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你我準備好了嗎?
台灣在 2025 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等趨勢正加速來臨。未來,你我都將面對家庭成員越來越少、越來越老,一旦有人生病、失能,恐無親友照顧之困境。在這樣「零家庭照顧者」的時代之下,龐大長期照護需求,正考驗著現行照護體系,我們的社會、政府和個人是否已做好準備,共同面對這個迫切的挑戰?
此專題將透過個人準備度、職場準備度、以及社會準備度 3 大面向,探討現況問題與未來解方,共同為超高齡社會打造一個更友善、更安心的生活環境。

專題文章

1 / 4篇)

超高齡社會鐘聲已敲響,人口老化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

Photo Credit:Lifestylememory on Freepik
社企流/文:Jenny Yeh
台灣少子化、高齡化人口結構已非新鮮事,在 2018 年台灣老年人口佔比超過 14%,正式步入高齡社會(註一),很快的,台灣在 2025 年老年人口佔比將超過 20%,迎來「超高齡社會」,意即每 5 人之中就有 1 人是老年人口。
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稱國發會)在 2024 年 10 月公布台灣最新 2024-2070 年人口推估結果,顯示台灣未來長期少子、高齡化的現象將會更加明顯,觸動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將進入人口轉型關鍵時點,屆時影響的層面甚廣,包含勞動市場、產業、經濟、社會環境等各種面向的人口課題,為台灣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台灣少子化、高齡化的人口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影響各層面的社會問題。參考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社企流依參考資料重製)
(台灣少子化、高齡化的人口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影響各層面的社會問題。參考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社企流依參考資料重製)

全世界正在逐漸變老中

「我們的世界正在以根本性的方式改變。其中一項關鍵趨勢是,全球人口正逐漸且大多不可逆地朝向高齡化邁進,這一現象已在多數已開發國家發生。」在 2023 年聯合國所發佈的特別研究報告《Leaving No One Behind In An Ageing World》中寫道。
根據聯合國統計顯示,短短半世紀以來,全球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幾乎翻了一倍,從 1974 年的 5.5% 飆升至 2024 年的 10.3%。估計未來 20 年內,全球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將翻倍成長,其中 80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更是大幅增加。
全球人口老化的現象,凸顯了醫療技術進步與更好的衛生條件,以及廣泛教育與家庭計畫普及等,讓高生育率與高死亡率走向低生育率與低死亡率,使得人口成長速度趨於平緩,但人口老化現象同樣帶來許多挑戰和影響,例如社會資源重新分配。
(全球與各地區 65 歲及以上人口數在 1980 年、2021 年和 2050 年的數據比較,可見人口老化越來越顯著。參考資料:Leaving No One Behind In An Ageing World,社企流依參考資料重製)
(全球與各地區 65 歲及以上人口數在 1980 年、2021 年和 2050 年的數據比較,可見人口老化越來越顯著。參考資料:Leaving No One Behind In An Ageing World,社企流依參考資料重製)

人口老化,是挑戰也是機遇

社會資源分配結構改變

不同世代之間的資源重新分配是社會運作的基礎。如年輕人接受教育的經費來自於上一代納稅人的貢獻;長者退休後可以領取養老金,這些都是資源重新分配的表現。社會資源在不同世代之間流動,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循環。然而,隨著高齡人口增加,傳統的資源分配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
隨著人口結構改變,高齡者佔比逐步上升,整體社會對於醫療健康、長期照護需求也將隨之上升;同時,隨著少子女化的趨勢,越來越多高齡者將面臨老後無子女照料的情境,這意味著社會都將投注更多資源以因應這樣的社會變遷,像是公部門為照料高齡者的社會福利支出攀升、青壯年肩負扶養責任,需付出更多的費用、時間於長者照護等。總結來說,在高齡化的趨勢下,需重新檢視社會資源分配之情境,緩解勞動力以及公部門的壓力,進而提升國家的經濟生產力。
(醫療、公共衛生進步是讓人類壽命延長的重要關鍵之一。來源:Lifestylememory on Freepik)
(醫療、公共衛生進步是讓人類壽命延長的重要關鍵之一。來源:Lifestylememory on Freepik

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

儘管人口老化可能對現有的系統和機構帶來挑戰,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認為,這一現象不必然對社會與經濟帶來進一步的威脅,相反地,透過思維改變及適當的政策,如健康及教育政策改革,或是針對勞動市場、社會福利系統等進行變革,也能有效地利用人口老化帶來的機遇。其中包含人口學家提出的「第二人口紅利」(註二),指透過將老年人融入勞動力市場來促進儲蓄的增加、生產性投資的提升以及更強健的人力資本。
除此之外,台灣行政院在 2021 年《高齡社會白皮書》中也點出,由於高齡人口增加,帶來醫療保健、生物科技、健康照顧與社會服務的需求增加,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使高齡產業發展的興起與就業機會。根據主計處統計,銀髮勞動力正持續以高於 5% 的速度快速成長——50 至 65 歲的勞動力,從 2007 年的 196 萬人增加到 2017 年的 287 萬人;同期,65 歲以上勞動力,亦從18.7 萬人增加到 29.1 萬人,且未來將持續成長。若能引導這群日益增加的中高齡人口進入人力市場,將對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正向影響。

走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我們準備好了嗎?

