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Teach for TaiwanPhoto credit:Teach for Taiwan
台灣教育正面臨不平等與不平權的問題:在弱勢家庭的孩子難以獲得良好的教育資源,或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受漢人文化教育體制下的困境,這些我們平時沒注意到的教育現場,究竟發生什麼事?

社企流/文:蘇郁晴
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 TFT)十週年活動的第七場講座以「社會問題的縮影——教育平權(教育不平等)」為題,由 TFT 執行長施惠文擔任主持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組長蔡宜靜擔任引言人,邀請長期研究教育平權與教育不平等議題的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和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以及曾參與 TFT 計畫至偏鄉學校擔任老師的卓麗月、阿希鴦.卡壤以漾和蘇儀庭,分享她們在教育現場的觀察與感想,進一步討論改善現況的方法與展望。

前進偏鄉教育現場——疫情時的停學困境、原民孩子學習受限於漢人文化

蘇儀庭在南投東埔國小教書期間碰上疫情,學校全面改為遠距教學,讓學生面臨「停課即停學」的困境。「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讓教師們需要花更多力氣在教學上,同時也體現出教學現場、家庭情況以及孩子學習的脆弱性問題。」她分享,首先是「硬體問題」,沒有足夠的設備資源支持孩子們線上學習;再來是「軟體問題」,由於老師們沒有遠距教學經驗、如何好上一堂線上課對老師產生莫大的壓力與恐懼。此外,家庭環境問題也對孩子學習造成影響,如家長不會使用遠距教材、也不知如何陪伴學習下,加上生活中其他迫切需求,如照顧爺爺奶奶、幼年弟妹或到田裡工作等,很可能就將孩子的學習往後放;而有的學生獲得學習設備後不是用來上課,是上網、玩交友軟體,面臨更多人際關係上的挑戰,「在那裡,上一堂線上課不僅是一台平板的距離,中間要經過重重挑戰才能讓孩子開始學習。」
(圖左為曾在南投東埔國小任教的蘇儀庭。圖右為 TFT 執行長施惠文。來源:Teach for Taiwan)
(圖左為曾在南投東埔國小任教的蘇儀庭。圖右為 TFT 執行長施惠文。來源:Teach for Taiwan
曾在屏東石門國小教書 5 年的卓麗月,當時初來乍到的她,就碰到班上第一名的學生處處喜歡挑戰老師的權威,還有幾名學習動機不佳的孩子。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逐漸發現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來自於家庭對他們的影響。如第一名的男孩在極為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成長,容易輕忽性別意識問題,而第一名身分背負著家人期待,其實孩子壓力很大;幾位學習動機不佳的學生則來自家中經濟狀況不佳,面臨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遑論供給孩子好好念書。
(曾參與 TFT 計畫、在屏東石門國小教書 5 年的卓麗月。來源:Teach for Taiwan)
(曾參與 TFT 計畫、在屏東石門國小教書 5 年的卓麗月。來源:Teach for Taiwan
身為排灣族人的阿希鴦.卡壤以漾則觀察到部落學校的教育不平權問題。她目前已在屏東地磨兒國小擔任社會老師 5 年,甫到學校任教、在為孩子準備教材與考題時,驚覺課本內容全以漢人文化為本,「為什麼我們要花非常多時間理解傳統三合院建築,卻沒有好好了解石板屋是如何建成的?」在僵化的課本裡幾乎沒提到原民傳統建築、甚至在說明牡丹社事件時也沒考量到族人的看法,她感慨地說:「我們花很多時間學別人的文化,學自己的文化卻放在放學後的時間。」
(目前在屏東地磨兒國小任教的阿希鴦.卡壤以漾。來源:Teach for Taiwan)
(目前在屏東地磨兒國小任教的阿希鴦.卡壤以漾。來源:Teach for Taiwan

家庭條件差異、教育制度不彈性,讓問題更加惡化

針對教育不平等,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指出,人們常以為它是現代教育制度下的成果,「不過事實上,教育不平等是指教育表現或教育成就因『家庭條件差異』而產生的不均等現象。」她以夏季失落(summer loss)為例,學生因放長假無法受到學校正規教育,有些家長會選擇將孩子送到才藝班、補習班等,但弱勢家庭的孩子沒有資源而使學習停滯,連帶影響開學後的學習狀況,一步步拉開與其他同學的差距。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來源:Teach for Taiwan)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來源:Teach for Taiwan
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點出,不平等問題不只發生在偏鄉學校,其實在都市中的學校也很常見。她以新二代為例,配合教育制度,老師常在課堂中請新二代學生舉手以接受額外輔導,「本意是好的,但這是以身分作為區隔,而非以需求做判斷。」後來新二代比照原住民有升學紅利,但藍佩嘉分享,這導致孩子開始產生冒牌者症候群,除了擔心他人對自己以特殊管道升學的眼光,還要面對對自己身分的質疑,「因為他們過去只被鼓勵學習漢人文化,對自己的文化並不熟悉。」
(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來源:Teach for Taiwan)
(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來源:Teach for Taiwan

教育的下一步,邁向平等平權的未來

在教育平權面,蘇儀庭和阿希鴦.卡壤以漾聚焦在「將當地文化融合進學習教材中」。蘇儀庭分享,當時在東埔國小教書時,他們邀請學生家長、在地耆老等當地人一同備課、教課,讓孩子學習課本內容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的文化;阿希鴦.卡壤以漾也建議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都應有專屬的教材,「讓他們學的國語、數學,都能回應到自己的文化。」
藍佩嘉與陳婉琪則認為「開啟對話與跨界合作」能有效改善教育不平等問題。藍佩嘉認為,前進偏鄉教書的老師除了擔任孩子的陪伴者,還要進一步成為對話者,「日常中,可與在地人創造一個能認識他們文化與價值觀、理解他們的困境和挑戰的對話。」陳婉琪說,導致教育不平等的原因多且複雜,包括區域差異帶來的家庭條件差異等,「這都是老師們難以撼動的結構性問題,因此需仰賴跨領域與跨專業的公部門和私部門展開更多元的合作、提出更創新的想法。」
不過資源有限,如何找到真正有需求者、並精準提供幫助?施惠文與陳婉琪不約而同地提到,應透過數據與調查的研究掌握問題現況,像是哪個群體、哪一類的學生特別需要幫助,又或者哪方面的問題比較棘手等,「有了數據的支持,才能清楚下一步的行動為何,把寶貴的資源投入正確的地方。」
核稿編輯:葉于甄
2023 年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星展永續好時光」策展,邀請大家透過「零浪費生活風格」、「1.5°C 低碳生活風格」、「影響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不浪費、低碳排、挺人權的好點子,度過輕鬆的永續好時光! >> 立刻進站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