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享無國界
銀享全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享全球」)是一家為銀髮相關組織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新創企業(social start-up)。銀享全球的創立理念來自兩個概念:「活躍老化」和「在地安老」,為了落實這兩個概念以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我們希望創造國際化平台,以工具加速知識的分享,鼓勵並協助台灣銀髮健康照護產業業者提供更好的安老養老服務。
專欄文章
(52篇)
超高齡社會的幸福秘訣——日本「快樂之家」如何重新定義老後生活?
銀享全球/文:楊芯瑜、蔡昕伶
「如果能活到 100 歲,你希望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日本多世代共居公寓如何重新定義「幸福老後」
隨著亞太地區各地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這個問題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我們現在就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日本 Happy 株式會社創辦人首藤義敬提出他的洞見:「幸福老後生活的關鍵不在於醫療、介護或金錢,而是『不孤單』。」他在神戶市創立的多世代共居住宅「快樂之家」,正在用全新的方式解決高齡社會最棘手的問題–孤獨。
這位現年不到 40 歲的創新實踐者在 2017 年帶著孩子回到神戶老家,為了與父母、祖父母共同生活,他打造了一棟六層樓、擁有 40 多個房間的多世代共居住宅–「快樂之家」
超越傳統養老模式的革命性思維
當你走進首藤先生的「快樂之家」,映入眼簾的不是傳統養老院的寂靜與制式化,而是充滿活力的生活景象:你會看到爺爺和奶奶正在聊天、孩子們互相追逐,大聲笑著,尖叫著。一位帶著嬰兒的母親、一個人打開筆記型電腦工作,甚至還有鄰居拎著毛巾來借用浴室。你會看到各個年齡層的人們在這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彼此交流。這裡不像照顧機構,而是一個被生活滋養的地方。
「如果我活到 100 歲,我希望的生活是–不只是與同齡人互動,而是能夠和更多年輕人、不同背景與族群的人一起交流、一起生活。」首藤先生的這句話,不只是願景,更是他實踐的起點。
從「為長者而設」到「與社區居民共創」
首藤先生的理念徹底顛覆了傳統高齡住宅的思維。他不是為老人設計,而是邀請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設計過程。
在公寓規劃階段,首藤先生舉辦工作坊或到商店街收集居民意見。他沒有以「為了高齡者」為出發點,而是直接詢問:「你想在這裡完成什麼事?」「對一個新的空間有什麼想像?」
首藤先生進一步和我們分享「隨者公寓經營的口碑,越來越多人想來這裡和我們一起完成一些事情,這促成我們翻整鄰近的製鞋廠成攀岩場、改造荒廢的市場,及保存在地文化資產等,這一起完成成夢想的實踐,讓共同在社區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
日本創新居住模式對亞太地區的啟示