綜觀全球已開發國家的高齡化歷程,法國在 1864 年最先進入高齡化社會、1990 年進入高齡社會、2019 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整體社會慢慢變老足足花了 155 年。雖然日本在 2005 年最早被列為超高齡化社會的國家,但從 1995 年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也花了 11 年;反觀台灣,從 2018 年高齡社會到 2025 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進程,只花了短短 7 年時間,台灣成為世界老化速度最快國家。
(未來青壯年人口負擔將會持續加重,到了 2070 年,一名青壯年需負擔一名老年人口。參考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社企流依參考資料重製)
(未來青壯年人口負擔將會持續加重,到了 2070 年,一名青壯年需負擔一名老年人口。參考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社企流依參考資料重製)
面對變化如此快速的台灣社會,政府推出各種措施和政策來因應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社會衝擊,如衛生福利部在 2023 年啟動「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112-115 年)」或長照 2.0 政策應對;老人或長照等相關社福機構、組織團體,甚至是企業端也推出不同支持方案迎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但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此次專題,社企流攜手深耕高齡議題的智齡科技,將透過個人準備度、職場準備度,以社會準備度及 3 大面向進行剖析,探討在超高齡化社會下,台灣的現況問題與未來解方,共同為超高齡社會打造一個更友善、更安心的生活環境。
註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 7% 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 14% 進入「高齡社會」、若達到 20% 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註二: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指勞動人口在總人口數的比例上升所帶來的經濟成長效應,通常發生在人口轉型晚期。當生育率下降,需撫養的青幼年人口減少,當人口負擔係數小於等於 50%,就會發生人口紅利現象。 第二次人口紅利(The Second Demographic Dividend)是人口老化的結果,指勞動人口在持續工作期間所積累或是繼承所獲得的資產,在這些勞動人口逐漸成為老年人時能更多的財務獨立、減少對政府公共支出及家庭依賴,將有助於家庭及至府支持系統的永續發展,並持續提升資本、生產力以及人均收入。但要實現第二次人口紅利的基本要素是來自於,在預期老化之前早早進行儲蓄,且政府實施適當的經濟政策。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專題由智齡科技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重磅報告發布!一窺台灣長照市場的現況與未來:閱讀《智齡數據報告2025》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4篇)

邁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一人獨老該如何應對?

Photo Credit: Philippe Leone on Unsplash
社企流/文:李孟蓁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總人口佔比將在 2025 年逾 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同時,最新家戶結構數據顯示,2023 年台灣單人戶佔比已達 36%、雙人戶佔比則為 21%,在此家庭結構快速變化,以及醫療進步致使人類壽命延長的情況下,「零家庭照顧者」已成為你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議題。

從長照 2.0 到零家庭照顧者時代

「零家庭照顧者」意指當代家庭成員越來越少、越來越老的情況下,一旦有人生病、失能,將無親友協助照顧。這一詞來自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呼籲各界重視家庭成員減少為長期照護人力缺口帶來的巨大影響。
2022 年國人平均壽命為 79.84 歲,據衛福部公布同年「零歲健康平均餘命」為 72.43 歲,代表失能、失智或慢性病纏身等需長照的「不健康餘命」達 7.41 年,對家人及照顧者皆是沉重的負擔。
(當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照護需求年限和資源也大幅增加,對社會、家庭及照顧者都是沈重的負擔。來源:jcomp on Freepik)
(當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照護需求年限和資源也大幅增加,對社會、家庭及照顧者都是沈重的負擔。來源:jcomp on Freepik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在過去採訪中指出,目前長照需求人口中,僅 4 成使用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等「長照 2.0」的服務,且多數使用者屬於輕、中度失能者,中、重度失能者仍只能送往住宿式照顧服務機構,而付不起機構費用者就必須請外籍看護或自己照顧。當照顧者在長期累積負面情緒、身體狀況又不佳時,就容易導致悲劇發生。據家總統計,2023 年媒體報導的照顧殺人事件達 14 件,為近 6 年次高(僅次於 2018 年 16 件),死亡人數達 24 人為歷年最高,陳景寧表示,長照悲劇的發生原因不完全是長照資源不足,還涉及家庭、經濟等多面向因素。
為幫助家人減輕負擔,以及提升自己晚年的生活品質,除了政府政策與社會資源的支持,我們還能做哪些準備?

