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業的商業轉型
編譯:郭鵬宇
提到「慈善事業」,你首先會想到什麼?也許,你會想起曾在某個廣告或新聞上看過的一個乾瘦如柴的身影、一雙徬徨無助的大眼、又或是其他觸動你憐憫之情的形象,你很可能也曾在一些團體的號召下,捐獻過自己的金錢、物資或時間,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幫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
但你是否想過,「慈善事業」其實也是一門錙銖必較的生意?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形勢下,眾多慈善機構搶爭捐助經費的競爭也是日益激烈,所謂的慈善人士也得念好生意經,才能真正地做出成績。
根據Charities Aid Foundation的統計,從2010到2011年這段期間內,在全球受訪的人數中,願意花比較多時間「幫助陌生人」的比例從45%上升到了47%,「當志工」的比例則上升了一個百分點到21%,整個統計唯一下降的指標是捐款的人數比例,從30%減少到29%。
一個百分點乍聽之下不是很多,但放到全球經濟體的規模來考量,再加上通貨膨脹的影響,它代表的是幾十億的收入損失。
Malaria No More UK的執行董事James Whiting說:「在我所工作的前一個慈善組織,動盪的經濟讓我必須大幅地刪減開支,無疑阻礙了組織的有效運作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

商業轉型

「集眾人之力募款」的做法對大多數的慈善機構來說已經行不通了,商業導向的操作才是成功之道。
Volunteer Reading Help的行政總裁Sue Porto表示:「在過去20年裡,慈善事業已成為一個專業化的領域。這並不是在貶抑過去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式,因為如果沒有前人在20、40、60甚至是100年前創立了慈善組織,那麼今天我們也不會在這裡。但時至今日,一個慈善事業是否擁有合理的商業計劃、明確的目標以及清楚表達可達成的使命才是更重要的事。」
James Whiting認為,有副做善事的好心腸固然重要,但僅僅這樣並不足夠,「真正成功的慈善機構要能將熱情與精準的眼光結合,知道如何將他們的募款所得投資在能長久獲得最大效益的地方。」

看準目標

如果慈善機構想要凸顯優勢,那麼他們就得跟其他所有做生意的公司一樣,切割、區隔、並分析他們的目標市場。
Save the Children的社區活動經理Lizzie Lleshi說:「我們會根據潛在支持者調整提案類型。支持者現階段的生活狀況、捐助傾向、對於捐助的態度以及是否特別關注如孩童、國際工作或救災等特定議題都是提案前的考量因素。」
捐贈者對於要捐助的慈善團體要求也越來越多,「聰明的慈善」是時下政府、企業和慈善家之間流行的口號。
慈善基金會Miller Philanthropy的創辦人Gina Miller解釋審查受捐助機構的條件,「我們訴求的是聰明的慈善,因此所選擇的損助團體應將資源投入在不做重工、不耗費巨額行政成本、有效率且能達到目標,同時透明可供檢視的組織上。」
這表示慈善機構必須盡力證明他們的所做所為具有影響力。這些證明可以是改善受惠者生活的故事,也可以是降低社會成本的措施,例如預防有前科者再度入獄。
Promoting Equality in African Schools的主任Katie Cross指出,慈善事業再也不能只仰賴人們的憐憫之心成事。
她說:「傳統的慈善項目往往沒有詳細地考慮其投資計劃在長遠來講是否可以自主自立地運作,在設計上也欠缺可長期持續發展的思考,舉例來說,提供一次性的投資來建立一間學校或是贊助一個孩子上一年的學是不夠的,這種投資只會加強依賴性,而當資金枯竭或是被挪作他用的時候,學校就得關上大門而學童則無法完成他們的學業。」

投資抉擇

在訂定了目標和方法後,一個慈善機構就如同一間成功運作的公司一樣,需要確定它所投入的資金能衍生出越多的經濟效益越好。對越來越多的慈善組織來說,這指的已不是將所有的經費都用在做善事上,而是開始嘗試投資在其它地方,例如股票市場,即使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J O Hambro Investment Management公司慈善部門的部長James Pike表示,並不是只有擁有充裕資金的大型慈善團體才能選擇做這樣的投資。
他說:「我們有許多只有非常小額資本的小型慈善組織客戶,例如在小鄉村提供老人照護服務的日托中心,這些小型組織也有讓他們的資產增值的需求,尤其現在的銀行存款利率又是如此地低,因此不是只有大型團體才會向投資管理專家求助。別忘了,這些慈善組織是希望以永續發展的方式來經營的,所以就某些方面來講,他們可說是最在乎長期投資結果的投資者。」
當然,慈善組織在學習和採用商業模式的同時,也應保持警醒,不因利益的取捨而忘了以助善為本的出發點。
現在不僅慈善機構開始運用企業經營的方法來提升他們的效率和成果,許多企業也已逐漸體認到商業運作結合公益目標的重要性,讓慈善和企業這兩個區塊之間有越來越多的融合和交集,而這也是新世代結合公私領域的社會企業萌芽茁壯的契機。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