這種開放式對話釋放了社區創意,促成了快樂之家內集啤酒吧、桌球間、電影院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在這裡,你會看到長者與兒童共享桌面聊天,小豬在眾人間亂竄,學生在地上做美術作品,不同世代,甚至人與動物間的自然互動。
在台灣,65 歲以上獨居宅數已達 52.8 萬宅,10 年來幾乎翻倍。香港的情況也同樣嚴峻。如何支持高齡者在宅安心生活成為關鍵課題,附設服務的銀髮友善住宅被視為近幾年最大內需市場!(註一)
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截至 2023 年 1 月,日本已有超過 8 千棟、總計 28 萬戶的附服務高齡宅完成登記。然而,首藤先生的模式更進一步,不只為宅內的居民提供連續性服務,而是為他們創造與社區居民緊密連結的日常。
重新定義「終老」的意義
首藤先生坦言,這份工作伴隨著深刻的情感重量:「『終老』的過程,最終是會走到『死亡』,而我們的工作,經常陪伴一個人走到人生的終點。」有時還來不及消化離別的悲傷,就得繼續陪伴下一位夥伴走完最後一程。
但這樣的經驗,讓他和團隊更堅定於為眼前的人實現他的人生目標。近期他們留意到剛入住的爺爺對音樂藝術的喜好,將他打造成時尚 DJ,在攀岩場中的派對大展身手。
首藤先生從實踐中積累的洞見
首藤義敬首次來台,參與 2025 亞太高峰會「全民百歲時代:共創亞太幸福老後生活」。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聆聽他如何將理念轉化為實踐,如何在超高齡社會中創造充滿活力的新居住與新生活。
首藤先生強調:「面對理想百歲生活的支持體系,關鍵不在完善制度的打造,而是:『不是只為高齡者做,而是創造眾人有一起生活,一起完成一件事的連結。』」這不只是硬體轉型,更是價值觀的轉向:從「提供照顧」走向「共創生活」,從「服務對象」變成「社區共伴者」。
無論你是投入高齡領域的專業人士,還是思考自己或家人未來生活選擇的一般大眾,首藤先生的分享都將為你帶來全新視角。

百歲人生只能被照顧?香港社會處方實踐,打破你對老年的想像
銀享全球/文:楊芯瑜、蔡昕伶
「我希望保有選擇要去哪裡的自由。即使將來需要坐輪椅,我也想親自掌握方向,」談起對百歲人生的想像,范寧醫師語氣堅定而溫和。「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好生好死的堅持
對范寧醫師而言,「自主」從來不只是身體的行動能力,更是關乎心靈與尊嚴的維繫。他也不避諱談論現實挑戰:「要活到百歲,還能思考、判斷、保有體力,其實並不容易。越早準備,就越有可能達成。」
在他心中,幸福的老後生活是:「有想做的事,也做得到。」不是擁有無限選項,而是即使條件有限,也能實現自己所想。「我不希望被餵飯,也不想跟陌生人太靠近。如果可以,還是想自己來。」
正因為對「好好活,也好好離開」的執著,范寧醫師創立了兩個以人為本的行動:「醫護行者 Health In Action」與「毋忘愛 Forget Thee Not」。一個專注推動健康公平與社區營造,另一個致力於為生命最後一程提供人性化的支持。他相信:「即使在人生最脆弱的時刻,每個人仍有掌握生活的權力。」(同場加映:社區全員動起來!德國新興職業「社區共生管理師」,牽線人與人間的互助關係)
從醫到社:醫護行者實踐「社醫共生」
醫護行者自 2011 年於香港葵青區起步,首創「社醫共生」服務模式,將醫療專業與社區網絡深度整合,為基層市民提供有尊嚴的健康選擇。這套模式,特別關注在職低收入家庭、少數族裔與基層勞工——他們正是健康制度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人。
