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台灣地域振興聯盟Photo Credit:台灣地域振興聯盟
學習型城市是否還有更多可能?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將於 10 月中展開,今年力邀 6 位國際講者,規劃了 9 條主題見學路線!南投作為學習型城市,如何孕育下一個「創生世代」?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創生一年一度最大盛事「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將於 10 月 15 至 18 日在南投登場!2025 年第六屆來到台灣中心,為期 4 天的年會邀集全台灣的地方創生實踐者、產官學研各界,與來自馬來西亞、日本一共 6 位講者跨海來台一同探討,以《地方・開學》為理念描繪台灣地方未來想像。本次的主題見學,匯集了中央與地方單位,一同規劃了 9 條主題路線,並邀請海外講師參與,讓南投地方創生團隊的努力被世界看見,號召各界一起「開學」。

「地方・開學」:把地方當作一所學校

今年的年會,以「入學典禮」作為記者會設計概念,將南投比喻為一所「地方學校」。無論是中央部會、地方政府、企業代表,或在地夥伴,都是「學習者」,也是「教授者」,一同迎來這場象徵性的「開學」。
年會籌備委員會主委何立德指出,今年的年會展現了 3 個「不一樣」:年會不一樣、團隊不一樣、地方創生不一樣。8 場「創生接力賽」串連南投各地,讓地方故事與議題逐一被看見;籌備過程落實世代傳承與年輕世代授權,讓年會與地域振興大賞更顯多元與創新;同時,在公私協力的支持下,本次更吸引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市公所,共同編織 9 條見學路線,開創跨域合作的新典範。副主委張立亞補充,今年特別邀請 6 位國際講師,來自日本與馬來西亞,把海外創生經驗帶進台灣,與在地團隊共同交流,「讓地方成為更值得留下的所在」。(同場加映:複製日本的經驗可行嗎,台灣地方創生路該怎麼走?
(年會籌備委員會主委何立德指出,今年的年會展現了 3 個「不一樣」:年會不一樣、團隊不一樣、地方創生不一樣。來源: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提供)
(年會籌備委員會主委何立德指出,今年的年會展現了 3 個「不一樣」:年會不一樣、團隊不一樣、地方創生不一樣。來源: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提供)

地方創生的第六課:一場世代傳承的長期旅程

地域振興大賞劉克襄評審團長分享:「地域振興大賞是在寫創生,創生是守護我們的家園。」今年大賞報名組數高達 91 組,創下歷屆新高。劉克襄指出,最可貴的不是勝負,而是團隊在過程中的互相學習,並能在年會現場延續交流。在定義地方創生的旅途中,我們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這次也做出不少突破,本屆記者會特別以「入學典禮」的形式,延伸「地方開學」的概念到每位與會者——無論是中央部會、地方政府、企業代表,或在地夥伴,皆是「學習者」也是「教授者」。南投將化身為一所「地方學校」,讓我們一同迎來開學,著眼下一代的培育與地方創生的多樣未來。
(地域振興大賞劉克襄評審團長分享,今年大賞報名組數高達 91 組,創下歷屆新高。來源: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提供)
(地域振興大賞劉克襄評審團長分享,今年大賞報名組數高達 91 組,創下歷屆新高。來源: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提供)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陳雪玉署長分享,青發署持續與地方創生年會、在青年培力上與地方同行,成為推動下一代人才培育的關鍵夥伴。
南投縣副王瑞德縣長表示,南投為學習型城市,在學習的旅途上,創生不能缺席。這是南投長期奮鬥的方向。此外,南投縣議員沈夙崢、林儒暘接力轉學生身分驚喜亮相,分享對於地方創生年會的期待。

從南投出發:9 條見學路線走進真實場域

記者會現場也巧妙安排,將場地設在中興新村,充滿象徵意義,更以「入學典禮」概念設計,邀請在地「資優生」代表——入圍第五屆台灣地域振興大賞的南投團隊:台灣山水教育永續發展協會、阡陌游 Agri Dive、南投戲院、OneLife 玩生活等團隊亮相展出;規劃一系列年會南投主題「校外教學」的視覺呈現,「青出於籃」、「青縷山茶」、「戲說南投」、「竹徑漫遊」、「水沙連船騎」、「愚人魚人」、「糧知新生」、「窯想林道」、「蜓飛蝶舞」9 條特色路線,邀請年會籌備委員會與南投縣縣長及來賓還有媒體互動,讓各界看見南投,「不一樣」。
(南投縣副王瑞德縣長也來到現場,讓各界看見南投不一樣。來源: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提供)
(南投縣副王瑞德縣長也來到現場,讓各界看見南投不一樣。來源: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提供)
自 2019 年國發會宣示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以來,地方創生已邁入新階段。台灣地域振興聯盟自 2020 年起,每年皆有民間自發、與地方政府協力舉辦「台灣地方創生年會」,足跡走過花蓮、桃園、嘉義等地,今年來到南投,聚焦「地方學 2.0」、「教育創生」、「公私協力」3 大議題。
在台灣中心,2025 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將不只是盛會,更是一場學習旅途的啟動,號召社會各界一起「開學」,共同孕育下一個「創生世代」。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