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
專欄文章
(250篇)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TFT 週年特展教師節暖心登場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教育部公佈 112 年應用統計分析,全台偏鄉地區國小數量佔全台國小約 3 成 6;其中,偏鄉地區國小孩童教育需求人數更佔全國高達 5 成 4。偏鄉地區教育落差體現已久,自 103 年開始教育部與行政院會議即對偏鄉教育議題提出相關影響教學品質因素,如師資人才不足、難招聘、流動率高,以及合格教師不願赴任、代課比率高且教師兼行政職務等,導致偏鄉學生面臨之學習挑戰,並持續透過相關改善政策縮短城鄉教育落差,提高學生基本學力。
致力於推動影響台灣「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 TFT )」也於 102 年投入偏鄉教育,期望擴大正向影響力,促進與推動偏鄉教育發展。
為響應教師節,TFT 在成立十週年之際,特選於 9 月 28 日開幕「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特展。創辦人劉安婷表示,「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是 TFT 在 10 歲時,給自己的提問。今年,透過十週年系列活動,感謝一路走來的各式支持,分享 10 年來努力的成果,聚焦在教育不平等議題中需要繼續突破的地方。同時,邀請大家一起想像 10 年後的自己、我們、與我們的下一代,可以因為此刻的行動,而有什麼不同。也期待下一個 10 年,能夠帶動更多不同領域的關係人,一起投入回應教育不平等的使命當中。
展期自 9 月 28 日至 10 月 10 日,邀請民眾免費至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 4A 館,觀賞十年來 TFT 與教育現場孩童、學校社區的溫暖人心互動。
成為想要的大人模樣!十週年特展 3 大展區近距離感受偏鄉教育現場樣貌
此次十週年特展環繞在「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主題,透過「物件區」、「故事區」以及「 TFT 區」3 大主題展區勾勒的教育現場軌跡,展示與偏鄉地區孩童、其家庭、學校、社區與社會交流,體現教育不平等與高學習需求地區現狀,建立平等教育生態系重要性。
- 「物件區」:以「回到長大的起點,我們不一樣的童年」作為主題,透過教育現場如教室內的物件作為起點,展示每個物品背後的一件件故事,拼湊出高學習需求地區現場多元樣貌。這些物件代表的可能是灌溉孩子心中的肥料,滋養了心底的善良,或助長心中防衛的刺,而觀展者和這些孩子生命經驗的差異,都可能是一種教育不平等的展現。
- 「故事區」:以「如果長大是一趟探險,我們的冒險紀錄」作為核心,透過 4 種故事類型,勾勒出多面貌的現場狀況,以及刻畫在成員與孩子間的互動。這裡的故事,不只寫下了孩子長大的過程,更紀錄了每一位在議題當中努力的大人分享努力後的成果、感到努力都是徒勞的徬徨。有人以長大為題寫了詩、拋出對體制的提問,以及在書寫中和過去的自己和解。這些故事,無法代表任何能解決問題的解答,卻都展現了願意擁抱問題的勇敢。
- 「TFT 區」:以「TFT 影響力」作為核心,從提供孩子均等受教機會;助學校塑造環境與機制成為終身學習基地;協助家庭支持孩子成長並創造社區在地認同,共創安穩成長環境;傳連多元領域資源,培養人才帶動影響社會中教育不平等的正向運動等面向,展示 10 年期間的努力與相關計畫投入的成果。
不只是當老師,更是成為在現場深耕的領導者並發展「影響力職涯」
10 年來,TFT 收到逾 5700 份計畫申請書,從中遴選培育超過 300 位計畫成員,進到高需求地區學校,足跡遍布花蓮、屏東、台南、雲林、南投等全台 9 個縣市,影響超過 6000 位學童。同時,超過 200 位校友投入於各領域的關鍵位置,連結策略夥伴與外部資源,協力為孩子打造一個公平優質的教育環境。(同場加映:5 分鐘了解 SDG 4,確保人人享有優質教育)