提前做好財務規劃、了解長照補助方案

長照是個需要財力、體力、人力及時間的長期抗戰。其中,經濟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照顧而增加的支出,另一方面則是因照顧而在工作上減少收入。照顧層面的支出包含:照顧的直接花費、照顧所需設施/設備或輔具的費用、居家重新裝修或無障礙的費用、醫療或交通往返的費用等;因照顧而損失的工作收入則涵蓋如:請假、減薪、績效不佳、轉為兼職、甚至辭職或提早退休等。
導致長照需求的原因不僅限於高齡,疾病、意外等因素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據衛福部統計,產生長照需求的原因包含:6 成為疾病因素、1 成為先天殘疾,其他還有遭逢交通事故、職業傷害等因素。若想擁有完善的長照保障,平均每年需準備約 60 萬元,若以 10 年長照需求估算,至少需要準備 600 萬元。除了個人儲蓄外,長照保險及政府補助如「長照 2.0」也是重要的資源之一。
(由衛生福利部推出的長照四錢包服務,降低家庭照顧壓力。來源:衛生福利部長照網)
(由衛生福利部推出的長照四錢包服務,降低家庭照顧壓力。來源:衛生福利部長照網
此外,為減低中、重度失能者接受機構式服務的經濟負擔,衛福部自 2023 年起調增「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的補助金額,入住符合指定的長照機構補助額度最高由 6 萬元提高至 12 萬元,並取消排富規定。若對長照機構補助方案有疑問,可撥打 1966 長照補助專線,或是利用線上計算程式工具,如長照四包錢 自負額試算工具長照成本計算機等,都能協助民眾算出未來長照可能的支出費用。

照顧家人,也別忘了照顧自己

長照,就像一條漫漫、崎嶇的道路,每個人面臨的照護情境都是不一樣,但當踏進長照領域那刻起,家庭照顧者身上除了有經濟重擔外,更多的是內心看不見的壓力,例如對於醫療體系、社會資源的不熟悉,家人照護責任分擔問題,又或是長期照護下對於體力與心理的負擔等,這些都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知名作家張曼娟邁入中年時遇上了父母雙親需長照的重擔,長達 8 年的照護時間裡,用寫作來療癒自己,也療癒每個在家庭照顧者;藝人唐從聖也遇上雙親失智,開啟 15 年的長照之路,他曾提過:「每次照顧得都很鬱悶、煎熬時,難免心想還需要熬多久?又或是兄弟姐妹照顧分工上的磨合、爭執。」但一想到若照顧壓力消失了,其實也代表雙親離開,與其爭執、鬱悶,不如彼此關心、創造更多與家人間的快樂回憶。
除了像張曼娟一樣找到抒發壓力的方式、或是唐從聖一般轉念,也能透過現行有的「喘息服務」讓照顧者能在稍稍喘息。但實際上,照顧者該如何減輕身心壓力呢?以下,綜合了「智齡照護網」中的資源,彙整了 5 個建議:
  1. 設定角色界線:避免完美主義,尤其是照顧父母的照顧者,可能面臨儘管用心照顧,父病況仍每況愈下,久而久之挫折感也讓自己的心靈跟著生病
  2. 留給自己空白時間:每天為自己留一點空閒、時間做喜歡的事,保持對生活的熱忱
  3. 找到抒發情緒的管道:善用社會資源獲得心理支持,可撥打 1966 長照專線、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0800-507-272、失智症關懷專線 0800-474-580、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1995、張老師 1980 等
  4. 合理分配人力與經濟資源:與家庭成員討論人力與經濟上的分配,避免獨自犧牲,造成心靈黑洞
  5. 向外尋求資源:利用其他互助社群平台,例如智齡照顧網討論區、愛長照、到咖手等,尋求資源與幫助
(對於照顧者而言,長期的壓力與經濟負擔,往往造成照顧者面臨身心俱疲的情況。來源:DC Studio on Freepik)
(對於照顧者而言,長期的壓力與經濟負擔,往往造成照顧者面臨身心俱疲的情況。來源:DC Studio on Freepik

身為潛在的被照顧者,我可以做什麼準備?

人人都想擁有優雅的老年生活,然而長輩普遍自我健康意識不高,容易忽視身體警訊,若想維持健康或延緩老化,可多注意日常身體上的細微變化,並了解其可能帶來的影響,提高健康意識,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想評估自己的身體功能,除了定期健康檢查,亦可參考國民健康署開發的「長者量六力」LINE 官方帳號,進行自我檢測或由家人協助檢測,及早發現衰退徵兆,預防勝於治療。