醫護行者的團隊由護理師、社工、物理治療師等跨領域專業人員組成,不只是提供診斷與服務,更與個案一同設計「屬於自己步調」的健康計畫。
范寧醫師分享,一位糖尿病者血糖高達 12 度,團隊並沒有急著訂立標準化指標,而是耐心地詢問:「你希望多久內降到幾度?」最終依對話共識訂出「兩個月內降到 10 度」的目標,並以此為起點陪伴他重新調整生活節奏。
當這樣的改變逐步發生,醫護行者進一步培育服務使用者成為「健康大使」。這些曾經走過困境的人,如今反過來支持他人,傳遞實踐經驗與希望。統計顯示,每 10 位健康大使,平均可帶動周邊 150 人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從飲食運動到社群關係,從個人改變走向群體共好。
迄今為止,醫護行者已服務超過 4500 個在職低收入家庭,並透過社區藥房、社區客廳、社區健身房等空間,建立起屬於社區的健康支持網絡。
「毋忘愛」:從臨終陪伴開始的社會處方實踐
「如果我能在死前吃到最喜歡的食物、聽一首 Coldplay 的歌、完成一本書……那死亡就不再只是結束,而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這是范寧醫師曾聽過服務對象的一段真實心聲,這反映出陪伴的重要性,也是他創辦「毋忘愛」的初衷。此非營利組織培訓非專業的「生命陪伴員」,提供居家臨終關懷支援,讓人能在熟悉的地方,在所愛之人的陪伴下,安然走完最後一程。(同場加映:關於我們遇見死亡的那件事)
這項服務至今滿意度高達 92%。不僅陪伴個人與家屬走過生命的終章,也協助整個社區建立對死亡的理解與接納,減少孤立與恐懼。
「社會處方」在此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它不只是醫療計畫的延伸,而是一套關於「如何好好生活」的提案。范寧醫師說:「社會處方的內容可以是健康生活模式、藝術活動、志工參與、社區網絡,甚至是財務與住屋支持。它的重點,不在處方,而在『社會』。」
微小但堅定的行動:從你我開始的共生
觀察整個亞太地區,范寧醫師指出,高齡化、照顧人力短缺與孤獨感蔓延已成共同挑戰。他認為,打造幸福老後的 3 大支柱包括:
- 營造能坦然談老、共感老的文化氛圍
- 強化照顧者的自我照顧能力
- 減少孤獨感,建立心理支持網絡
他希望此次亞太高峰會能讓與會者帶走的不只是靈感,而是對「行動的可能」有更深的體會——即使現在資源有限、團隊不完備,只要有一份關懷與願意給予的信念,就能從一個人、一個街坊、一個飯桌開始,種下改變的種子。
「你不需要等一切準備好才開始,只需要從你願意的地方,邁出第一步。」-范寧醫師
邀請你聽范寧醫師的實踐,看社會處方的實踐如何讓人生在社區好生好死。>> 報名參與【2025 亞太高峰會】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以人為本的照護,日本宅老所「石井家」讓養老院充滿生機
銀享全球/編譯:黃文馨
這是一個不分你我,可以共同生活並互相幫助的地方
踏入宅老所「石井家」時,映入眼簾的不像是一般養老院,看不到排列著桌椅的寬大交誼空間,而是像走入某一戶日本民宅家中,有種回家的感覺。大家聚集在一個看起來像客廳的空間,在這裡看到的不是只有照護人員和長者,還有著各個年齡層的人,在這走動、彼此互動交流著。
你可能會看到一位阿嬤不小心把茶灑出來時,另一位跟她年齡相仿的長輩,很快就過來幫忙擦拭。然而,這位長輩並不是照護人員,而是跟阿嬤一樣來到石井家接受照顧的住民。在這裡,照護人員和長輩之間,沒有如典型療養院中的明確角色,「有困難時互相幫助」是石井家的座右銘,也是找回了人與人之間,最真摯自然的互動方式。
然而,你可能會好奇是什麼契機,讓石井先生想要創建出非主流經營模式的石井家呢?
