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破除社會創業的明星迷思
對Erica Williams來說,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個祝福也是種詛咒;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並回應Lara Galinsky在「並非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社會創業家」一文中的觀點。
近年來,越來越多組織提供社會創業家各項財務和技術支持,使他們成為創業界中的寵兒;如此並非百利而無一害。Williams和Galinsky同樣擔心這會造成青年世代爭先恐後地追求特定光鮮亮麗、總是登上雜誌封面的職業生涯,而排斥其他工作。這些工作看似缺乏吸引力,但卻是帶來長期社會影響的關鍵角色。Williams更擔心的是,那些對明星光環的強力宣傳會塑造年輕人對社會創業家的單一想像:社會創業家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某些特定經驗和背景才是成功基礎。
她曾經協助創立一個提供年輕社會創業家創業諮詢的專案,因此有機會從各個角度觀察社會創業。她的心得是,沒有任何特定發展途徑應該被當作這個領域中的「明星」。
Williams自己的故事便是個例證。她在二十五歲時便和另一名同事一起在美國的大型智庫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中規劃百萬預算的專案。這大概是Galinsky所說的「創業」中,最完善、同時也是最難得的情況。兩個毫無經驗的年輕創辦人全權負責專案的設計、籌款、品牌建立、宣傳和執行。如此環境一方面提供無後顧之憂的安全網(福利、科技、支持網絡和立即的公信力),但在另一方面也帶來壓力(對快速投資報酬的期待、未成熟的合作關係和官僚化的決策程序等等)。
這些機會和挑戰讓Williams學到了寶貴的第一課:組織內的創業和外部的獨立創業同樣艱難並且值回票價。前者可能不會獲得相應的讚揚,也不是典型的社會企業「明星」,但仍然影響力十足。此外,Williams在那次經驗中學到與大型組織及官僚系統應對合作的技巧,也運用它們來幫助其他缺乏傳統亮眼特質的社會創業家。在過程中她觀察到,企業是時機、動力、經驗和構想的完美結合,且由合適的企業家來掌舵。
她現在投入自己的獨立事業Foolish Life Ventures,協助個人、組織和品牌在各個層面創造社會變革。她並不是為了眾人的掌聲、他人的建議或自己的能力而決定這麼做;這個決定結合了各項因素和一連串質問的答案。這些質問包括:「以前都沒有人發現過它的價值嗎?如何幫助最多我覺得自己應該幫助的人?什麼樣的環境和資源能夠讓這項工作順利發展?我已經了解所有應該知道的技能和知識了嗎?或者這個計畫足以驅使我快速地學習這些技能和知識嗎?」對Williams來說,這些答案指著同一個方向。因此,從事社會創業不僅是關於「你會做什麼」或者「你是誰」,而是「一件你在其中身處獨特位置而且想做的事情,在適當的時候發生」。才華、企業家精神、環境、構想、支持和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Williams曾見證許多年輕領導者的自我質疑:「社會創業是正確的道路嗎?」每個人選擇創業的原因都不同:嚴峻的就業市場、不想在抗拒改變的組織中工作、內在驅力或時機選擇等等。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條保證成功的道路,社會創業的「明星地位(stardom)」也是無法預期的。這是她回應Galinsky的觀點,撰文提醒年輕世代不要急著投入社會創業生涯的原因。同時,她也想提醒在社會創業領域中舉足輕重的諸位:「注意你們對創業領導特質的定義;在社會部門中,通往創新的路途是相當複雜的。」Williams呼籲大家提升社會創業故事、特質、原則和教訓的多樣性,不要被雜誌封面故事或其他明星光環所侷限;因為這種多樣性能夠讓青年夢想家看到更多社會變革的可能途徑。
原文請見:HBR Blog Network: Breaking Through Social Entrepreneurship's Star System(編譯:邱韻芹)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