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ILSC Education Group  (CC BY-NC-ND 2.0)Photo Credit: ILSC Education Group (CC BY-NC-ND 2.0)
2年後台灣適逢107年新課綱上路,推動高中職「一生一課表」(註一),鼓勵學生提早了解自我興趣、學習如何做選擇。同一時間,屢屢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取得漂亮成績的芬蘭,卻大動作推行教改。只不過,政策開跑後是否真能符合當初的理想呢?
新聞整理/黃培陞
去年芬蘭當局,提出驚人的教改規劃,預計在4年之內移除課表上物理、數學等單一學科,決心以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取代之,不讓孩子再抱怨:「學這個要幹嘛?」(同場加映:教育還有什麼可能?APDEC 一場沒有桌椅、講台的年會
獨立報》的專訪裡,芬蘭教育部長的Marjo Kyllonen表示:「現在的教學方式早在20世紀初就訂立,已經不符快速變動的時代需求,我們需要屬於21世紀的新方法!」
然而,改革並非一蹴可幾、需要長時間的逐步規劃與施行。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前課綱主席Irmeli Halinen 接受天下雜誌訪問中指出,早在2012年芬蘭PISA成績下滑時,政府即立刻啟動教改討論,廣泛蒐集7至16歲學生的學習經驗,並將意見整理至網路上讓人民比對政府是否採納。
在芬蘭,每10年進行一次課綱改革。據親子天下報導,Irmeli Halinen提及,2016年新課綱率先上路,大家誤認往後芬蘭教室中只能看見主題教學。但事實上,並非整個國家都得轉向於此,課綱中清楚地列出希望學生具備的7種跨領域能力,只要老師循著目標引導,學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發展。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前課綱主席Irmeli Halinen 。來源: HundrED)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前課綱主席Irmeli Halinen 。來源: HundrED
那麼,芬蘭政府所規劃的教改,究竟以什麼樣的課程及方式呈現呢?據風傳媒報導,主題式學習之下學生有可能到咖啡廳學習相關業務,從和客戶的應對中學會語言溝通、甚至是商業運算等不同領域能力。(同場加映:創意的初衷,來自於「對生活有感」—台灣DFC的教育革命 讓孩子活用知識、解決周遭問題
如此另類學習背後,所要培養的正是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據未來Family報導,老師在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必須在教科書外,給予學生資源去尋找答案;除此之外,也鼓勵學生以3到4人一組,形成團隊以達成「共同學習」的目標(Collaborative Learning)。(註二)
雖然芬蘭教改本著「因地制宜」的精神,由中央頒布一套相對寬鬆的課綱架構,若有學校不願配合也不會勉強;再者,跨領域教學自1980以來,各校都有陸續實驗此一方法並非完全陌生,但畢竟政策牽涉到全國教師教學方法的變動,仍引起老師不少的反彈。
(泡咖啡也能成為一門學問。來源:Davide D'Amico(CC BY-NC 2.0))
(泡咖啡也能成為一門學問。來源:Davide D'Amico(CC BY-NC 2.0)
根據教育部電子報,雖然所有芬蘭老師都擁有碩士學位,屬於社會地位上極高的一群,平均收入卻只比該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收入高出2%。
儘管,政策允諾會給予參與課程實驗的教師額外加給,目前也有70%教師答應準備相關教學作業。但,為此原本專注於某科的專任教師,未來勢必和其他科目老師合作、共同規劃學生跨領域學習而多付出心力。
獨立報》的報導調查資料顯示,逐步推行政策下學生已經感受到主題式學習的益處。而改革推動一方,是真心相信改革之後能帶來進步,並認為孩童會學得更有動機、更快樂。誠如芬蘭赫爾辛基市發展經理Pasi Silander所說:「我們想要的,會是一個可以預備未來工作所需的另類教育!」
註一:新課綱中基礎科目,被列為「部定必修課程」,學校需根據學生的能力做分組學習,同一科目依程度不同分班,學生也會依性向分流選課。另外,高中職學生修習的180學分中,除了「部定必修課程」的118學分和4到8學分的「校訂必修課程」(發展學校特色),選修有54到58學分,有近3分之1的學分為「多元選修」課,供學生選擇。
註二:合作學習,顧名思義就是群體學習。在特定的群體活動中,學生以小團體的方式一同工作,除了保持個人的貢獻外,也和大家一同努力,以達到共同設定的目標。
核稿編輯:林冠吟、邱子容
新聞來源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