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UnsplashPhoto Credit:Unsplash
「國際無車日」源於降低都市汽車帶來的空氣與噪音汙染,而今隨著人本交通觀念、降低運具碳排放量與降低能源依賴等論述,讓無車意識於世界各地遍地開花。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出現了全美第一個「無車」的住宅區專案,今年將迎來首批入住居民。本文以塞車費與無車社區等案例,反思我國「無車」的可行性。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梁曉昀
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高不下,國外媒體甚至形容為「行人地獄」,過去的城市規劃與道路設計多是以車為本,關於行人路權的討論度,終於在 2023 年被喚醒,並來到最高峰。
9 月 22 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無車日」,身為人本交通脈絡下最受矚目的日子之一。無車日其實起源非常早,早在 1998 年,因許多城市飽受汽車帶來的空氣與噪音汙染,有法國年輕人率先主張車輛不進城,讓城市獲得一天的喘息,爾後獲得許多國家與城市響應,讓人本交通融入日常。
(許多城市飽受汽車帶來的空氣與噪音汙染,因而有法國居民主張車輛不進城,讓城市獲得喘息空間。來源:Pexels)
(許多城市飽受汽車帶來的空氣與噪音汙染,因而有法國居民主張車輛不進城,讓城市獲得喘息空間。來源:Pexels

減緩塞車,紐約從開徵塞車費開始

美國紐約州州長霍楚(Kathy Hochul)2023 年 6 月中宣布,預計在明年第一季向進入曼哈頓中城 60 街以南的駕駛,包括曼哈頓中城(Midtown)和華爾街(Wall Street)於尖峰時段收取「塞車費」(congestion pricing),每日每台車收費落在 9 至 23 美金不等,約新台幣 270 至 690 元左右,實際金額仍待正式公布。
該計畫其實已經延宕多年,根據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環境評估報告,該區域每日車流量約有 70 萬輛次,是美國交通堵塞最嚴重的區域。根據估計,紐約平均每人每年在交通中浪費 117 個小時,損失的生產力與隱形成本約 2000 美元。
透過收取塞車費,專家預估可減量 10% 的車流量,塞車區內的行駛里程數可望減少 5%,預估每年達 10 億美元的塞車費收入,將用以建置更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及強化道路安全。政策一出,引來許多批評與反對聲浪,即便該政策具有許多免徵或是減徵的條件,例如計程車司機一天僅被收取一次,或是收入低於某個門檻有減徵措施,但不少仰賴交通工具維生的行業別與通勤族仍十分反對,擔心生活會因而受到影響。
許多專家指出,參考其他大城市徵收塞車費的經驗,通常徵收第一年即有顯著效果。據《Gothamist》報導,倫敦收取塞車費第一年便使交通車流量減少 15%,塞車率下降 30%,平均時數也提高了 30%,且在空汙與碳排放上都有顯著改善。
此外,透過經費挹注,公車數量與可及地點相對增加,整體發展正面。專家補充,紐約市執行塞車費的政策風險雖高,但一旦推行成功便會驅使各城市效仿執行,若成效不佳則可能重挫過去在交通政策上的努力。
(為了解決嚴重的塞車問題,紐約州預計從明年開始於某些區域開徵塞車費。來源:Unsplash)
(為了解決嚴重的塞車問題,紐約州預計從明年開始於某些區域開徵塞車費。來源:Unsplash

從少車到無車 改變大眾交通方式的「無車日」

塞車費只是減少車輛進入城市的手段之一。許多地方開始提倡少車、無車概念,透過重新規劃都市與設計,引入人本交通,讓民眾能夠藉由大眾運輸、單車、步行等方式到達都市的每個角落。
世界各地的都會區常在 9 月 22 日無車日當天規劃禁車區。根據統計,2022 年無車日時,比利時交通最繁忙的布魯塞爾響應活動,光是汽車排放的有毒物質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便大幅減少 90%。
透過禁車區的規劃,讓更多民眾有機會想像未來無車城市的模樣。根據調查,歐洲已經有民眾支持未來一週至少有一天無車日,讓城市獲得喘息的機會。
2023 年的台灣正在積極討論的「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其實最早源於 1997 年的瑞典,基本原則為「任何人在道路上因運輸過程造成的重傷或死亡,在道德上是不被接受的。」道路設計者與使用者對安全應負有完全責任,應共同承擔並協力改變。
其中,最大的挑戰將是以車本為思考的道路交通設計,久而久之養成民眾對私人運具的依賴,形成惡性循環。勢必得從整體觀念、態度與行為模式進行調整,改為以人本交通的思維為主,才有可能逐步達成零死亡的願景。
(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高不下,關於行人路權的討論度,在今年數次受到許多關注。來源:Unsplash)
(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高不下,關於行人路權的討論度,在今年數次受到許多關注。來源:Unsplash

全美第一個無車社區如何實現?

無車並不代表不允許任何運具於路上跑,而是以人本交通為思考與必要之運具達到一個和諧、低死傷的狀態。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的 Culdesac Tempe,是全美第一個「無車」的住宅區專案,於 2019 年動工,今年將迎來第一批居民入住。該社區強調 15 分鐘城市(15-minute city),也就是居民可以在 15 分鐘內透過步行、自行車或移動設備到達所有日常所需的地方,如:公司、學校、文化場所與商店等,且社區內的所有街道多為開放空間,居民與行人可於這些被綠化過的空間放心與朋友聚會。
當需要使用私家車時,Culdesac Tempe 社區備有電動共享汽車,可以透過預約即時取用,等於將過往居民擁有的私人停車空間,整併成更多公有設施建設,如大型狗狗公園或游泳池等。此外,居民亦可免費搭乘輕軌等接駁,或租用電動滑板及腳踏車等,透過完善且連貫的公共運輸建立生活圈。或許仍得靠社區實質營運後,才得以知道其利弊,但對於無車社區的想像,在現實生活中正在實現。
台灣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體排放量約 13.07%,主要排放量來自公路運輸。無論是為了降低能源依賴、環境汙染、行人零死傷又或是實現理想生活的想像,進而推動無車日或無車社區,我們都樂見一個更永續的居住環境。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標題:從少車到無車,全美第一個無車社區能開啟永續新篇章嗎?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文章標籤

  •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低碳生活部落格」是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所編輯,內容除了提供讀者生活上可行的減碳方案之外,也累積了多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第一手資料,以及整理國際最新減碳趨勢報告。盡力做到深入淺出,兼具深度及廣度,希望成為台灣的低碳環境智庫之一,為氣候變遷議題貢獻一份心力。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www.delta-foundation.org.tw/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blog 低碳生活部落格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eltaElectronics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