TFT 期許招募來自多元背景的人才,只要對教育議題抱持熱忱與貢獻、使命感,願意看見需要解決的問題,承擔責任者,不限背景皆歡迎加入,並將於兩年期間提供實踐領導力的專業發展系統,期待每位投入教育人才,能為孩子帶來正向影響。此外, TFT 計劃也提出 3 大保障成員貢獻與影響力的內容,包含計劃期間共 23 個月,保障平均月薪 4 萬元起;提供兼顧個人成長目標與教學現場需求的專業培育;支持職涯影響力發酵,成員於期滿前透過與組織討論未來職涯發展,可自行選擇深耕現場、自行創業或獲得組織友好單位面試機會,成為創造影響力的種子。第十一屆 TFT 計畫將於 112 年 10 月 23 日開始招募,至 113 年 4 月 7 日招募截止。>> 詳情可見 TFT 官網
TFT 十週年特展
- 展覽地點: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 4A 館
- 展覽時間:9 月 28 日至 10 月 10 日,10:00 至 21:00
- 展覽門票:免費入場
- 支持夥伴:Nespresso、友達光電、Ford Fund 福特汽車公司慈善基金會
- 活動指定捐款方式:街口支付「街口捐款,即時送暖」
TFT 十週年公益音樂節
- 演出地點: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華山劇場(戶外草地)
- 演出時間:9 月 29 日至 9 月 30 日,13:00 至 20:30
- 演出門票:免費入場
- 節目贊助:國泰金控、ChynaHouse 華風數位
- 支持夥伴:Ford Fund 福特汽車公司慈善基金會
- 活動指定捐款方式:街口支付「街口捐款,即時送暖」

安溥、鄭宜農、淺堤、雷擎為孩童開唱!TFT 公益音樂節中秋連假登場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中秋連假不想人擠人旅遊,TFT 邀請喜愛音樂的朋友,可把握 9 月 29 日至 9 月 30 日至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免費觀賞 2 天期間限定的十週年公益音樂節!
15 組大咖音樂人接力演出,「孩子的舞台」感動呈現長大的勇敢與突破
此次為能夠鼓勵偏鄉孩童勇敢突破並展現自我,特別邀請安溥、鄭宜農、洪佩瑜、淺堤、雷擎、好樂團、冠妤 Nikko、黃玠、CED、Jocelyn 9.4.0、Kimberley 陳芳語、LINION、壞特 ?te、 wannasleep 、 ZAMAKe 查瑪克等 15 組音樂人參與演出。其中,鄭宜農、淺堤、雷擎、ZAMAKe 查瑪克更分別攜手屏東牡丹國小、花蓮舞鶴國小、花蓮卓楓國小、屏東石門國小,透過彼此不同文化的交流共演「孩子的舞台」,希望能夠透過音樂,建立孩子自信心、開展視野與增加課外學習機會。
首度與國小孩童共同音樂演出的鄭宜農表示,在初次與牡丹國小孩童見面,聆聽歌曲時深受感動到泛淚,孩童一聲聲的「宜農媽媽」稱呼,也讓她內心揚起溫暖感受,排練過程中更再次被孩子真摯的能量感染。
談起這次參與 TFT 公益音樂節契機,「我們這一輩的台灣人,或多或少都經歷在學校受教的過程中,為自己與所學之間的關係矛盾,以及教育體制、功利主義與個人意志、創造力的發展之間的拉扯。過往自己因父母教育方式影響,得以保留自我探索的空間,但成長過程中也目睹過各式各樣扼殺青年自我的教育方式」。因此,直到現在仍不時反思教育方式的她,受邀演出後也將演唱〈人如何學會語言〉,透過「人為什麼而學習」的思考,和大眾傳達我們並不是獨自在走,有很多人有類似的需求,並曾因此遭遇過挫折與自我否定,期盼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世界找到安放自己的方式。
今年獲得金曲獎肯定的鄭宜農表示,預計年尾會有「金黃色三部曲」最終章的誕生;關注教育議題的宜農,自今年底至明年初進行一系列校園講唱會,近距離和年輕學子交流,了解新世代想法;同時也將首度跨界 YouTube 網路節目擔任主持人,走訪擁有各種專業的女性創作者,以完整勾勒台灣女性創作者群像圖,節目預計明年播映。
曾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的壞特 ?te 表示,偏鄉地區其實也有許多潛力人才,但在資源不對等的情況下讓他們沒辦法發揮真正的實力,希望資源的分配能夠越來越平均。同時也提到最近正在努力準備 10 月中下旬的香港專場演出,也希望首度入圍的金音能順利得獎。請大家拭目以待!