邂逅不講效率的理想照護
因著石井先生與自己奶奶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促使他想從事照護相關的工作。畢業後,他先在一家精神科醫院擔任社工,然後轉職到了一家安養院,成為一名照護人員,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能與長輩們共事,他很開心。
然而,在安養院工作的 8 年中,他開始感到越來越無法接受制式的照顧模式。因為,安養院為了有效率的管理經營,會為長者制定每日生活作息表,大家得在規定的時間下洗澡、吃飯,甚至是上廁所。
石井先生認為當一個人活到了 80 歲、90 歲,一定都有自己習慣以久的生活節奏,對於住進安養院後,長者就得要被剝奪多年來擁有的自由,逐漸感到無法認同。
在這期間,他第一次在工作場合中,遇到了一位跟他有著相似照護理念與價值觀的人。這個人致力於「不強調效率的護理」,後來成為了她的妻子,名叫香子。
香子和他分享了一本關於介紹日間照護案例的書籍,石井先生從中獲得了啟發,也成為他日後創立「石井家」的一個重要轉捩點。他在書中讀到了千葉縣松戶市「蟬之家」的案例,這也是他第一次知道有居家照護機構的存在。接著,他為了想要更進一步了解,並開始在「蟬之家」兼職工作。
在「蟬之家」裡,沒有日常例行事務,每個人都在做他們喜歡的事。 甚至是失智長輩也參與戲劇表演,看起來活潑生動,充滿光彩。此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他們可以繼續從事以前學過的愛好,烹飪食物、照顧嬰兒,或協助清掃。
「我確信這就是我理想中的照顧方式!」石井先生終於找到了方向,也因著這股信念,他毅然決然的辭去原本安養院的工作,和他妻子香子攜手共同開創出了「石井家」,實現他們心中「不講效率的照護」,也創造出了讓每一個來到此的男女老幼,都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歸屬感,以及彼此扶持、相顧照顧,共同生活的居場所。(同場加映:「老年生活應當充滿歡笑!」探索荷蘭兩間終老住宅,發覺不一樣的高齡照護可能)
星展永續好時光系列活動「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邀請大家參考食物零浪費指南,用簡單步驟挑戰零剩食生活,一同減少食物浪費、節省飲食開支,還能把多重好禮帶回家!>> 參加挑戰

老後要過怎樣的生活?走進廢校變身的社區長照中心
文: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巫瑩慧; 編輯:銀享全球
筆者在 2023 年 5 月參與「銀享全球」辦理的「日本關西研修團」,同年 7 月與當時同訪日本的 7 位團員及 4 位在長期照顧領域的夥伴,一行共 12 人(依姓名筆劃排序如後:王慈彬、李恩霖、巫瑩慧、吳翠娥、吳麗真、林秀榛、林潔茹、夏安婷、陳貞如、黃麗凰、游家淩、羅心慧)相約參訪在台北內湖區的「台北市私立敬智學苑社區長照機構」。此文分享筆者的觀察和同行者的心得回饋。
蒙特梭利在失智照顧的應用
隨著人均壽命越來越長,失智的人口也在急劇的增加中。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最新統計,國內的失智人口已經超過 32 萬。而且在未來 20 年,預估每 30 分鐘就會增加一位個案。不論對家庭和社會在照顧上,都會面臨極大的挑戰。目前國內的日間照顧中心,超過 800 多間。不過,以失智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單位還相當有限,因為它的設立門檻高,這包含需要有較高的的照護比例與符合失智者行動需求的環境設計,以及照服務人員需完成失智症照顧服務訓練等。尤其,在都會區內找到合適的空間更是設立上不容易跨越的關卡。(同場加映:做偏鄉移動的微血管:跟小驢行一起出發,實踐不遺落任何人的社會藍圖)
