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林奐成Photo Credit: 林奐成

聯合報/文:林奐成
此次聯合國第 26 屆氣候大會,台灣除了有官方與環保團體參與,更有 3 位背景各異的英國留學生前來參加會議,他們在周邊會議看到氫能等新技術和環境教育,直呼「受到很大衝擊」,進而發現台灣面臨不少氣候挑戰,盼能將所學帶回台灣,成為散播氣候議題的種子。
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就讀環境科技的詹于瑤說,在 COP26 看到很多科技上的應用,例如新創公司蒐集大數據,解決鞋子廢棄物問題,「對於環境未來,科技人如何讓民眾理解它的重要性」。她說,看到在嚴重疫情之下,還有這麼多人排隊進場,討論氣候議題,「他們花兩年時間規劃,有達到效果,顯示環境是未來最迫切問題。」
詹于瑤說,在英國生活發現,環境教育滲透到日常之中,這是台灣要加強地方。他認為英國可以推動強硬減碳措施,原因是民眾普遍具有意識,不會導致抗議,但是在台灣卻容易遭到民眾反對,「我覺得環境教育可以改善這點。」
正在伯明罕大學念化工的李佩儒,之前就讀台科大時曾參與「行動工程師」團隊,為印尼偏鄉民眾設計淨水設備。她說,參加 COP26 活動,發現女性講者不少,例如有個女性工程師也發表演講,讓她希望「以後也能跟她一樣,分享我的經驗」。
「我受到很大衝擊,我一直以來都在學化工,想做單一的技術,但來到這邊,發現大家的議題是串連的,包括能源、循環經濟都放在一起」,讓她發現自己的不足。她希望吸收知識回台後可以貢獻,「讓台灣的供應鏈更完整,如果一個人只會做技術,卻不懂氣候風險,其實沒有辦法幫助台灣」。
另一留學生吳澄澄,曾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做研究員,注重能源效率的提升和推廣,目前正在英國牛津大學念環境變遷與管理。她很驚訝看到氫能的運用已經在日本等國開始,「但是台灣這方面討論還是很少,應該要趕上」。
(3 位英國留學生來參加氣候大會,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合影。來源:林奐成)
(3 位英國留學生來參加氣候大會,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合影。來源:林奐成
吳澄澄說,在大會看到許多不同議題,包括生物多樣性、水資源等,「這些東西都是互相關聯的,我覺得現在台灣,要如何把這些議題整合在一起,把氣候變遷和再生能源都整合一起談,不只單看一個議題。」在這次大會後,她希望可以先為國際環保 NGO 組織工作,做各團體的串聯,再回到台灣在地工作。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透過徵選後,選出這 3 位優秀留學生提供獎學金,讓他們能更無憂無慮在英國念書,更藉此替台灣培育下一代的「氣候種子」,將在英國學校與 COP 的收穫帶回台灣,幫助對抗氣候變遷。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原文標題:台灣留學生前進COP:受到很大衝擊 台灣需改變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文章標籤

  •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