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亞太社企高峰會Photo Credit: 亞太社企高峰會
文:社企流
社會創業是條漫漫長路,創業家通常會經過觀念倡議、與利害人建立關係、評估自身影響力等階段,中途也會遭遇不少困境和挑戰。而這些經驗的累積,都需要不斷地嘗試、接受失敗並加以調整。
2019 年 5 月 12 日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的第二天議程中,主辦單位邀請國內外論壇貴賓參與「社企世界咖啡館」,讓社創者們能夠相互交流,從彼此經驗中汲取學習養分。該場活動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參與者針對 4 大主題激盪出解答,為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的發展擘劃藍圖。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率先開場,向來賓介紹世界咖啡館的運作流程:討論分為 4 桌,由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專案經理龍映涵、Impact Hub 全球總監 Gabriela Gandel、亞洲公益創投網絡顧問伊藤健、以及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昱築擔任各桌桌長,分別討論「如何推廣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如何與利害關係人建立關係」、「如何評估社會企業的影響力」、以及「 社企創業的挑戰與克服」4 個主題。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推廣社會創新,先鎖定溝通對象

要讓具有社會使命的產品服務進入市場,第一步就是推廣與溝通。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專案經理龍映涵指出,經過眾人的腦力激盪,他們發現推廣社會創新創業時,第一步是確立組織所欲溝通的目標族群(Target Audience,TA)。當 TA 樣貌較明朗後,才能根據鎖定的 TA,進一步評估推廣上可能遭遇的挑戰,以及增加推廣成效的潛在方法。 參與者將受眾以利害關係人區分為:大眾、企業、員工等類別,並根據不同類別,探討可能面臨的挑戰與解方。
其中,針對不認識社會企業的大眾,參與者發現應將溝通重點放在創新創業的本質上,也就是說,向大眾介紹社企如何善用永續經營模式、支持組織解決社會問題,是現階段仍需努力的溝通方向。
(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專案經理龍映涵(左)。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專案經理龍映涵(左)。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而在針對提高大眾的消費意願上者,參與者多認同:先影響意見領袖,便能借重意見領袖的影響力,讓理念傳遞得更遠。例如,環保社企「好日子」推廣重複使用的食物袋時,便與國內知名的環保 YouTuber 金魚腦合作推出使用影片,以擴大產品曝光度。
而社企在推廣理念時所遇的問題,則不外乎是所欲倡議的概念太新、難以解釋,或是難以切入消費者的痛點和需求。練習溝通和呈現、優化組織的傳播能力之餘,參與者也同意, 打造出符合需求、令人愛不釋手的產品服務,是溝通的關鍵基礎。(同場加映:「民眾不只要認識、還要相信社會企業」願景工程執行長:公益揭露是關鍵

創造圓融的利害關係,同理心、說服力是關鍵

除了做好企業與大眾之間的溝通,與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建立連結,是社會創新重要的一環。Impact Hub 全球總經理 Gabriela Gandel 帶領參與者回顧自家企業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模式,並從中找出痛點、對症下藥。
社創組織推廣產品或服務時,接觸的利害關係人有大眾、服務對象、政府以及企業等。參與者發現,不論是與何種利害關係人接觸,都會遇到「服務理念無法被接受」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會在不同層面影響組織的營運。
(Impact Hub 全球總經理 Gabriela Gandel。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Impact Hub 全球總經理 Gabriela Gandel。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多數參與者都提及,他們旗下的社創組織雖有好服務、好理念,卻無法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理解、並給予支持。具體瓶頸包括:民眾不願意買單產品或服務,以及向企業尋求贊助卻失利等情形。
總結參與者所提建議,Gabriela Gandel 歸納出 3 大要點,供社創者參照。首先,是在面對利害關係人時需懷抱同理心溝通。所謂同理心,即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使用對方能夠理解的語言去溝通。此外,越是將溝通流程簡化,也就越能降低溝通成本,簡明扼要地將自己的使命和作為傳達給對方。
第二,則是提出證據,也就是建立出適合自家組織的影響力評估方式。參與者認為,若想說服對方,自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的確對受眾有幫助,那麼最有效率、也最具說服力的做法,就是提出具體的數據報告、針對影響力進行調查評估。
最後,則是重視「衝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因為衝突非常有可能會影響經營效率、徒增溝通成本。參與者指出,任何關係中都難免爆發衝突,而組織應該做的,除了妥善避免衝突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手腕和溝通技巧,將衝突迎刃化解。

