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龍映涵
改善社會問題是一場漫長的持久賽,鮮少有人剛站上起跑線,就掌握完賽的秘訣,大多數人都是在無數次錯誤中學習,才逐漸走出自己的路。
雖然說「邊做邊學」、「屢仆屢起」是這場賽事中的常態,仍有方法協助站在改變第一線的實踐者,在忙碌的工作日常中見樹又見林,綜觀事件全貌,盡量將有限資源集中在較有效率的方法上,加速解決社會問題的腳步。
近年來,討論聲量逐漸增加的「影響力評估」,即是泛指一系列透過規劃、觀察、調查與衡量社會影響力,進而達到「增進改善問題效率」與「促進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兩大目標的過程。
瞭解改變如何發生,是放大改變規模的第一步
可能有人會好奇,難道不衡量社會影響力,就代表沒有影響力嗎?
當然不是。許多社會目的組織(Social purpose organization,泛指以實現公眾利益與社會價值為目標而設立的組織,以下簡稱組織)為了改善社會問題,積年累月地投注心力,在各自的領域累積了深厚的知識與執行經驗,除了在第一線服務之外,亦成為該領域的前輩,是不少年輕團隊諮詢請益的對象,他們的影響力不會因為不衡量、不言說就消失。
然而,衡量、評估影響力仍有其積極意義,代表組織願意主動探究其行動模式是否能有效率地達成目標——解決社會問題。
主動衡量影響力表示抱持社會使命而成立的組織,基於兌現組織宗旨的承諾,以及因標榜理念而接收到的社會支持,願意以當責(Accountable)的態度面對員工、產品使用者、消費者、受益者等利害關係人,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追蹤、評估、分析組織為社會帶來的改變,適當地與利害關係人分享資訊。
而在功能面上,持續追蹤、衡量影響力能協助組織持續改善內部方針,以及讓組織的行動和表現被外界檢視,達到內部「改善」(Improving)與外部「證明」(Proving)兩大效果:
-
內部改善(Improving)——好的評估工具能引導使用者釐清影響改變的關鍵因素和因果邏輯,進而自我診斷,找出以往忽視的盲點。
如果能辨別出確實能解決問題的機制,組織便能更專注在有效的方法上,以同樣的資源,創造更大的效益。或者,組織也可以透過向外分享這些知識,讓更多人加入改善問題的行列,放大改變的規模。
-
外部證明(Proving)——如今大眾參與公益的方式相當多元,如消費支持、捐款支持、擔任志工、揪團加入群眾募資等選擇,讓許多支持者在面對個人有限的公益資源時(如時間、捐款額度、消費預算等),常常不知該如何抉擇。
因此,除了組織的成立宗旨和理念,現在有更多支持者想瞭解自己投入的資源將如何被運用、能創造多少改變,以此作為決策考量之一。而評估的結果即是組織很好的溝通素材。
(延伸閱讀:談責信)
影響力評估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卻是組織穩健發展的基石
為什麼形容影響力評估為打開公益事業的黑盒子呢?
因為在評估的過程中,組織必須描繪出改變發生的事件鍊,讓整體因果脈絡盡可能清晰地呈現,如此一來,評估的結果會更具參考性。
這個過程,能協助組織意識到自己的狀態,進而修正策略,讓資源的使用更有效率。
當組織能明確展現成果、闡述改善問題的機制,除了展現組織無論表現好壞,都有揭露與承擔的責信精神,亦能以具體成果說服他人,證明組織標榜的願景並非空話,而是具體可實現的未來。
也因此,組織更有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並吸引外界支持,讓這些人力與金錢資源的投入進一步加速改變的發生。
雖然影響力評估並非組織經營的萬靈丹,難以在有困難時立刻顯現成效,但它卻可以作為組織發展的基石,督促組織在「與利害關係人溝通」、「追蹤營運績效」與「改善營運方針」這 3 個面向打好基本功。協助組織在忙碌的日程中依然謹記初衷,不時修正方向以確認行動成果和目標一致,並成為值得利害關係人信賴、有能力穩健營運,且能持續擴大影響力的組織。
- 延伸連結:改變理論模板、7 大議題案例庫檔案分享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專題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計畫支持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