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幫
各國因應政策
工藝傳承出名的德國人,成立了青銀共居住宅Geku-Haus,讓擁有特殊工藝的職人長輩與藝術行銷執業的青年人共住。長輩們會利用過往人脈或經驗,協助年輕人於職場生涯發展順利。除了住宅與辦公室外,也設有咖啡廳、交誼廳與跳蚤市場。藉此增加世代間互動交流,以此保留銀髮族的年輕活力。
關於台灣銀髮族
在台灣,養兒防老的觀念於2到4年級的長輩十分盛行,多數的長輩都希望能與兒女共住、含飴弄孫。但工作機會多集中於都會區,使習慣在故鄉生活的長輩們,必須與兒女分開。而於都會工作的子女們多半組成雙薪家庭,孩子為了功課多托給安親班照顧,也鮮少有時間能回家陪伴父母。
二、社交開發阻礙
大半輩子都為生活打拚的長輩們,在興趣探索與社交圈開發上相對缺乏,對於認識新朋友較不擅長。因子女忙碌,不願給人添麻煩的他們選擇獨居,在親情與友情皆不足的狀況下,長輩們很容易感到孤獨。
三、缺乏自我實現
2到4年級的長輩們的生活處於經濟起飛的年代,大多數的人追隨大環境,多事「念書、努力工作、成家立業」的固定模式,較無機會追求自我實現及進行興趣探索,也經常不瞭解自己想要什麼。
四、以為自己無處可去
在醫療健保普遍的台灣,大部分的長輩們都能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但也逐漸發生把醫院當灶腳的狀況,反映了長輩們生活圈侷限在醫院的狀況情形。無病用藥不僅造成健保及醫護的資源消耗,無形之中也會帶給長輩自己生病的錯覺。
綜合上述案例與問題,對於台灣人的習慣能有以下幾個應對:
一、建立未雨綢繆觀念
翻轉養兒防老觀念,協助長輩們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避免讓自己陷入只能仰賴子女的困境。了解退休是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而非無法再對社會有所貢獻。了解如何善用社會資源,在退休時開始追求自身理想,保持學習與交友熱忱,讓自己能夠健康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二、在地青銀共學,維持健康老化
維持在地老化習慣,以鄰里長為媒介結合社區老人與學校學子,定期舉辦主題式的青銀交流活動,透過興趣媒合共同學習與技藝交換,讓年輕人的創意思維與長輩的經驗傳承激盪出新的火花。讓長輩感到被需要及歸屬感;學子則能藉由長輩的經驗傳承,少走冤枉路。
三、創建共同話題,增加雙向交流機會
透過在地年輕人增加長輩與時代間的共鳴,如老玩客利用時下最流行的TED,搭建舞台不但給予長輩自信,也透過「TED」演講的機會,增加長輩與家人間相處時的話題。透過共有話題,讓子女陪伴長輩不再只是單向的傾聽或協助,而是如同朋友般自在的相處。
台灣對於長者健康給予了相當大的保障,因此心理需求層次便更加重要。
瞬息萬變且自由開放的台灣民風而言,讓長輩們能對萬事保持熱忱,並多給予新事物的刺激,便能維持長輩們時常動腦的習慣,降低失智的可能。除了長輩能享受自己的第三人生外;也能讓子女能夠安心工作,放鬆與父母相處;並降低社會的照護成本。
全文轉載自好幫,原文標題:淺談全球高齡化與台灣現況
作者簡介:好幫致力於成為華人世界最懂老人的社會企業,建置青銀媒合平台。以青銀交流、銀藝青創為主軸,創造年輕族群與銀髮族共享、共創、共伴的服務機會,並透過服務儲值的形式,讓服務能夠永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