一首代表「心中嚮往大人」的歌曲,號召勇敢參與影響教育不平等的音樂盛會
此次 TFT 十週年公益音樂節,透過音樂給予孩童追求夢想的舞台,更藉由每一首音樂人的曲目演出,唱出每個孩童或成人對於成長的渴望、徬徨與突破,並期待讓大眾尋找到心中「想成為的那種大人」代表歌曲,號召更多人一起參與、關注教育不平等的社會議題。 9 月 29 日至 9 月 30 日 13:00 至 20:30 ,前往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華山劇場(戶外草地),就能夠免費觀賞視覺聽覺雙感享受的十週年公益音樂節!>>演出卡司資訊可見官網
TFT 期許招募來自多元背景的人才,無論是應屆畢業生、跨領域工作者、無教師證或教育相關背景,只要具有對於教育的使命感與領導特質潛力,願意走進議題,嘗試創造影響力者皆歡迎加入。此外,TFT 計劃在 23 個月的計劃期間,保障平均月薪 4 萬元起;提供兼顧個人成長目標與教學現場需求的專業培育。第十一屆 TFT 計畫將於 112 年 10 月 23 日開始招募,至 113 年 4 月 7 日招募截止。>> 詳情可見 TFT 官網
TFT 十週年公益音樂節
- 演出地點: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華山劇場(戶外草地)
- 演出時間:9 月 29 日至 9 月 30 日,13:00 至 20:30
- 演出門票:免費入場
- 節目贊助:國泰金控、ChynaHouse 華風數位
- 支持夥伴:Ford Fund 福特汽車公司慈善基金會
- 活動指定捐款方式:街口支付「街口捐款,即時送暖」
TFT 十週年特展
- 展覽地點: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 4A 館
- 展覽時間:9 月 28 日至 10 月 10 日,10:00 至 21:00
- 展覽門票:免費入場
- 支持夥伴:Nespresso、友達光電、Ford Fund 福特汽車公司慈善基金會
- 活動指定捐款方式:街口支付「街口捐款,即時送暖」

近 7 成移工照顧失智症心力交瘁!全台首創外籍看護支持系統上線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外籍看護與台灣的老年照顧已密不可分。」One-Forty 創辦人陳凱翔表示。
過往在談及失智症照顧者的培訓都以台灣家屬為主,然而今日全台已有 1/5 失智者皆由外籍看護照顧,必須將外籍看護正式納入失智症照顧體系中。
觀察到移工漸成失智症者照顧主力,One-Forty 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共同推出免費的「失智症照顧:外籍看護培訓計畫」,研發專為移工設計的衛教手冊與線上教學影片,並建立全台首創「外籍看護失智症照顧的線上支持系統」,盼為外籍看護提供支持與協助。
看見移工 3 大照顧難題
為深度了解移工朋友在照顧失智症者過程中的現況與痛點,One-Forty 特別發起《外籍看護照顧失智症現況》調查,結果指出,8 成外籍看護在語言溝通上有障礙,6 成不知道從何取得照顧技巧等相關資訊,6 成則表示不清楚病症,此為外籍看護照顧失智症者的 3 大挑戰。
首先,外籍看護照顧失智症者仰賴良好的溝通能力。如被照顧的阿公明明吃飯了,但卻跟家人說:「外籍看護忘記給他吃飯」。外籍看護要先聽得懂,才有機會回應被照顧者及雇主。
此外,超過 90% 的失智症者會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如不尋常生氣或激動反應、疑心病重、口不擇言等。若外籍看護不了解失智症的病症,也無法取得照顧技巧的資訊,面對長者不穩定的情緒或狀態,會產生許多的不理解,甚至衝突。
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外籍看護對於病症的了解,以及能不能不將負面詞語,當作失智症者普遍的表現,而非針對性言語。對於外籍看護在照顧上,或處理個人壓力極為重要。」
做教材、串社群,成為照顧者後盾!