影響力好難評估?善用社會資源協助衡量組織服務效益

當事業成功上路之後,社創組織就會面臨評估影響力的階段。亞洲公益創投網絡顧問伊藤健帶領創業家檢視自身影響力,以及影響力的評估機制。
伊藤健將討論面向一分為三:如何評估影響力、評估時所遇挑戰、以及優化評估方法的可能性。
英國社企育成兼中介組織 Social Enterprise Acumen CIC(以下簡稱 SEACIC)創辦人 Kate Welch 分享,SEACIC 致力協助失業者就業,在失業者與組織接洽時,組織就會透過問卷前測,量化失業者的各項身心狀態,輔導結束後再進行後測,準確掌握輔導成效。
(亞洲公益創投網絡顧問伊藤健(中)。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亞洲公益創投網絡顧問伊藤健(中)。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而談及影響力評估的挑戰,不少創業家都指出,缺乏衡量的工具資源常使他們頭痛。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創辦人劉桓睿表示,該社群目的是協助病友找到尊嚴、改變大眾對病友的觀感。然而,這兩項目的卻很難量化。「我們不會知道有多少人因為看了粉絲專頁,產生了想法上的改變;也不知道『尊嚴』要如何計算。」
IMPCT Coffee 共同創辦人傅聖潔則分享,IMPCT Coffee 的成立目的是將賣咖啡所得,協助偏鄉建設學校。她指出,他們秉持資訊透明化的原則,讓消費者可透過官網查詢到最新的學校間數及學童人數、透過照片了解學校現況,清楚知道自己的購買行為如何幫助偏鄉學童。然而,投資人想看見更具體、細瑣的財務分配數據,使團隊得花更多心力呈現成果。
針對影響力評估的解方,參與者提出不少既有的社會資源,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制度、香港的「社會企業認可」標章、B 型企業認證等。有參與者更建議,可透過與大專院校、研調機構合作的方式,產出具公信力的報告。(同場加映:衡量社會影響力知易行難?解析 3 大門檻,提供解方助組織走向「知行合一」
致力將海洋帶入大眾生活、以潛水連結世界與台灣的「台灣潛水」永續發展夥伴鄭淑仁表示,團隊初期所關注的議題相當廣泛,既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更不曉得如何評估自身影響力。去年底,台灣潛水決定加入 B 型企業認證的行列,成為亞洲第一間通過 B 型企業認證的潛水教育中心。「 有了這套認證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測量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鄭淑仁說。

完善生態系,克服社會創業挑戰

最後一個主題,由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昱築帶領參與者探討社企創業的挑戰,以及克服挑戰的解方。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昱築。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昱築。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參與者將討論結果以兩個維度、4 個象限做出區隔:時間上,分為短期、長期需解決的挑戰;難易程度上,則分為簡單、困難兩項。
短期而較易解決的挑戰中,包括「自我準備」和「能力建置」;「資金籌措」則被列為短期需達成,但較為困難的挑戰。最困難、時間軸也拉得最長的挑戰,是「影響政策法規」和「達成損益兩平」。而「找到適任人才」及「準確評估影響力」,也都被列為較難達成的項目。
日本災後婦女培力組織「Women Help Women」代表理事西田治子說,組織目前最大的挑戰是降低對政府補助的依賴。「我們不想再依賴政府補助款了,所以必須開始尋找不同的財源。而目前在日本,最可行又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尋找企業合作夥伴。」 致力推動環境永續的「環境友善種子」代表邱韻璇也說,在解決財源籌措的問題上,他們同樣採取與商業組織合作的形式。但她也表示,組織依然希望可以全然獨立運作,如此一來,就可以不必依賴其他組織了。「我們目前正嘗試將服務商品化,其中包括建置線上學習平台,透過數位資源,引導受眾進入野外、接觸自然。」
推廣有機、無痕飲食的「野莧無痕」創辦人傅韻蘭說,公司成立初期既不缺錢、也不缺消費者,但為了尋找適任人才,卻苦等長達 9 個月。邱韻璇則說,他們在與年輕的新進人員溝通組織理念時,往往需要花很大的心力。若年輕員工無法理解組織的願景,就很容易被更高薪的工作機會挖走。對此,SEACIC 創辦人 Kate Welch 也附和:「找到能力好的人不難,找到相同價值理念的人卻很難。」
對此,傅韻蘭認為:「社會企業真的需要大家一同協助建立生態系,營造出良好的就業環境,才能找到優秀、理念相同的人才資源。」
(社企創業家及社創組織工作者積極參與討論。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社企創業家及社創組織工作者積極參與討論。來源:亞太社企高峰會

持續嘗試與修正,4 大面向同步提升

不論是理念推廣、建立生態系、評估影響力或永續經營,彼此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舉例來說,充分推廣理念,對於求才、擴大市場都有幫助,也就更容易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而深化與利害關係人的關係、促進彼此溝通,在理念推廣上也有加分效果。除此之外,有了永續經營的商模,也才有更多資源去衡量自身影響力、讓評估結果成為自我提升的參考標準。
面對社會問題充斥的時代,全球出現了眾多的社會企業和社創組織,試圖透過可長可久的經營方法,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這群社創者們不只要喚起更多人的關注與支持,同時,他們也正不斷地嘗試修正自我,以建立與社會互動的最佳模式。
本文為啟動亞洲高峰會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啟動亞洲」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啟動亞洲」

    近年來,亞太各國政府開始重視、推廣與建構在地的社會企業生態系統,啟動亞太地區的社創新文化。
    高峰會透過跨國、跨域的座談研討,點燃亞洲社企的潛在能量,並集結產官學界與民間力量,推廣區域合作的基礎建設、人才培育、行銷通路、輔導加速和交流網絡,更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暖實力」!更多詳情請見 啟動亞洲 2019 亞太社企高峰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