未來照護,AI 與 IoT 帶來長照革命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照護需求大幅攀升,根據全球市場調查公司 MarketsandMarkets 預測,至 2028 年全球居家健康照護市場規模將達 3830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 8.9%,吸引許多科技與資通訊業者如仁寶、華碩、中華電信、宏碁、緯創資通等積極投入,研發如 AI 腦波失智風險評估、整合血壓計與智慧床墊等 AIoT 裝置、5G 即時視訊關懷、蒐集與分析健康數據之穿戴裝置、電動輪椅與助行器等。
迎接超高齡社會的同時,台灣也面臨少子化衍生勞動力短缺問題,如何透過科技輔助家庭照顧者減少負擔,更是長照中重要的應用,例如透過遠距健康監控 App 隨時掌握長者健康,像是由智齡科技協同政府、醫療單位合作開發的「數位照護 Note」或「Jubo 健康好食運」,能連結各樣健康測量設備及時上傳生理數據,以建立完整、全面的自我健康檔案進行日常追蹤,也能在就醫時提供醫師作為診斷參考,幫助長輩更便利地紀錄血壓等資訊、也讓家人能遠端掌握長輩健康數據,以利更有效地提供協助。
國際上亦有不少科技協助提升照顧品質的案例可供參考,像是由荷蘭 eHealth 團隊發起的「智慧尿布」計畫,在尿失禁長者尿布外夾上感測器,透過偵測與回傳尿布的溫溼度數據至照顧者手機 App,以提醒更換尿布,不僅節省 12 小時頻繁確認與後續清潔的工作時間,讓照顧者獲得更多休息,被照顧者亦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與尊嚴。
(應對零照顧者時代,科技導入居家照護是重要,為照護者即被照護者提供即時協助,以及更好的生活品質。來源:Freepik)
(應對零照顧者時代,科技導入居家照護是重要,為照護者即被照護者提供即時協助,以及更好的生活品質。來源:Freepik
然而,智慧照顧科技在導入居家照顧仍頗具挑戰。因每個家庭的使用者背景、價格接受度、對科技的熟悉度及居家環境是否安裝 Wi-Fi 等皆有所差異,因此單一標準化的產品難以適用所有家庭。居家照顧者若要購買相關科技產品,除了要解該產品的功能,亦須考量監測與取得數據的方式是否適合家中的環境與使用習慣。

面對老去,你準備好了嗎?

當台灣扶養負擔越來越沈重,長照悲歌層出不窮,在《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一書,寫盡每個家庭裡被長照擊潰的瞬間,說的是日本社會,但也是台灣即將面對的未來。變老,是生命的必經之路,如何在超高齡社會和「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下做好準備,是這世代的我們需要面對,除了加強自我的健康意識和財務規劃以外,也能善用政府補助及社會資源;身為照顧者的一方,也需要重視自身的心靈健康,並適時採用科技輔助,讓健康、長照更加完善。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此專題由智齡科技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重磅報告發布!一窺台灣長照市場的現況與未來:閱讀《智齡數據報告2025》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4篇)

智慧科技如何為照護產業注入新動能?洞見台灣長照的下一步

Photo Credit:智齡科技
社企流/文:李孟蓁
「1、2、3、4 ……」天才剛剛亮,佩樺左右搖擺,帶著老奶奶一起做運動;「來,阿公手給我。」文塗幫著老爺爺做伸展及按摩 …… 在電影《長情的告白》中,居家照顧服務員們進入需要幫助的家庭,用專業與熱忱點亮被照顧者的人生。走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長照需求將大幅攀升,我們的長照量能真的足夠嗎?少子化也讓各行各業面臨缺工,長照產業亦不例外,如何在人力匱乏下,又能顧及照顧品質?也許智慧科技的導入能帶來一絲曙光。

窺見台灣長照產業服務量能

為了解台灣目前長照產業的服務量能現況,智齡科技綜合旗下 3 大長照資訊系統的 15 億筆數據,並彙整內政部與衛福部等公開資料,於 2024 年 12 月發布《智齡數據報告 2025》,盼透過數據洞見台灣長照產業的現況與未來趨勢。社企流參考此份報告,彙整兩大現況觀察:

一、長照需求服務涵蓋率約 8 成,但區域發展不平衡

根據衛福部長照服務涵蓋率統計,近 3 年來,長照需求者能獲得所需服務之比例,已從 2021 年逾 5 成、2022 年近 7 成、到 2023 年約 8 成。然而,根據《智齡數據報告 2025》,在 3 大類長照服務中——住宿型機構(服務對象長期住在機構內)、日間照顧型機構(服務對象僅白天前往機構接受照顧)、居家服務型機構(機構人員上門服務),呈現各區資源分布不均之情況:住宿型機構部分地區床位數充足,但部分地區則嚴重不足(如圖表一);日照與居服型機構集中於六都,數量遠高於偏鄉及離島地區(如圖表二)。此現況顯示出,未來台灣長照資源分佈如何更加均衡,仍為公私部門需努力的方向。
(圖表一:住宿型機構核定床數佔老年人口比。來源:《智齡數據報告 2025》)
(圖表一:住宿型機構核定床數佔老年人口比。來源:《智齡數據報告 2025》)

(圖表二:日間照顧和居家服務機構分布情形。來源:《智齡數據報告 2025》)
(圖表二:日間照顧和居家服務機構分布情形。來源:《智齡數據報告 2025》)