失智症為公認最難照顧的疾病之一,照顧者心理健康議題,是失智症照顧時常被討論的議題。外籍看護語言不通、對病症不清楚更加重了照顧上的困難度,高達 7 成外籍看護都表示自己處於心力交瘁的狀態,心理壓力問題亟需緩解。照顧失智症者兩年的外籍看護 Epi 即表示:「照顧 2 年,但感覺照顧了 20 年。」
「這是 One-Forty 首次跨足到照顧領域。我們運用這 8 年累積的移工培訓經驗,與聯合醫院一同設計出符合移工需求的失智症衛教教材,讓全台灣移工都可用手機和網路免費學習。期待未來能夠持續投入移工照顧的培訓計畫,為邁入超高齡社會做準備。」陳凱翔分享。
外籍看護 Dian Yuniarti 說道:「手冊中提到的『Embracing the moment 擁抱當下』的概念很有幫助。學會適應者的現況非常重要,不要強迫被照顧者過著沒有失智前正常的生活。像是有時候我會順著他的幻想,這樣不僅可以改變氛圍,也可以使對話變得溫暖與充滿笑聲。」
為回應外籍看護照顧失智症上最關鍵的心理健康議題,One-Forty 也舉辦實體外籍看護照顧者的工作坊,並建立全台第一個線上外籍看護失智症照顧的社群。讓照顧失智症的外籍看護,可以成為彼此的支持社群。
劉建良表示:「我們最早做照顧者、失智者團體,下一個族群就是外籍看護。他是照顧者,但對於外籍看護我們了解的很少。透過 One-Forty 在移工教育上的專業結合,踏出外籍看護培訓的第一步。 」他也強調:「在 One-Forty 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移工樣態,平常會遇到的移工沒有那麼開心。但在這裡有一個很好的支持社群,用他們喜歡、熟悉,給予知識與技巧互相支持,這對於緩解長期照顧者的心理壓力是非常重要的!」
培訓試行計畫參與者、具兩年照顧失智症經驗的外籍看護 Susin 分享:「奶奶脾氣變來變去,容易心情不好。也曾說我偷他的錢、穿他的衣服,還有一次他還報警。雖然老闆叫我要忍耐,但面對奶奶的責怪,還是讓我有很大壓力。透過培訓計畫才發現,很多同鄉的朋友,和我面臨的情況都一樣,不是只有我。我也從大家的分享,比較知道怎麼照顧奶奶。」
3 年內要讓計畫覆蓋率達 100%,盼有需求者皆能獲得支持
「失智症照顧:外籍看護培訓計畫」不僅擴大照顧者,將外籍看護納入照顧體系。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現在已經有許多家庭的主要照顧者為外籍看護,但他們並沒有相對的支援與訓練。我們應該開始關注外籍看護,朝著外籍看護培訓努力。」
該計畫提供照顧失智症的外籍看護免費參與。第一階段預計讓 3 千位民眾與外籍看護下載中文、印尼文的雙語衛教資訊。
One-Forty 更訂下在 2026 年前,擴展服務族群,研發菲律賓語、越南語多國語言版本,讓每一位照顧失智症的外籍看護,都能參與計畫獲得支持與培訓。
最後,One-Forty 陳凱翔也再次強調:「面對高齡化的挑戰,未來外籍看護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失智症照顧:外籍看護培訓計畫』是很棒的第一步,我們期盼有更多資源一起提供外籍看護良好的培訓,讓他們能被納入照顧體系,才能真正成為台灣社會的好隊友!」

SDG 12|台灣消費者如何看待企業 ESG?最新調查報告出爐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近年永續議題受到高度重視,除了從法規與企業策略的角度討論,消費者的意願與行動,是否也跟著改變?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與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共同發布《2023 年消費者永續指數調查》,揭露台灣消費者對企業 ESG 的期許及永續消費行為現況,協助品牌經營者面對台灣消費市場。
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教授指出,與 2022 年相比,消費者的 ESG 認知快速成長,除了永續觀念的逐漸普及,也受政策與報章媒體報導的影響,加速民眾對於 ESG 的認知。
東方線上執行長蔡鴻賢也補充,永續觀念正向下紮根,年輕世代的掌握度最高,將是可被期待的潛力消費者。企業要創造「綠色生活圈」,迎接下一個永續世代的到來。(同場加映:2022 永續素養大調查完整結果出爐!淨零壓力下,碳排認知有感提升)