觀察與心得
我們一行 12 位,參訪了該機構的服務。以下分享心得整合:
1、創新運用閒置校地
潭美國小於 2018 年 8 月 9 日遷校後,留下來的閒置校地,已經陸續重整為多功能的社區環境。一樓為幼兒園,二樓為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三樓為致力於自然生態的協會,是一種與大自然共生的青銀共融。
2、聚焦環境功能
運用「合適的環境」,依照失智患者的需要、興趣、技巧及能力,來為他們提供活動、生活角色和常規的任務。因此,認知悠能著重於將環境營造成視覺、感覺和嗅覺,都充滿「家」的氛圍。將活動融入日常,透過有目標的工作和有成就感的任務,促進更具意義的生活,讓失智者能夠悠然自在的學習、參與、互動和發揮自我。7 間教室規畫成不同功能的使用場域: 有活動室、大腦健身班、廚房與美髮沙龍、多功能室、辦公室與靜心室、認真班、知性班等。如照片一、二、三。當天正好有一位爺爺在沙龍的環境中,獨自享受照服員幫他洗頭和吹頭髮。
3、清楚易見的指引
運用了鮮明的對比色去襯托文字或圖像,讓個案容易看見和了解,同時提高注意力和安全性。如果他們能夠輕鬆地找到需要的物品、廁所的位置,或者進行想要的活動,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焦慮。同時,因為幫助他們提升了個人的自主能力,降低了他們情緒波動的頻率,也會相對減少工作人員的照顧壓力。如照片四、五、六。
4、鼓勵動手的設計
可觸摸的牆上設計,邀請參與植栽和協助擺盤的桌墊,如照片七、八、九。除了可以增加活動的多樣性,也增進感官觸摸、手動、聞香、日常生活功能和滿足感等特色。
5、多層次元素迴廊的安排
在教室外的長廊,是絕佳的遊走動線,沿途擺設了各種形式的椅子,可以休憩。另外,也沿著迴廊欄杆,提供蔬果青菜的盆栽種植,回歸生活上的療癒和樂趣。迴廊中間設計了觀機台,可在此欣賞松山機場飛機飛翔。在走廊的盡頭還有一張有靠背的沙發椅和圖書海報,後面有植物吊籃、遮蔽出口的門,以及隱藏式牆面等,讓人放鬆的設計擺設。另一個樓梯出入口的門,也畫了大樹和黏貼可拆式的果實,達到摘玩果子的遊戲、手眼協調和遮蔽開門風險的多重功能。照片十、十一、十二。
6、和專業醫師有約
在協會的理事長是國內知名的神經內科甄瑞興醫師,他會定期來了解失智學員的狀況和需求,並且和有需要的家屬面談解惑,提升家庭照顧的品質。
另外,協會的執行長林於諍也從個案的狀況中和我們分享一些機構服務的核心精神:
- 失智者反應式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對於失智者的脫序行為,一般人大都會以問題行為的角度,負面的看待。但是她認為: 失智者大部分不是故意為之,而是疾病退化中對周遭人事、地、物的直接反應式行為。如果我們能夠去探討,問題產生的前因,就會相對減少疲於應付各種意外狀況的比例。
- 準備好的環境:在進行任何一個活動或互動之前,盡量先覺察個案到底需要甚麼?以及當時的身心狀態。在預備好的環境中,尊重他們的需求,自由探索發揮。只有建構好一個這樣的情境,才能真正促進自主的能力和機會,讓他們保有尊嚴和信心。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高齡和失智者人口快速增加,我們開始思量「老後要過怎樣的生活?」「如何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老樂活?」期待已閒置,陸續被釋放出的公共空間能在未來成為協助高齡者,失智者在地安老的重要場域。讓民眾珍惜失能,失智者是社會的一分子,一起創造在地老化和社區共生的美好。
全文轉載自銀享全球,原文標題:都會區內廢校的華麗轉身? 守護失智者的溫馨園地
延伸閱讀
>> 展開影響力生活,做日常 DEI 實踐家