二、長照產業勞動力老化且流動率高,工作負擔需減輕

《智齡數據報告 2025》進一步分析,長照從業者的年齡分佈與全國勞動市場之差異,結果顯示,長照產業中,45 歲以上的勞工比例近半,對照主計處針對全台勞工之統計——25 至 44 歲的勞工近 6 成,45 歲以上的勞工約 3 成,顯示出長照產業存在勞動力老化之問題。
除勞動力老化外,長照產業亦面臨人才流動率高之問題。據該報告在職者年資分析顯示,長照工作者年資集中在 1 至 3 年之間,這一區間內的人數佔整體在職者的 30% 以上。相比之下,全國勞工的年資分布以 10 年以上為主, 佔全體勞工的 40% 以上。此外,以離職者年資分析來看,長照產業離職者中年資未滿 1 年的人佔大多數、近一半的離職者在進入工作 3 個月內就選擇離開,相比全國離職者中,年資未滿 1 年者約 4 成左右。上述數字表明長照產業的工作者普遍存在年資短、流動性高的現象。
綜合上述觀察可見長照資源涵蓋率逐步上升,但區域發展不平衡,需要公私部門一同努力;此外,長照產業面臨勞動力老化、缺工等問題,如何緩解照護第一線的壓力將成關鍵。
(長照產業正面臨缺工、勞動力老化之問題,未來該如何緩解產業從業者工作負擔、提升照護效率將是關鍵課題。來源:Matthias Zomer on Pexels)
(長照產業正面臨缺工、勞動力老化之問題,未來該如何緩解產業從業者工作負擔、提升照護效率將是關鍵課題。來源:Matthias Zomer on Pexels

應對長照挑戰,讓智慧科技來幫忙

「照顧人」這件事是一個團隊工作,不僅是照服員,更需要與醫師、社工師、營養師等醫療人員的配合,但前提是需要有完善的資料、數據,才能獲得有效的溝通。智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康仕仲表示:「照顧第一線的護理師、社工或是照服員,一天中有超過 5 成的時間進行文書工作、與家屬進行大量的電話、訊息溝通等非直接性的照顧工作。」因此,他認為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導入長照現場,「用科技解決照護難題」,借著智慧科技力量,從第一線照護人員開始,讓照顧變得更有效率的同時,更可提升照顧品質。
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參與智齡數據報告研討會時亦提及,台灣作為智慧科技發展蓬勃的國家,2024 年末已預告未來將支持民眾導入智慧科技輔具於日常照護中;亦將針對長照機構,設定導入智慧照護科技之相關指標,鼓勵長照機構智慧化,以減輕照顧負擔與提升服務品質,並透過成效評估給予獎勵,期盼不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能更好地使用長照服務。

減輕照護壓力,從資料處理優化開始

用科技解決照護難題,數據資料是重要的要素之一。康仕仲以資料科學為出發,將資料重新切分成 3 階段。從第一階段的數據資料的輸入進行改變,將感測器(Sensor)別在使用者身上,可直接輸入生理數據,既快速且不易出錯;其次,過去護理師完成工作後,須憑記憶將工作內容輸入系統,現在可使用 iPad,一邊工作一邊口述,藉由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將口述資料自動輸入進對應欄位,節省 10 倍甚至百倍謄寫的時間。
在第二階段的數據處理上,過去護理師每天量測血壓,一周或一個月後將數據製作成 excel 表,以便觀測是否有異;在導入 AI 後,當數據匯入便可生成可識別、有用的資料圖表並偵測異常值,為護理人員省下整理資料及判讀的時間。最後,則是數據使用(Data Usage)或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的過程,原先需要護理人員花時間打電話與醫療端一一聯繫,但現在透過科技,將資料直接傳送到醫師診間的系統,省下約 9 成的時間。透過 AI 輔助,讓照護更輕省、家人也更安心。
雖然,數據資料等蒐集、交換、共享有利於讓照顧更加完善,但「個人隱私」及資料格式相容性等問題也不容忽視。對此,康仕仲則表示,目前 AI 推論病情上可能會因模型架構、應用場景複雜度、輸入資料品質或是評估指標選擇等而發生錯誤,有待降低錯誤發生率,但 AI 具有可以不需要分享原始資料就能提供病情及無資料轉換相容的優勢,在長照產業上仍是發展前景。
(從資料科學角度出發,實際解決照護現場經常需要花大量時間謄寫、整理數據資料的痛點,讓時間放回被照護者身上。來源:智齡科技)
(從資料科學角度出發,實際解決照護現場經常需要花大量時間謄寫、整理數據資料的痛點,讓時間放回被照護者身上。來源:智齡科技

