瓜(11 月 11 日)、印尼(11 月 18 日)、烏拉圭(12 月 17 日)這些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結構和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因此人均資源消耗量也較小,使得其國別超載日相對延後。然而,隨著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生態足跡也面臨增長的壓力。
刻不容緩的行動呼籲:「#MoveTheDate」!共同為地球贏回時間
面對日益嚴峻的「地球超載日」提前趨勢,國際環境智庫「全球足跡網絡」發出了緊急的行動號召,並提出了「#MoveTheDate」(移動日期)的口號,呼籲全球各界立即採取行動,將「地球超載日」向後推遲,從而減少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借款」。這不僅是一項環境挑戰,更是一項關乎人類共同未來的生存議題。該組織強調,若要有效減輕地球的壓力,必須從多個關鍵領域著手,並展示了各項措施對推遲「地球超載日」的潛在影響,以期激勵更廣泛的參與和變革。
「全球足跡網絡」將其應對策略歸納為「可能性之力」(Power of Possibility)5 大核心領域,包括:「城市」、「能源」、「食物」、「人口」和「地球」本身。這些領域涵蓋了人類活動對資源消耗影響最大的環節,並提供了一系列具體且可衡量的解決方案。例如,如果能夠將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減少 50%,理論上就可以將「地球超載日」推遲整整 3 個月,這顯示了能源轉型在應對氣候危機和資源超載方面的巨大潛力。
更具體地說,以下一些關鍵策略被認為對推遲「地球超載日」具有顯著效果:
1、碳定價機制
實施每噸碳 100 美元的碳定價政策,有望將「地球超載日」推遲 63 天。這表明透過經濟槓桿,可以有效抑制高碳排放活動,鼓勵企業和個人轉向更清潔的能源和生產方式。
2、家庭規模與生育規劃
全球半數家庭減少一個孩子並將生育推遲 2 年,可以推遲 49 天。雖然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它突顯了人口增長對資源消耗的長期影響,以及可持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3、全球綠色新政
如果全球半數地區能夠實施像歐盟一樣雄心勃勃的綠色新政,將能推遲 42 天。這強調了大規模政策改革和國際合作在推動綠色轉型中的決定性作用。
4、智慧城市普及
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智慧城市概念,可推遲 29 天。智慧城市通過優化資源利用、提升能源效率和交通系統,減少城市化帶來的生態足跡。
5、低碳能源轉型
將 75% 的電力供應轉向低碳能源,可推遲 26 天。這進一步強化了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性,特別是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6、電力系統脫碳投資
透過銀行存款等投資方式,實現全球 50% 電力系統的脫碳化,能推遲 22 天。這說明了金融部門在推動綠色經濟轉型中的潛在影響力,鼓勵將資金流向可持續項目。
7、綠色氫能應用
用綠色氫能替代 1/3 的航空燃料和一半的工業化石燃料,可推遲 18 天。這項技術創新在難以脫碳的部門中,提供了重要的減排路徑。
8、儲能系統建設
大規模引入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儲存系統,可推遲 15 天。這解決了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的問題,確保了電網的穩定性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9、食物浪費減半
將全球食物浪費減半,可推遲 13 天。食物生產消耗大量資源,減少浪費不僅能節省資源,還能減少相關的碳排放。
10、城市集約發展
避免城市無序擴張,轉而在現有城市區域進行住宅開發,可推遲 12 天。這有助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減少城市蔓延對生物多樣性和農田的侵蝕。
這些具體措施共同構成了一幅多面向的行動藍圖,提醒我們,推遲「地球超載日」並非遙不可及,而是需要全球每個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全球足跡網絡理事路易斯·阿肯吉(Louise Akerman)在 6 月發布的新聞稿中強調:「如果我們希望繼續稱這個星球為家,那麼這種超載水平需要規模超越以往任何歷史性投資的適應和減緩措施,以確保我們共同的未來。」這番話語擲地有聲,呼籲我們必須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行動,來應對這場生態危機。

提升樂齡餐桌的幸福感,從展開「美食社交」開始!