>> 特教背景青年走入地方,為農村設計友善所有人的觀光體驗
>> 近 7 成移工照顧失智症心力交瘁!全台首創外籍看護支持系統上線
星展永續好時光系列活動「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邀請大家參考食物零浪費指南,用簡單步驟挑戰零剩食生活,一同減少食物浪費、節省飲食開支,還能把多重好禮帶回家!>> 參加挑戰

爺奶做幼兒臨托、居民為醫護備餐——跨世代X多機能的共生社區
銀享全球/文:王若馨、呂理琪;核稿:蔡昕伶
廚房飄來陣陣的菜餚香氣,社區長輩忙近忙出,原來是正在準備著大家今天的午餐,著實感受到「有阿公阿嬤疼的孩子像個寶!」這裡是位於新北市民權市民活動中心,也就是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的所在地。
接下來,我們將從協會理事長邱秀蘭女士的分享,了解她如何從看見社區中居民的困境,找到方法、克服現行法規限制,開創多元服務,翻轉長者、單親或弱勢家庭的生活難題,實現共生社區之路。
社區高齡人力培力,展現更多價值
「一個年輕媽媽帶孩子在路口徘徊,後來得知她做傻事被救,看到她的困境,讓我下定決心要做臨托。」秀蘭理事長談及成立「爺奶熊寶貝歡樂園 — 嬰幼兒(0 至 3 歲)臨托服務」的起因。
秀蘭理事長開始在社區中尋覓,號召曾考取保母執照或接受過育兒訓練的長輩,更找來小兒科醫師進行專業育兒保健知識教學,讓爺奶保母們依循專業來照顧嬰幼兒。社區長者因著與嬰幼兒互動,臉上總是滿載著笑容,也讓社區中有需要協助的父母或家庭,得以有後援支持。不僅降低年輕夫妻的壓力,提高生育率,也能解決政府一直以來無法做的臨托服務。
「老有所用,老有所長」是協會一直以來推動的方向,讓社區高齡人力再運用。不僅如此,協會更協助單親婦女有更多的支持與工作機會,並提供身心障礙者陪伴的服務。透過高齡長者共同參與、兒少、身心障礙滾動式的服務,建構一個的社區照顧與互助的系統。
察覺看不見的角落,透過社區力量支持
秀蘭理事長進一步提到,民權社區內有經常被忽略的身障者與精障者,其中精障者平日在醫院悉心照料下有按時吃藥,病情大都能穩定控制住,但回到家庭時,卻經常因同住者缺乏照顧技巧,疏於叮嚀吃藥,於是當精障者壓力大時,或受到外在刺激而失控時,可能出現暴走行為,例如衝到馬路拿著工具攻擊社區居民。這不僅造成社區里內居民恐慌,也讓家庭照顧者壓力大增苦不堪言。
相同的問題不斷重複上演著,秀蘭理事長認為社區應協助與陪伴精障者,讓家庭照顧者有喘息空間。於是,在民權社區,有個包容各族群的融合的大廳,如同家中的客廳一般,彼此相互陪伴、共生共好。
疫情下看見早已串起社區互助網絡
2021 年中,因疫情爆發,醫護人員被歧視與排擠,便當店業者不願意賣便當給醫護人員、學保母不願意幫醫護人員帶孩子。當協會得知消息後,迅速詢問志工們的意願,過往受到照顧的弱勢、單親家庭,紛紛自告奮勇投入協助備餐、送餐等工作。
甚至有爺奶聽到這樣的狀況後,也願意前來提供短期協助,為醫護人員看顧孩子。讓我們看見,共生社區在關鍵時刻展現出最動人的一面。
創造可以令人安心生活的社區
當銀享全球團隊與社區民眾討論到對於共生社區的想像時,一開始大家總會不經意的想到可以社區中某個特定族群的服務有什麼。隨著循序漸進的引導,社區團隊們進一步去思考:做這件事不是為了照顧某一群專屬的對象,可以思考如何帶動社區中的居民們。例如,可以是透過酒吧、咖啡店等讓人放鬆的場所,促進居民間的交流;也可以是滿足不同世代的服務,甚至結合在地文化、觀光,構築大家對社區的認同感。
「相對於去討論社區的硬體要有多豪華,最重要的,是實際地與社區居民們建立起關係!」銀享全球專案經理王若馨表示,了解他們所遇到的困難、以及需要,以及發掘社區獨有的價值與特色,進而開創出屬於這地方獨特的樣貌與互助網絡。
從「整合照護」到「社區共生」,種下幸福高齡社會的種子
