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文:李蘇竣
我國 2050 年淨零路徑中,為達到運輸部門減碳效果,設定目標 2040 年新售車輛 100% 電動化。不過,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為,即使「全部車輛」轉為電動車也無濟於事,台灣仍有公共運輸不便的問題,完善綠色運輸規劃、減少私有運具才是更低碳的交通方式。交通專家也建議,永續的綠色運輸就如同均衡飲食,應該以公共運輸做為「主食」,同時不偏廢其他運具。
小客車為大,運輸碳排占國家總體 12%——96% 來自公路運輸
運輸方面,2019 年運輸部門碳排量約占國家總體排放 12.8%(3699 萬公噸)。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統計資料,國內運輸部門的碳排放以公路運輸最高,占比高達 96.76%,其次為軌道運輸,僅占 2%。進一步細看公路運輸系統的碳排組成,則是小客車碳排放占比過半、最高,機車僅占 12.98%。
地球公民基金會 6 月 28 日邀請交通專家舉辦座談會,指出國發會淨零路徑雖明確運具電動化的轉型願景,設定目標在 2040 年達成所有新售小客車均為電動車,但對公共運輸沒有太多著墨。
我國對私有運具的依賴從何而來?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解釋,台灣各地的交通現況,普遍的路權弱勢者都是選擇低碳交通的用路人,如人行道或自行車道規劃不良、公共運輸不便利、機車路權不彰等,長期下來,民眾容易心生「駕車較方便安全」的念頭,而滿足私人運具的道路規劃,導致惡性循環,進一步壓縮步行、公共運輸的空間。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楊書容指出,管制私有運具是首要任務,綠色運輸轉型工作應優先於運具電動化,才能進一步改善交通問題、推動公共運輸。
他表示,運具電動化應該採多元方式進行,搭配公共運輸、共享運具、電動自行車等組合,讓民眾在汰除燃油車之後不見得要更換電動車,擺脫一台燃油車換一台電動車的「一換一」思維。
楊書容強調,單純把所有車輛換成電動車,整體交通問題也無法解決。中央及地方應提出中長期綠運輸發展目標,先全面改革交通環境,提供民眾更便利的公共運輸、低碳運輸選擇。
當騎車出門成為日常 學者:先從民眾觀念改變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表示,許多台北以外縣市民眾都認同「沒有車像沒有腳」,不論移動距離長短都要騎車或開車出門。他調查更發現,南部縣市有高達 85% 以上的旅次都是私有運具移動,其中 1 公里內的短旅程更是占 6 成,凸顯大眾運輸等公共建設不便的問題。
鄭祖睿比喻,永續的綠色運輸就如同「均衡飲食」,要以公共運輸做為主食,不能偏食排除其他種運具,要正視每種運具的必要性,相互搭配。如完善鐵路或公車系統,民眾可以騎車到車站轉乘,比起民眾換電動車更永續。
鄭祖睿強調,不論何種交通規劃,民眾的觀念都是關鍵,綠色運輸不是要求民眾避免出門,而是以其他更低碳的選擇,完成原本的出行規劃。
前台北市交通局長鍾慧諭建議,只要政府落實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理念(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尤其加強偏鄉的公共運輸系統,就可以減少私有運具,實現「節約用車」。
2023 年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星展永續好時光」策展,邀請大家透過「零浪費生活風格」、「1.5°C 低碳生活風格」、「影響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不浪費、低碳排、挺人權的好點子,度過輕鬆的永續好時光! >> 立刻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