善用資料科學,將時間留給最珍貴的人

對護理人員來說最有感的,莫過於書寫交班紀錄,「透過系統裡類似 Care GPT 功能,能快速的協助護理人員整理、判讀資料、也能免除使用通型 GPT 產生的隱私問題。」康仕仲表示,智齡科技是以「資料科學」作為核心價值,讓這些資料發揮並讓數據的價值極大化。
宜蘭樂安和社區長照機構主任俞宛均分享:「這些省下來的時間,能讓護理人員花更多時間在照顧長輩身上,看見長輩個別的需求。」香園教養院院長黃慧玉則表示,剛開始學習資訊系統對於照護人員都是一大挑戰,但能實質簡化、降低工作量,才是長遠的發展,「唯有善用科技的力量,我們才能把珍貴的時間,放在珍貴的人身上。 」
當然,導入智慧科技不只讓機構裡的護理人員減輕壓力、花更多時間在照顧者身上,家人也能透過手機 App 確認被照顧者的情況,讓長照的過程是充滿透明、信任的關係,有助強化醫病關係,讓長照能因智慧科技而創造出三贏的共好局面。
(在長照機構裡導入 AI 化系統,簡化繁瑣工作,更利於長照產業的長遠發展。來源:智齡科技)
(在長照機構裡導入 AI 化系統,簡化繁瑣工作,更利於長照產業的長遠發展。來源:智齡科技

用智慧科技奠定長照基礎,解決照護現場的根本問題

運用智慧照顧已是長照領域上的重要趨勢之一,但要建構出一個完善的智慧長照的生態圈,人才是重要的關鍵之一,「過去,我發現許多長照相關科系的學生,在畢業時最確定的是不再繼續往長照領域發展。」康仕仲表示,對學生來說,他看不見這個產業的未來,但這個現象在近年已悄悄迎來改變。現有長照機構上市、上櫃方式進入資本市場,長照相關新科技也不斷推陳出新,「未來的長照需求人口會不斷擴大,而長照產業才剛開始,需要一流的人才進入,不論何種專長,資料科學家、軟體工程師又或是行銷企劃人員等加入,才能讓這個圈子不斷茁壯,從一片荊棘之中找到出路。」
面對還在成長的智慧長照領域,康仕仲認為,在講求「客製化」、少量多樣但毛利高的醫療產業特性裡,台灣產業「小而美且速度快」的彈性是一項關鍵優勢。此外,台灣的醫療及照護人員水準並不輸給先進國家,且在照護科技上的採用率也較高,在智慧長照領域上,台灣有機會透過「智慧長照解方輸出」的方式,走向國際市場。康仕仲也信心十足地表示:「接下來 10 年將迎來長照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而現在的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基礎工程』,我們正在用科技解決來自照護現場裡的根本性問題,實現照護更輕省、家人更安心、長輩有尊嚴的願景。」
核稿編輯:葉于甄 (此專題由智齡科技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重磅報告發布!一窺台灣長照市場的現況與未來:閱讀《智齡數據報告2025》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4篇)

高年級實習生不只存在電影中!看見銀髮浪潮下的勞動力新平衡

Photo Credit:Freepik
社企流/文:Jenny Yeh
台灣正面臨嚴峻的人口結構轉變,少子化與高齡化情形加劇,勞動人口比例持續下滑。據內政部統計,截至 2023 年底台灣的工作人口比例已低於 70%。在這個大缺工時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勞動力的運用——當越來越多工作者需肩負長者照顧的責任、越來越多中高齡者仍有能力貢獻社會,如何讓他們能夠繼續發揮所長、延續其在勞動市場裡的時間,將是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本文將從「在職照顧」與「中高齡就業」兩大面向著手,與大家一同探討超高齡社會下的勞動力新平衡。

未來三明治世代的兩難:職涯發展、長者照顧難平衡

「以台灣目前家庭型態來看,大約有一半以上是中壯年負責照顧上一代,這也是典型的『三明治世代』情形。」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稱「家總」)秘書長陳景寧提到,往往中壯年人處於人生發展高峰期,面臨結婚、生育、工作等壓力,原本用來進行個人生涯規劃的時間,可能因照顧責任而有所改變。
尤其在工作上,這些家庭照顧者經常面對兩種抉擇。其一:是否選擇放棄工作?事實上,家總發現許多放棄工作專心照顧家人後可能面臨經濟壓力,長期來看更可能影響照顧者未來退休金;其二,若身兼工作及照顧,則會面臨「蠟燭兩頭燒」,這些照顧者經常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長期下來導致睡眠不足及慢性疲勞,也可能因照顧而需要臨時請假,造成上司、同事的不諒解,讓許多家庭照顧者會選擇隱藏身分。除此之外,家庭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及身心健康狀況也會影響他們與朋友及家人間的關係。
(家庭照顧者往往需要面臨工作與家庭抉擇,或是蠟燭兩頭燒的龐大壓力。來源: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
(家庭照顧者往往需要面臨工作與家庭抉擇,或是蠟燭兩頭燒的龐大壓力。來源: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