在台灣政府長照 2.0 的推動下,「社區整體照顧」已經不是陌生的名詞。醫療、長照、社區組織持續探索彼此間有效整合的照護方式,銀享全球相信在共生社區中,被照護者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亦有貢獻己身價值的可能。人人都可為其生活的社區做出貢獻是共生社區的核心價值之一。透過重塑社區間不同族群間的連結、互動與互助,個人和社區將更有活力。
2019 年夏,銀享全球走訪屢獲日本「好設計獎」的佛子園,及以混合型照顧聞名的富山型日照,一手了解日本從社區整體照顧到發展共生型服務與社區的經驗,並開始社區共生的倡議。2021 年,銀享全球攜手長期支持社區行動的信義公益基金會,透過北中南東的社區探訪,看見共生的種子已經在台灣各地緩緩發芽。同年的 8 至 10 月,舉辦全台共學系列小聚,期盼透過社區實踐家的經驗分享、互動體驗等設計,為參與夥伴收斂出未來可以運用在自己社區的關鍵 know-how,進而帶動更多共生價值的實踐,共同打造幸福、有活力的高齡社會。
本篇文章為銀享全球「共生社區最前線」系列文章,更多文章與新知歡迎參考【銀力時代線上展】。延續銀享全球持續倡議的核心議題:賦能與復能、科技與設計、共生與共好,本次線上展作為一年之末、新年之始的回顧與沈澱,期盼將銀享全球於 3 大議題下的推動彙整成清楚易懂的資訊與資源,讓大眾可共同思量、預備你我都期待的老後生活。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預防觀念必須重新學習」從荷蘭最大居家照護組織,預見未來照護模式 3 關鍵
銀享全球/文:呂理琪;核稿:蔡昕伶
2020 年初,當疫情的衝擊於荷蘭境內尚不明朗時,該國最大的居家照護組織博祖克(Buurtzorg)已比政府更早發展因應措施。其中特別的是,這過程為「由下而上」的推動,不是由組織領導者號召,而是由服務家戶中的一線照護人員提出強調安全的照護模式調整。
這其中是如何開始與進行?又如何有效率地與不同地區照護者交換資訊?在本篇文章,我們將一一向大家介紹。
主動因應疫情來襲,由下而上的超前部署
博祖克(Buurtzorg)由創辦人約斯‧德‧勃洛克先生(Jos de Blok)連同夥伴共 4 人的規模開始,到現在一線照護人員超過一萬名,分散在 900 多個社區服務,為目前荷蘭最大的鄰里照護組織。
博祖克在高齡照護上有諸多有別於既有產業的做法,以「賦能與復能」為核心,協助被照護者獨立生活為目標。組織沒有層疊的管理階級,由一線照護人員動態、即時評估被照護者的需求,並為其整合醫療、照護、和社區資源。
賦權一線人員的文化是組織能超前政府快速因應的關鍵之一
博祖克的「危機應變小組」就是在疫情的背景下誕生。原本組織即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有效率的運作,隨著荷蘭境內的疫情升溫,博祖克一線照護人員開始主動於內部平台分享疫情現況、應對方式與照護資訊,讓最佳的做法可以即時互相交流。小組成員來自組織內各領域專家,有的是有感控經驗的資深護理師、流行病學領域學者、IT 人員等,全日待命,即時回應及支持散落在各個社區服務的夥伴。
「危機應變小組不是司令總部,而是團隊內部彼此溝通的平台,一線人員將他們所遇到的狀況回報、經驗分享,我們可以討論、參考專家意見,並提供一線人員所需的資源以及解決建議。」博祖克(Buurtzorg)國際長荷切·梵·羅塞爾女士(Gertje van Roessel)說到。
及早進行控制,重新學習「預防」思維
「我們的想法是『及早進行控制』,而不是等著惡化。」博祖克 (Buurtzorg)創辦人勃洛克先生分享道。一位護理人員感染的話,就會很容易傳染給其他人,博祖克團隊把握「降低風險」原則,主動與家屬討論,包含哪些照護事宜由照護人員來做、哪些由家屬來做,並與家屬於不同時段協力照護,減少不必要的接觸。照護人員則設定分流機制,由特定護理人員照護特定患者,不交叉照護。
