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CNN NewsPhoto Credit: CNN News
編譯:賴菘偉
社會企業是一種時代精神,也有人認為是一股時髦的風潮。對此,你可以從許多技術面的發展(例如:Big Society Capital的投資、多國的支持、法律及稅務的各種措施等)得到驗證;你也可以從創業風氣的興起及越來越多人想參與社會公益來一窺究竟。然而,這些都不如「有越來越多名人投入社企領域」更能說明此股風氣。
如果你曾到維也納,可能看過詩人橋(Poet Bridge)-在那裡常有人將作品免費送給陌生人;如果你曾參與到戴安娜王妃的時代,你可能會記得她的名言「隨手行善(random act of kindness)」—Lily Cole(英國超級名模、演員)建立的新網站Impossible.com就是一個符合這種精神的點子(編按:此網站提供一個平台,人們可以在上面寫下自己的需要,讓陌生人可以相互幫助),Impossible.com是一種「把愛傳出去」的運動,是一個給予的文化、一個共享的經濟;而The People Who Share 的創辦人Benita Matofska就是共享經濟的良好典範。
Lily Cole是個很有趣的社會創業家,她證明了許多名人開始進入社會經濟領域。從Anita RoddickJamie Oliver(編按:Anita Roddick是The Body Shop創辦人,Jamie Oliver是知名廚師,創立社會企業Fifteen),這些領頭羊的事蹟傳遍整個社會,曝光度不遜於砸下數億台幣的廣告效果。在現今的名人文化中,民眾對名人有某種程度的信賴,使得他們可以深得民心。Jamie不是第一個創立訓練餐廳的人,但他卻是第一個能觸動人心的。
(英國女星Lily Cole)
名人加持社會企業是件好事嗎?它的確建立了社會經濟。想要有顧客及支持者,就需要品牌吸引力,而名人正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將財富及名聲投入社會運動中,就容易成功。當名人接觸更多社會議題及需要,他們就越可能會關心並理解。而這些名人也經常是擁有商業知識的才能之士,可以貢獻新穎且有挑戰性的想法。例如Lily Cole在Impossible.com背後所蘊藏的哲理就十分吸引人。
名人加持會是件壞事嗎?當然,任何強而有力的工具都是雙面刃。由名人帶領的社會企業,一不小心就會讓其光環凌駕於在當地耕耘已久的其他社會企業之上,讓這些社企家辛苦創建的商業模式被搶了風采。另外,由名人加持或帶領的社會企業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們所建立的商業模式本身就可以吸引到資金與支持,殊不知一旦脫離明星光環,這些模式可能就無法持續。
有趣的是在UnLtd所扶植的社會創業家經驗中發現,名人加持不見得更有幫助,反而是社會創業前輩們的實務經驗分享,更能成為社會創業家的典範。
所以,名人雖是強而有力的行善工具,但也充滿了風險。我認為許多名人知道這點,所以很注意他們介入的方式,主要是建立更廣闊的連結,而不是空泛的參與。但,或許我們需要為名人建立慈善領域的參與模式,讓他們可以學習如何當個好的捐贈者。
名人是全球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名人社會創業也已經屢見不鮮。名人社會創業家Dolly Parton(著名美國鄉村歌手)曾說:「如果你想看見彩虹,得先忍受雨淋。」身為社會創業家,我們要抓住機會並找尋方法來善用名人效應,使之產生正向社會影響力,讓社會企業繼而生存下去。
編按:原文為UnLtd的行政總裁Cliff Prior以第一人稱撰寫。UnLtd是英國一個社會企業育成組織,提供社會企業家支持與專業諮詢,致力於建立社會企業生態系統,使社會創業家更容易成長、茁壯。
資料來源: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