認知度提升:高達 54.8% 年輕世代理解 ESG
調查顯示,與 2022 年相比,全齡全區 ESG 認知皆有成長,以年輕世代 20-29 歲聽過及瞭解 ESG 比例最高(54.8%);男性認知度(52.7%)亦較女性(41.8%)來得高。
與 2022 年相比,高收入者的 ESG 認知度大幅提升,收入愈高,愈關注報章媒體報導的企業ESG 表現。同時收入愈高,也愈願意購買社會企業的產品,即使價格貴一點也不介意。
消費者期待:企業應優先照顧員工,金融業備受矚目
《2023 消費者永續指數報告》分別針對食品、清潔日用品、科技、金融、汽機車業及連鎖通路(含電商平台)等 6 大產業,瞭解消費者對於企業 ESG 的期許與評估。從數據來看,消費者最關注的環境議題(E)占 45%,其次是社會責任(S)占 38%,和較不易理解的公司治理(G)占 17%。
從社會責任面向來看,「重視員工福利」、「重視員工健康」最受消費者期許。消費者對金融業、虛實通路平台的期許普遍較高,與 2022 年相比食品業也格外受到民眾期許。消費者都希望產業付出更多心力在員工健康福利上,程度高於關懷弱勢與社區,顯示照顧好自家員工,更是產業該努力的方向。
ESG 表現良好企業,更能增加消費者信賴與購買意願
消費者給 6 大產業的 ESG 總體評分以食品業最高,其次為科技業,遠高於其他產業。3 大面向的評價,環境面(E)以清潔日用品業最高、食品業居次;社會面(S)食品業最高、科技業其次;治理面(G)則以金融與汽機車業最高。
消費行為則呈現出「雙重力量」,正面而言,ESG 獲獎企業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同,ESG 表現良好或獲獎的企業,能增加消費者信賴與購買意願。負面而言,如果㇐家公司爆發過財務弊案,消費者則傾向拒買這家公司的商品。
迎合環保的商品價格貴 10% 以內接受度最高
過去一年,曾購買「補充包形式家庭清潔用品」的消費者占 50.6%、「第㇐級節能標章的家電與 3C 產品」占 49.0%。「環保愛地球」的消費意願大增,女性比男性更在乎「利他、愛環境」,而男性比女性更願為理念付出較多金額。
環保產品定價是否有成長空間?調查顯示,比一般同等級商品貴 10% 以內,消費者接受度最高;面對物價通膨,更有超過 6 成消費者願為理念付出溢價。(同場加映:為更好的生活買單!實踐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Z 世代關注社會議題:勞工權益、性別多元、居住正義
Z 世代雖然消費力較低,然而在參與社會議題上的積極度卻是最高的。尤其在公平正義,Z 世代更關注「勞工權益」、「性別/多元性別平等」與「居住正義」。若企業欲吸引 Z 世代並提高好感度,必須朝這些方向努力。
此外,在不需花費大錢的情況下,Z 世代對於循環杯或攜帶環保杯的參與度最高。相比之下,高達 51% 的銀髮世代認為 ESG 是企業應盡的責任,並不覺得自己有必要投入,對於循環杯的使用,銀髮世代仍面臨難跨越的心理門檻。
東方線上研究也發現,Z 世代對於提倡永續的企業,更願意參與品牌活動,也優先考慮求職。雖然目前收入不高,無法增加對企業的消費,但隨著年齡成長,消費能力必然成長。Z世代將是迎接下一個永續世代的關鍵族群。
邁向綠色生活圈
東方線上執行長蔡鴻賢建議,為了將消費者與品牌可持續性價值連結,企業需使用第三方驗證建立信任,在社群、網站、行銷溝通上傳達一致的訊息並談論品牌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做的努力。誠實傳達成功、挑戰和挫折,並使用可視化演示;不只是本身的商品服務,整個供應鏈都應該要考量可持續性,提供更大的激勵或更多的選擇來鼓勵消費者做出改變,並限制包裝降低成本,將消費者與品牌可持續性品牌價值聯繫起來。

第四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在新北,公私部門跨域共創永續城鄉!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創生一年一度最大盛事「台灣地方創生年會」,2023 跨進新北市囉!台灣地域振興聯盟 2023 年迎來「第四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訂於 9/8 至 9/9 與新北市政府共同舉辦,為期兩天年會除了台灣產官學研間分享交流之外,首次邀請日本團隊來台參與攻略論壇,將與台灣團隊及專家學者展開跨國對話,加上新北市在地團隊協力規劃 12 條山海見學路線,更為本屆年會活動增添豐富多元的色彩。(同場加映:加入社區永續圈!讓改善家鄉的好點子做得更長久)
