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社企流Photo Credit: 社企流

社企流/文:郭潔鈴
當全球經濟壟罩於疫情陰影下,「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逆勢崛起,吸引眾人的關注目光。由於短期經濟前景不明朗,人們更傾向將視線放到長久的將來,追求永續價值。
全球最大基金經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曾於 2020 年初給全球 CEO 的公開信中表示:「氣候風險即是投資風險。整合永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影響因素的投資組合,將能夠為投資人降低風險、並帶來更好的報酬。」
事實上,在社會中可以參與影響力投資的角色,絕非僅限於金融界的投資人與被投資人。本文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分享影響力投資的全球趨勢、台灣現況及未來展望。

注重長期利益的耐心投資

影響力投資強調不為了短期報酬,而犧牲長期利益。唐鳳表示,當越多人認可並實踐這樣的理念,整個市場將會往永續傾斜,形成新的社會常規。
過去,企業常談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或 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背後的思維是:不要對環境或社會造成危害,若行有餘力再多做點好事。然而隨著 CSR 發展到一定程度,現在更進一步追求企業的每項行動都要對社會有正面的好處,於是逐漸蛻變為影響力投資的概念。
唐鳳補充道:「有句話是『如果你不是解方的一部分,那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If you are not a part of the solution, you are a part of the problem),這代表著,過去只有破壞環境或社會的組織會被抵制,現在則是連袖手旁觀、沒有解決問題就會被抵制。」
具體來說,影響力投資該如何解決問題?簡單而言,就是讓一塊錢可以創造出大於一塊錢的效益。
(影響力投資目標讓一塊錢創造出大於一塊錢的效益。來源:Josh Appel on Unsplash)
(影響力投資目標讓一塊錢創造出大於一塊錢的效益。來源:Josh Appel on Unsplash
唐鳳舉例說明,在能源轉型上,過往認為再生能源成本較高、需要多掏腰包購買綠電,但是若有更多資金投入綠能產業,在發電、節電、儲電等電力調度的基礎設施上促成更多創新,長遠看來,再生能源每單位的發電成本,說不定會比燃煤更便宜。因此投資再生能源的每一塊錢,將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所以影響力投資又叫做耐心投資,因為要 10 年、20 年之後,才會有因為創新帶來的高收益。」

不分企業或 NPO,人人都能受益

在社會創新生態系中,影響力投資為資金供給端,而社會創新組織為資金需求端。而政府在推動社會創新中扮演的角色,是確保創新能夠均勻擴散、讓人人都能受益於影響力投資。
唐鳳表示:「影響力投資跟整個社會創新生態系都有關係,並不是只有公司型態的組織才有角色,任何組織型態都能受益。」
舉例來說,對非營利組織而言,若想將具商業模式的產品或服務,額外獨立出來開設子公司,過去的行政成本非常高,但現在公司法修法後,已能透過特別股的設計,將投票權跟股權的權利拆分。也就是說,非營利組織就算擁有的股權少於半數,仍能掌握子公司的決策權,不讓使命飄移;而對股東或影響力投資者來說,若公司賺錢,可以進行分潤並繼續增資,毋須擔心股權過半就控制這間子公司的經營權。
唐鳳表示:「分潤權跟控制權分離的法律設定,在政府的協助下讓大眾所知。以前非營利組織聽到社會企業的概念,會認為自己必須變成一家公司,但現在多了控股一家公司的做法。」
政府除了拓展更多元的投資與被投資角色,還積極尋求創新的投資方式。唐鳳表示,傳統補助金的做法,像是公益彩券評審團要決定補助金發放對象,採用「一人一票」的方式;另一方面,傳統群眾募資的做法,則採用「一塊錢一票」的方式。
但是,前者很難擴大參與人數;後者則會讓資本雄厚者佔盡優勢。因此,公共區塊鏈平台以太坊的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正在研發「平方募資」(Quadratic Funding),目前正應用於募資平台 Gitcoin。在該平台上,獲得一千個人投資一塊錢的計畫,將會比一個人投資一千塊錢的計畫,得到更多的配對基金。
(Gitcoin 募資平台應用平方募資概念。來源:Gitcoin)
(Gitcoin 募資平台應用平方募資概念。來源:Gitcoin
唐鳳表示:「傳統的 Grant(補助金)是社會部門佔優勢,傳統的募資是金融部門佔優勢,現在則是找到雙方彼此加強、誰都不能把誰蓋掉的方式。」
透過推動法規和投資方法的創新,將能兼顧社會面和經濟面的目標,讓更多人參與並受益於影響力投資。