照顧不離職,讓企業成為在職照顧者的最強後盾

該怎麼讓在職家庭照顧者安心且願意留在職場工作呢? 企業角色至關重要。美商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提供了 3 個方向。首先,雇主必須了解在職員工的照顧需求,以及需要支援的優先事項為何並提供相關支持,如定期關懷、協助安排照顧計劃或是給予基本的照護資源等,讓員工在照顧初期能逐步調整家庭與工作間的平衡,降低員工壓力;第二,提供彈性靈活的工作選擇,如彈性工時、遠距工作等,讓家庭照顧者能更有餘裕的安排照顧及工作時間;除此之外,雇主也需確保這些彈性的工作模式並不會阻礙員工晉升機會。第三,為員工提供支持計劃,包含職能輔導或是資源補助等模式,讓員工感到自己是被公司支持能在職場上有發展空間及長期留任的可能。舉例來說,以 AI 為解方,深耕長照議題的新創企業——智齡科技,深知照顧者的辛勞與難題,在打造友善職場上不遺餘力,如開放遠距辦公、長期實施彈性工時,或是提供優於勞基法的休假福利等,都是為了讓員工在照顧家庭與工作之間,有更好的調整空間與平衡。
在台灣長期推動「照顧不離職」的家總也鼓勵企業善用政府資源,實踐友善職場的基本 6 個步驟,包含企業政策制定、雇主關懷信、公告、教育訓練、意見調查及轉介特殊個案,藉由資源引介、共感支持或是資源媒合等,協助企業實踐友善職場,讓員工知道公司能支持他們留下來。陳景寧認為,企業也能有更進階的具體做法,例如企業與特定長照機構合作,提供接送接交通補助、與長照機構簽訂特約等方式,利用企業資源為員工提供實際幫助,也省下企業需要自建日照中心的空間和成本,更有效地支持員工在工作及照顧家庭成員間取得平衡。
(讓照顧者能安心照顧家人之餘,也可以保有工作,這需要從企業開始做起,打造友善職場,接住超高齡社會下的每個照顧者。來源:Kampus Production on Pexels)
(讓照顧者能安心照顧家人之餘,也可以保有工作,這需要從企業開始做起,打造友善職場,接住超高齡社會下的每個照顧者。來源:Kampus Production on Pexels
打造友善職場不論是對企業經營、勞動市場、或整體社會的永續發展帶來助益外,這對於在職家庭照顧者來說,不只維持家庭經濟來源,在照顧家人之餘,讓職場成為另一個轉換場域與心境的喘息空間。

中高齡就業困境如何解?缺工時代下的隱形戰力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在 2019 年發布的《Working Better with Age》特別報告提及,高齡化人口的增加,成為維持經濟成長與社會福祉的最大挑戰。該報告更推估,到了 2050 年時,每 100 位工作者中有超過 5 成的人是「退休者」(即 50 歲(含)以上未參與勞動力市場的人),這將影響未來經濟繁榮的增長,並對公共財政造成更大的壓力。
早在 2006 年 OECD 的就業、勞動暨社會事務委員會(The OECD Directorate for Employment, Labor and Social Affairs, DELSA)提出《Live Longer, Work Longer》政策報告書,鼓勵中高齡就業者持續就業。在該報告書中指出,中高齡就業者面臨了 3 個主要的原因:財政的不利誘因、雇主雇用的障礙,以及缺乏就業能力。
在台灣,根據勞動部公布數據顯示,台灣在高齡人口勞動參與率與鄰近國家相比顯得較低。但實際上,根據 104 人力銀行 2024 年 11 月統計顯示,50 歲以上的求職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有 12% 的成長,104 中高齡人力銀行營運部資深經理詹宛榕表示,這個趨勢在 2023 年逐漸開始,每月的年對比數據均顯示成長,「表明了中高齡者重回職場或延長留在職場的意願逐漸增強。」
儘管如此,詹宛榕表示,對中高齡者來說,要重返職場並不容易。從企業邀約面試的年齡比例看,隨著年齡增長、邀約率呈現逐漸下降趨勢。根ㄅ據 104 人力銀行《2024 年企業聘用中高齡調查》發現:在缺工嚴峻的狀態,企業對於聘用中高齡的意識逐漸抬頭, 高度意願聘用中高齡的企業達 55%;若企業在不缺工的情境,有高度意願聘用中高齡企業則下降為 25%,詹宛榕認為:「無論從企業端、人才端乃至政策,都有需要改善和努力的空間。」
以目前台灣就業市場來看,中高齡工作機會都多半集中在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建築營造和不動產等這些的基層職缺數量龐大、進入門檻也較低的產業裡,詹宛榕表示,「尤其在疫情之後,內需產業快速成長,這些產業通常需要勞力密集。」舉例來說,批發零售和客服工作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相關,較容易作為轉職的起點;而一般製造業則提供了大量的一般操作或技術人員職位,只要願意遵守標準作業程序,幾乎人人都能上手。此外,如果是專業的建築技術人員,在建築營造產業中通常也是搶手的人才。
(需要密集勞力、且進入門檻低的產業,如服務業、餐飲業、零售業者,是中高齡人口再就業不錯的選擇。來源:serhii_bobyk on Freepik)
(需要密集勞力、且進入門檻低的產業,如服務業、餐飲業、零售業者,是中高齡人口再就業不錯的選擇。來源:serhii_bobyk on Freepik

為中高齡人才打造多元舞台!企業該怎麼實踐?