勃洛克先生進一步分享:「預防的觀念必須重新學習,相對於 50 年前,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傳染病發生機率增加,預防知識與經驗更多。一個人如何在健康狀態時就採取行動,減少未來不必要的疾病是重要的。例如:糖類攝取導致糖尿病的問題,用法律來規範亦是一種方式。另一方面,護理人員也都需要了解預防相關知識,例如:如何支持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包含:減肥、運動等),我認為這是荷蘭醫療保健的關鍵。」
居家住院(Hospital at home)計畫 ,搭配遠距醫療技術讓照護分層進行
博祖克團隊近年不斷思考的是,哪些醫療服務可以在家提供,例如:化療等,透過照護人員的支援,就可以在家進行。過去這幾年博祖克與醫院建立合作專案,從小規模測試的方式,讓患者在家進行部分醫療行為,搭配護理人員協助就可進行遠距醫療,毋需跑一趟到大醫院進行。這是居家住院(Hospital at home)的核心意涵。
因應荷蘭照護人力不足等議題,如何有效利用科技,降低所需的護理、照護人力資源是重要的。例如:遠距醫療與居家住院結合,讓醫療分層進行,或是如何透過一套健保系統,串連醫療照護過程中收集到的所有數據,作為後續的判斷,勃洛克先生認為這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用科技消弭孤立與孤獨
「因著疫情許多獨居長者或個案,無法外出與親友見面,所以我們就想辦法募集平板或透過手機,讓他們可以有機會與親友視訊通話。」博祖克(Buurtzorg)居護員約斯特·德·勃洛克先生(Joost de Blok)分享他們服務的個案在疫情期間真實的生活困境。
當博祖克的危機應變小組得知許多個案面臨孤立、感到孤獨的情形,他們開始募集並提供平板裝置給獨居個案,讓他們至少可以透過科技的應用,重新拉近與親友的距離。
回歸社區,以人為本的「整合」的思維
此外,博祖克團隊預見在社區場域內的「整合」將是未來趨勢,包含跨領域、跨專業的整合。例如:醫療技術整合到社區-醫院內的床位將會減少,很多介入措施將不需要醫院來進行,透過遠距的方式即可進行。未來,醫院將成為高度專業的地方、專業知識中心。
因著整合的思維,勃洛克先生觀察到組織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發展正在發生。因此如何建構「以人為本」的照護系統,讓照護品質提升、貼近人的需求,同時也讓照護人員有更佳的工作環境,將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當不確定已成為新常態,未來照護模式 3 大關鍵
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照護模式 3 大關鍵:
- 「預防為原則」,除了及早預想可能發生的情況,更在疫情發生時以減少接觸的方式大幅降低風險
- 落實「個人自我管理」,自我檢測與辨識病情的學習,則可保持醫療量能足夠
- 推動「數位與實體整合服務」,則可支持前述兩項的進行
疫情讓世界上許多家庭遭受悲痛,在此同時,我們也看見許多兢兢業業的醫療與照護人員們,透過第一線的觀察,結合專業與經驗發展出獨特的應對模式,由下而上的為自己的家園有所貢獻,並也進而啟發與影響了更多地區的作法。面對未來疫情的不確定性,本身已經很具備預防意識、軟硬體皆到位的台灣,接下來不妨思考更多如何借助科技的推動,以維護個人的健康與安全的方式。
本篇文章為銀享全球『照護模式新視野』系列文章,更多文章與新知歡迎參考【銀力時代線上展】。延續銀享全球持續倡議的核心議題:賦能與復能、科技與設計、共生與共好,本次線上展作為一年之末、新年之始的回顧與沈澱,期盼將銀享全球於 3 大議題下的推動彙整成清楚易懂的資訊與資源,讓大眾可共同思量、預備你我都期待的老後生活。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