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慈善事業在影響力投資中所扮演的角色
支持社會企業營運及擴展的資金包含了數個跨領域來源
1. 傳統融資( Conventional Finance ):和傳統銀行、家人朋友等的借貸與抵押 2. 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or):期望投資能同時產生財務與社會價值報酬的組織 3. 慈善基金(Philanthropic Grant):非營利組織或慈善家的捐款 4. 政府經費(Government and Donor Capital):執行政府專案或合約所得報酬
由Monitor最近釋出的一份研究報告報告《從草創到規模化:慈善事業在影響力投資中所扮演的角色(From Blueprint to Scale: The Case for Philanthropy in Impact Investing)》中提到,來自慈善組織的幫助是社會企業擴展、規模化的重要催化劑之一。
社會企業的概念與型態就像是個創業實驗,因為其混合(營利/非營利)的商業模式與其他共享價值(Shared Value,註一)結構,充滿各種風險,因此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和不同投資工具的投入顯得格外重要,以便容忍社會創業家從早期的錯誤中學習。就如同在矽谷,失敗之於成功是不可或缺的,越早失敗、越早學 習改進。
報告中分享數個慈善資源協助社會企業規模化的成功案例,例如:Husk Power System利用Shell Foundation提供的資金及技術合作,在印度偏遠地區發展由稻穀轉化為電力的計畫,並成功地創造出投資價值及規模。另外由Gates Foundation贊助的IDE低成本灌溉以及人力踩踏幫浦計畫,同樣地讓眾多位於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區的農民小股東獲得生活上的改善。這些例子也同時告訴我們,規模化是解決現今世界上貧窮問題的不二法門。   註一:由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所提出。企業若能將自身的目的重新定義為創造「共享價值」,也許就能修補企業界與社會之間的裂痕。共享價值是指藉由處理社會難題,得以在創造經濟價值之餘,也為社會創造價值。
原文請見The Huffington Post: Scaling Social Enterprises。(翻譯:黃紹航)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