國發會宣示 2019 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推動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等 5 大戰略。台灣地域振興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表示從 2020 年到 2022 年,即連年與地方政府合作籌辦創生圈最大盛事「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建立創生人才培力平台,逐步讓越來越多地方創生人才養成。今(21)日聯盟與新北市政府共同召開記者會,一起迎來「第四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正式宣告新北市為 2023 年會的值年城市,年會活動訂於 9/8 至 9/9 舉辦,今年並擴大邀請台灣產官學研及日本創生團隊參與。
主委說到,這幾年來投入創生人才培力,認為新北地方創生團隊成果亮眼。本屆年會主題為「跨」,形容新北市城鄉的多元發展及各面向的嘗試,相當適切。今(2023)年年會相對往年活動有 4 大特點,第一「距離最遠」,從日本邀請創生團隊來台灣交流;第二「見學路線最多」,聯盟與新北團隊規劃出 12 條見學路線;第三「規模最大」,號稱地方創生奧斯卡的「地域振興大賞」,將會直播讓各界看到台灣創生團隊的表現;第四,「行動倡議」,聯盟和新北市政府一起向各界呼籲「跨域共創,永續消費,全民創生」。
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談起地方創生,感性表示創生團隊充滿熱情投入家鄉,在疫情期間更有韌性持續努力,相當不易。她於 2021 年創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認為地方創生需要公私協力,並指出現在台灣最大問題在人口結構的變化,尋覓人才越來越不容易,希望能集結民間力量,讓台灣地域均衡發展。本屆年會主題「跨」意味著跨出同溫層,透過企業 ESG,讓地方創生團隊真正成為企業策略夥伴。「跨」也代表著跨出台灣,讓其他國家能看到台灣地方創生團隊。在政府部門,地方創生也是需要「跨」局處協力,看到新北市各局處首長紛紛抽空出席記者會,表示新北市政府對於地方創生的重視。陳美伶說,今(2023)年因緣俱足,在新北市舉辦地方創生年會讓人非常期待。(同場加映:地方創生教母陳美伶X甘樂文創林峻丞:集眾人之力,讓台灣不再有偏鄉)
新北市侯友宜市長致詞,首先感謝新北各局處首長及新北地方創生夥伴與他並肩作戰。從少子化及高齡化趨勢來看地方創生,侯市長舉他的故鄉嘉義為例來分享,認為每個區域都要找出各自特色,讓青年能夠主動回到故鄉。地方創生團隊除了在台灣被看見,更希望進一步跨出台灣讓世界看見,讓下一代延續下去。期盼藉由今(2023)年年會活動,讓各界看到新北地方創生團隊的特色,並和其他地區以及日本的地方創生團隊學習與交流。
記者會上除了正式宣告「2023 台灣地方創生年會,跨進新北」,聯盟及新北市政府一同發起倡議行動,強調地方創生不只是旅遊、不只是體驗,更是大家共好生活的願景,期待大家一起「跨域共創,永續消費,全民創生」。記者會現場更巧思安排年會見學路線的新北在地團隊展示特色攤位,創生夥伴與市長及來賓還有媒體互動,替接下來 9/8 至 9/9 為期兩天的年會,預告了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
聯盟今(2023)年第四屆年會以「跨」為主題,從「跨世代」、「跨領域」、「跨文化」、「跨越」等面向進行論壇討論。年會第一天上午論壇,邀請新北市政府及中央部會代表等出席,探討地方創生政策及地方永續經營的看法。年會第一天下午攻略論壇,邀請台日地方創生團隊及專家學者分享交流,以實務運作層面就「跨時代產業轉型解方」、「穿越時空,高齡共生社會跨域設計」、「跨海扎根打造混血城市」及「跨域整合,打造永續藍圖」4 個議題,展開台日創生團隊跨國深度對話。