食力/文: 蘇楓雅
在澳洲,65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例預計將從 2001 年的 12.6% 增加到 2026 年的 22%,但幾十年來,養老院的供餐被批評為營養不足的一坨菜泥,咖啡店和餐廳仍停留在「折價=敬老餐」(senior meal)的舊觀念。相較於普遍的兒童餐,色香味俱全、營養均衡又符合咀嚼力的銀齡菜單非常稀少,業者對高齡消費群疏於關注的情況可見一斑。另外,從英美和丹麥在老年餐飲上屈指可數的革新看來,各國面對高齡社會勢必要加速提升其生活品質,以保障民眾樂活的第三人生,同時穩住這相對脆弱的社會結構。
以新鮮當令食材翻轉養老院供餐,開啟社交暢飲食光
2024 年英國國際沙龍廚藝大賽(International Salon Culinaire)的銀牌得主馬汀和沈哈利(David Martin and Harry Shen)是墨爾本邱區聖文森養老院(St Vincent Care Services Kew)的主廚,他們端出西班牙海鮮飯、米布丁和法式烤布蕾向世界展示:老人價的時代已結束,銀髮美食的黑船來航!首先,可以從地產地消的新鮮當令蔬果著手。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海灣退休生活管理公司(Harbor Retirement Associates)專門服務獨立和輔助生活住宅,還有過渡期、阿茲海默症及失智症等照護中心,藉由實踐「農場到餐桌」的理念使 36 個退休社區的用餐體驗更多采多姿。比如,與有機飲料 Tractor Beverage 共創「長生不老酒吧」,搭上盛行的趨勢提供無酒精的健康雞尾酒;使用非基改的蔬果,不添加人工調味和色素,檸檬汁就利用薑黃調製出金黃色,除了賞心悅目,還能抗發炎。
失智社區的酒吧開放社交暢飲時光,特別為住戶安排娛樂節目、開胃菜和點心。精肉商 Halperin’s Fine Meats 負責供應當地出產的海鮮與肉品,並且只用野生撈捕的漁獲來烹飪有益大腦健康的魚料理。此外,與經銷商聯盟 Produce Alliance 合作,向 125 家獨立批發商訂購新鮮農產品,確保餐點不含任何冷凍或罐頭食材,用當令菜品讓銀髮族享受四季的繽紛。雖然每週菜單是由專聘營養師擬定,各個社區仍保有自主權,替換成符合在地文化的特色美食,例如芝加哥是牛肉三明治,南佛州是魚肉魯本三明治。HRA 餐飲部副總波利多(Anthony Polito)表示,農場到餐桌的做法有 4 大好處:企業聲譽的提升,批發價有利於成本控制,令高齡者體會到新鮮佳餚對養生的重要,並打開社區附設餐廳的大門,吸引年輕有創意的餐飲學校畢業生,一起翻轉養老社區飲食生活的形象。
5 個強化智力與體力的生活習慣,讓長者能健康老化
南加州大學老人學副教授艾薛爾(Jennifer Ailshire)描述,85 歲的超級長者(SuperAgers)不僅長壽,還擁有體能、認知、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安康。據追蹤觀察,5 個習慣能強化智力和體力:規律地活動筋骨、參與社交活動、減少壓力、挑戰大腦及進行充實愉快的事。
丹麥南部的哈澤斯萊烏(Haderslev)市政府對此有高度的認同,致力在養老院推行「午餐派對」的活動,帶領居住者當主辦者和賓客,重拾社交上的尊嚴與歡樂。每月一次的午餐派對會在宴會廳舉行,事前由護理人員協助主辦者共同規劃菜單、送出 7 張邀請函及設計餐桌佈置,並挑選廚房主管建議的前菜、主菜和甜點選項。當天的主辦者會現場指揮變裝成服務生的護理人員如何擺設餐具、花瓶及酒杯,重返過去盛情宴客的美好時光,而賓客也會盛裝出席。午餐派對結束後,養老院的其他住戶也會品嚐到相同的套餐,讓大家都能感染到特別歡愉的心情。另外,在法克瑟市鎮(Faxe)的養老院則實施「每月大廚」的活動,讓長輩們有機會表現廚藝和分享懷舊食譜,不僅挑戰大腦協調,也提升個人的信心、自主力與充實感。(同場加映:花甲阿嬤當主廚!到不老食光感受家常好滋味)
以豐富的用餐體驗與社會連結
東西方對於照護年長者有價值觀和做法上的差異,前者是藉由飲食延年益壽,後者則把餐飲視為社交環節,認為他們最需要的是藉由豐富的用餐體驗,以獲得滿足感和社會連結感,來舒緩孤獨所造成的壓力,進而提高幸福指數。
華盛頓州貝爾維市的 North of Main Cafe 就是依此概念對外開放營業的:都會風格的裝潢,高檔義式濃縮咖啡機、烘焙點心琳瑯滿目的櫥窗和人行道上的露台座位,完全是好友聚會或數位工作者會喜歡的地點,實質上是附屬於水印貝爾維高齡住宅區(The Watermark at Bellevue);其附設餐廳一樣同時服務社區住戶和一般市民。這些新設施讓高齡者有機會再次體驗排隊、熱鬧氛圍、與店員或外人寒暄的感受;複合式的設計打破了舊式高齡住宅和照護機構的孤立空間,不再讓單一族群的環境加劇老年人的社會隔離感。(同場加映:邁向優雅老化,荷蘭新創如何支持高齡者自主生活、提升幸福感?)
跨世代共融互動,打造銀髮友善環境
美國規劃學會(APA)2022 年的報告指出跨世代共融社區的重要性,主張增加不同年齡群之間的接觸,可減少年齡歧視、社會孤立和憂鬱症。水印布魯克林高齡住宅區還更大膽地跨前一步,內部的藝廊定期舉辦外界藝術家的展覽,而劇院空間則為當地的音樂團體提供表演和排練的場地,這些形形色色的年輕人為社區注入活力與趣味,同時讓長輩們輕鬆融入一部份街坊的生活情境。不僅如此,新開幕的 Willow and Clark 咖啡館還增加了兒童聽故事時間,而且是由高齡者擔當朗讀者。社區內的游泳池甚至會定期舉辦夏令營,讓住戶的孫子女或近鄰的孩童們有安全寬敞的地方游泳,再次利用跨世代之間的互動促進銀髮族的身心健康。
《美國醫學會雜誌》公開學術論文官網(JAMA Network Open)於 2024 年 8 月發布的一篇神經學研究發現,實踐抗發炎飲食法的高齡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 31%;處理訊息的大腦灰質體積明顯較大,影響認知退化的白質高信號體積也顯著較少。隨著各家長輩邁入長壽時代,民眾對銀髮友善環境的期待與需求將日漸多元。在飲食方面,不只養老院和照護中心迫切需要營養美味兼顧的改革,城鎮的餐飲場所遲早得投入銀髮美食的供應,更要增建銀髮抗發炎餐飲指南 APP 的普及,既是捷足先登潛在市場,也促進社會整體的幸福,畢竟有一天你我都可能成為高齡者。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