面對漂綠質疑,給出交代是關鍵

隨著影響力投資的熱度逐漸升溫,伴隨而來質疑企業漂綠的聲浪也越發提升。對此唐鳳表示:「我覺得這件事很好,像是公民監督立委,總是要有人來提出質疑,才可以讓社會創新組織花更多力氣給出交代。」
若組織有正面回應質疑的能力,就能使彼此的信任建立於事實基礎上。對內,可對員工、創業夥伴給出交代,讓大家了解組織的總體意義與影響力;對外,則是向利害關係人、向供應鏈夥伴公開給出交代,以免有漂綠嫌疑。
唐鳳打趣地說:「內外都有交代,就是雙面交代。要把利害關係人都黏起來,黏得好就是好交代。」
(唐鳳認為,當漂綠質疑出現,能讓組織花更多力氣給出交代。來源:社企流)
(唐鳳認為,當漂綠質疑出現,能讓組織花更多力氣給出交代。來源:社企流)
具體來說,對投資人而言的好交代,是影響力如何貨幣化,也就是這項投資可以幫社會節省多少錢。唐鳳補充道:「如果要說服政府將稅金用來投資某件事,就要從幫整個社會省錢的角度,因為如果我們不做這件事,到最後也會用稅金來補。」
目前常見的影響力評估工具為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然而對於中小型組織來說,SROI 並不好算。對此唐鳳建議,在做到影響力貨幣化之前,可以先做的一步就是量化,也就是給出階段性的效果。
唐鳳也提醒,台灣民眾對公益的支持度非常強,反之,若發現組織漂綠或言行不一,台灣社會抵制的強度也會隨之升高。因此建議先行的試驗者不要過度承諾,「能給出多少交代,就說多少交代。」

全民參與影響力投資,共塑對未來的美好想像

台灣的影響力投資生態,從 2018 年與全球影響力投資策導委員會組織(GSG)交流後逐步發展,到 2021 年已更趨成熟。(同場加映:從「社會創新」到「影響力投資」:社創圈「NAB 暖身小聚」,為台灣社企發展開拓下一哩路
唐鳳觀察,2018 年大家一直公開討論碳定價、或將外部環境成本貨幣化的想法,但是並不是非常確定可以算得出來。現在金融工程的能力提升後,大家比較有自信,可以成功計算出來。
2021 年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以「投資亞洲」為題,唐鳳表示:「我覺得在今年辦投資亞洲,時機特別成熟。」她更分享此次高峰會的 3 大亮點,包括虛實整合的活動設計、一個人成行的小旅行,以及中介組織的策展,將能協助社會創新組織有更多舞台和夥伴。
最後,唐鳳表示,影響力投資看似遙遠,其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且在生活中都能實踐。她呼籲,毋須將影響力投資視為買上市上櫃公司股票如此嚴肅的事情,其實若有定期定額捐錢給 NPO、或是在支持公益性質的群眾募資專案,也可以稱為是影響力投資者。
「你花錢的時候,同時也是買個想像空間。」當全民都參與影響力投資,在社會創新組織還不具有將好點子量產的能力之時,影響力投資者的關鍵支持,將能使組織有更多餘裕,探索創造更好社會價值的方法。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第四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投資亞洲」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投資亞洲」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投資亞洲」

    承襲過往 3 年社會創新從概念推廣,到生態圈的逐漸成形,「第四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朝向更實務的層面,以「投資亞洲」出發,串連亞太地區共同為投資社會創新展開具體行動,挹注資源助社創工作者一臂之力, 推動環境、社會、經濟共好的價值。
    期待透過分析全球投資趨勢,創造良好及性別友善的投資環境,並擴大民間組織的參與如企業、基金會,一同認識並參與「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為社會與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力,並邀請國內外講者共同探討社會創新未來展望,分析具潛力的創新產業,參訪國內具影響力投資的標竿產業,除了分享台灣經驗亦提升台灣能見度增加投資契機,建構亞太地區互助網絡。
    更多詳情請見>>第四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投資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