聯盟強調,新北市是臺灣第一大城市,幅員廣闊擁有豐富人文地景,透過山海間的見學路線一覽新北多元樣貌,更能感受到在地真實文化。年會第二天活動,聯盟商請新北地方創生團隊協力規劃 12 條山海見學路線,三芝路線、金山路線、中和路線、瑞芳路線(猴硐礦工)、瑞芳路線(山城美館)、雙溪路線、鶯歌路線、三峽路線、烏來路線、石碇路線、貢寮路線以及坪林路線等路線,將由新北在地團隊擔任領路人,帶領各界實地走訪新北市特色社區的創生小旅行,讓人相當雀躍。

奉茶行動推行「RF 100 喝水零廢承諾計畫」,帶動企業從源頭減塑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塑膠製品的生產和消費量逐年增加,不僅加遽了氣候危機,廢棄塑膠更嚴重影響海洋生態與人類生活環境。6 月 16 日正是「World Refill Day」,源於英國的非營利組織對於「Reuse & Refill」概念的倡導。留意到全台灣每年約使用 60 億支寶特瓶,其中 10 億支來自於瓶裝水的事實,曾獲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殊榮的「奉茶行動」App 自 2020 年開始,即運用科技串聯群眾智慧,協同政府部門、大型企業、商圈店家等成立奉茶站,讓出門在外的旅人藉由 App 可以隨時找到水源,不必購買瓶裝水而製造廢棄物。截至目前為止,「奉茶行動」App 使用者累計超過 23 萬,全台共設有 1 萬 3 千處奉茶站,已減少了 142 萬瓶的瓶裝水使用,往源頭減塑的目標已邁進了一大步。「奉茶行動」藉科技彰顯了台灣社會的創新能量,連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都讚譽有加。
據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日前提及,「人類每年生產超過 4 億噸塑膠,其中 1/3 僅使用過一次。」源頭減塑行動刻不容緩,「用完就丟」的使用模式(a throwaway single-use model)需被終結,促使聯合國於去(2022)年宣告《全球塑膠公約》將於 2024 年納入一次性塑膠使用的法規,敦促各國政府加速發展「重複使用」(reuse)和「重複填裝」(refill)的系統。(同場加映:這款 app 唐鳳也推薦!「奉茶行動」全面升級,讓外出找水喝更容易)
為了加速聯合國 SDGs 目標實踐,以及響應 2030 年全面禁塑政策的落實,「奉茶行動」今年再發起瓶裝水減量倡議計畫,以台灣淨零排放中的「生活轉型」為主要訴求,邀請全台共 100 家的公部門、組織、企業,率先簽署「RF 100 喝水零廢承諾計畫」,承諾於 2030 年前達成內外部活動的 100% 瓶裝水減量。簽署此計畫除了實踐企業環境責任,更期待能帶動台灣整體消費生活的轉型與改變,同時以行動增加台灣未來的永續競爭力。
當中包含雄獅旅遊、煙波大飯店、永鑫能源、宜蘊醫療等企業,以及綠色和平等非營利組織,目前已不再使用/提供/購買 1 公升以下之瓶裝水於所有內外部活動及空間。率先簽署計劃的煙波大飯店更配合推動「煙波海洋永續・水行動」,呼籲「當飯店與旅人開始起身而行,改變隨之展開!」。遠雄人壽則承諾於 2025 年底實現全面不使用瓶裝水的目標,為落實淨零減碳,從投入保單、職場碳足跡到關注水足跡, 遠雄人壽從自身營運做起,用行動回饋環境,為人類改善生活,以「一步步 美好了全部」為理念,期待善的連鎖效應引起社會共鳴。另外大型媒體 CSR @ 天下也表示將於 2025 年達成目標,其他響應企業則宣佈最晚將於 2030 年前共襄盛舉、共同努力達標。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無止盡地生產、使用塑膠是當前塑膠污染嚴峻的原因之一,從減用、停用瓶裝水開始盤點生活中的各種選擇,並自備或使用循環容器,都能直接減少對塑膠依賴。」
「奉茶行動」創辦人及「RF 100 喝水零廢承諾計畫」發起人黃暐程分享,藉由企業組織的倡議行動,能呼籲民眾共同參與以「環保杯裝水」代替「購買瓶裝水」的個人生活轉型。透過個人小小的改變,可以改善大量塑膠污染問題,讓地球恢復原有生機。「奉茶行動」更期待能與企業攜手拓展奉茶站的設置,特別是在某些偏鄉不易取得水、飲水系統不夠綿密的地區,亟需企業贊助進行認養建設。「奉茶行動」亦會恆守初心,持續努力讓飲水更方便,達到今年增加 200 站 ESG 影響力奉茶站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