欲打造友善中高齡就業的職場環境,DELSA 提出 3 大建議:
  • 加強對中高齡者建立更長期的職涯並提供相關的獎勵措施,例如退休金制度、鼓勵階段性退休等
  • 鼓勵雇主留任和僱用中高齡工作者,例如消除職場上招聘、晉升或培訓的年齡歧視等
  • 提升員工的就業能力,加強中高齡者的就業機會,像是提供指導服務加強中高齡者的工作能力培訓、或是職務再設計策略改善工作條件等
聚焦台灣的企業實踐,詹宛榕分享不同的創新做法,像是老爺酒店將房務工作拆解成更細小的任務,並鼓勵年輕員工與中高齡員工組隊合作,不僅降低了中高齡者的工作難度,也提升了團隊的工作效率。此外,彈性班別制度的實施,更能讓員工兼顧工作與家庭。無印良品則從促進跨齡團隊共融的角度出發,透過舉辦跨齡工作坊,讓不同世代的員工有機會相互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詹宛榕指出:「強化管理職針對不同年齡層管理的培訓外,透過透過工作坊或團體活動強化不同背景人員之間的交流,這對於促進團隊合作及文化共融非常重要。」透過這些實踐,企業不僅能有效利用中高齡的人力資源,更能打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工作環境。
(透過活動、工作坊模式,讓不同年齡層有交流、溝通的機會,促跨齡工作團隊文化建立。來源:Freepik)
(透過活動、工作坊模式,讓不同年齡層有交流、溝通的機會,促跨齡工作團隊文化建立。來源:Freepik
除此之外,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許多企業已積極導入員工學習資源,成立內部學院,提供員工多元的學習管道,協助他們掌握最新的產業知識與技能,延續留在職場的競爭力。此外,彈性的職涯規劃,如轉任、外包或兼職等,不僅能滿足員工多元化的發展需求,也能讓企業留住人才,實現雙贏。
智齡科技人資總監分享,面對全球化的競爭,英文與 AI 技能已成為職場的必備能力。為了支持員工的成長,公司提供豐富的線上課程資源,透過學費補貼、年度加薪的方式鼓勵員工持續學習。同時,智齡科技也積極延攬長照領域的資深專業人員,將他們的豐富經驗融入產品開發及客戶服務。透過這樣的做法,不僅讓中高齡員工能持續在職場發光發熱,更能激發年輕世代的創新思維,共同打造更優質的產品。

打造更好的職場環境,改變超高齡社會下的勞動市場

隨著人口老化,家庭照顧者與中高齡就業者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因應此趨勢,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打造更友善的工作環境。
針對在職家庭照顧者,陳景寧提出「一個月長照假」的建議。 她強調,照顧家人是一項複雜且耗費心力的工作,特別是對於新手照顧者而言,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提供一個月的長照假,不僅能讓照顧者有充足的時間規劃照護計畫,也能減輕其工作壓力。此外,定期休假更是維持照顧與工作平衡的關鍵。
詹宛榕則從人口結構的角度分析了中高齡就業的重要性。 她指出,未來中高齡人口將大幅增加,他們的消費力對經濟成長至關重要。若中高齡者因失業而失去經濟來源,將直接衝擊內需市場。因此,企業應積極創造友善的中高齡就業環境,讓他們能持續參與經濟活動。
此外,許多中高齡求職者表示,重返職場不僅為了經濟收入,更希望能透過工作獲得社會連結。企業能擔任織起社會安全網的要角,讓中高齡者安心就業、持續參與經濟活動。此舉不僅能提升中高齡者的生活品質,也能刺激經濟成長,形成良性循環。
透過各種措施確保在職家庭照顧者及中高齡人口,在職場上獲得尊重和發揮價值,藉由提供靈活的工作時間、適合的職業培訓,以及適當的健康和心理支持。如此,才能有效善用這項勞動力資源,因應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專題由智齡科技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重磅報告發布!一窺台灣長照市場的現況與未來:閱讀《智齡數據報告2025》







文章標籤

    1/4篇文章

    超高齡社會鐘聲已敲響,人口老化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

    2/4篇文章

    邁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一人獨老該如何應對?

    3/4篇文章

    智慧科技如何為照護產業注入新動能?洞見台灣長照的下一步

    4/4篇文章

    高年級實習生不只存在電影中!看見銀髮浪潮下的勞動力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