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文:邱莉燕
在疫情癱瘓全球觀光業,不少國際知名景點乏人問津之際,台東反迎來大批國旅客,更觸發「有機觀光」誕生。
代表性的旅遊方式,是植樹廣達 30 公頃的竹湖山居,這處面臨太平洋的小山凹裡,不時傳來驚喜呼聲,似乎也喊出有機觀光的無窮潛力。
樹海包圍民宿、高空滑索,一覽山海美景
穿越樹林,發現歡呼聲的來源,傳自 90 公尺高的高空滑索,穿上設備的遊人,從山谷左側懸空滑到右側,全程只花 90 秒,十分刺激。
這裡是台灣第一個樹冠層高空滑索,向左看,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向右望,視線則與海岸山脈的稜線平行。溜完滑索,再來體驗刺激指數更高的森林高空鞦韆,一邊腎上腺素激增,一邊開心大笑。
這樣的「有機」行程,讓你暫離「永不斷電」的地方,從網路世界的沉迷中抽離,轉而深入大自然,體驗地方生態。這,也是竹湖山居老闆賴金田與「山寨夫人」許美菊的衷心想望。
「在台灣找不到這種民宿,」協助經營的友人、福山農莊創辦人楊政宏說,竹湖山居只有 3 間房,周圍卻種了 3 萬棵樹,等於每間房被一萬棵樹包圍。
這正是有機觀光追求理想:後疫情時代的旅遊,一是旅人們健康養生的休閒旅遊,屏棄過勞旅遊。二是在旅行過程中,維持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最後,旅遊的元素必須是在地原生。
概念源自有機農業,為地方創造就業和生機
率先提倡的,是台東縣交通及觀光發展處處長余明勳,靈感從當地的有機農業而來。套用在旅遊上,便是要玩得健康、友善環境及尊重社區,同時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再舉個例子,台東的偏鄉長濱人跡罕至,卻常有遊覽車載著滿滿的人開進社區,專程前來「領教」吳神父的足部反射健康法。教堂外的棚子擺放按摩床,師傅們手心的溫暖從腳底傳入,主張以專業足療技法啟動身體自癒力,改善客人的病痛和宿疾。
來自德國的吳若石神父(Josef Eugster),40 年前到台東傳教長居長濱。眼見社區人口凋零,試圖培養地方媽媽擁有一技之長。沒想到足療口碑愈來愈好,改善了偏鄉家庭生活,甚至吸引外漂年輕人回流。
由此可見,有機觀光主張藉由旅遊調養旅客的身心,也同步以旅遊的行為「讓在地的人事物變健康」,形成正向循環。
又如卑南鄉綠色隧道的「有機躺」。專營自行車旅遊的「阿度的店」,就常帶著遊客騎到綠色隧道裡,讓大家躺在馬路上,感受鄉村的靜謐,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直播兼帶貨!「野菜皇后」用觀光拉動產業
在地方創生的發源國、日本,振興鄉鎮大致分成以下兩大論述:第一派主張「觀光」拉動,藉此打造就業機會,平衡城鄉差距。另一派說法是「產業」拉動,透過新進產業創造傳統農漁產值,提升地方經濟結構。
觀光與產業反而可以相輔相成。譬如新創團隊「野菜皇后」結合觀光與產業的商業模式,便令人眼睛一亮。這群姊妹創業緣起,是做了 30 年美髮師的原住民「小靜」一次重大發現:原來,大部分人的頭皮都有發炎狀況。
她回到部落向耆老請教。先人經驗是採集野菜來洗髮,但很少有發炎或頭皮屑。於是糾集一群部落女性和城市友人共同創業。從野菜中提煉出純露製皂,每週三實地走進部落,網路直播一小時推廣。
2019 年底上線後,至今走訪 30 多個部落,做了百場直播。除了直播,她們還順便「帶貨」,線上銷售野菜箱及野菜皂。
「我們要發掘地方的與眾不同,讓人願意一來再來,」台東縣副縣長王志輝表示,地方政府看待疫後觀光的態度,不再以到訪人潮為施政 KPI,在大眾旅遊之外,還想打造可能也許只有一、兩千人的「分眾旅遊」。
以台東為例,國際熱氣球嘉年華、池上秋收藝術節等大型活動已廣為人知。未來策略是讓台東的有機元素 365 天都能被看到。如縣府在 2020 年試推「台東最美星空」音樂會,主打無光害、空品好、還有滿天星斗。
「旅遊體驗不能再 me too,」王志輝認為,經營分眾旅遊的話,人潮不會像熱氣球節一樣湧入 375 萬人,但這些遊客願意一來再來,造訪季節也能分散到各個月,讓部落或社區都能參與、分享利潤。
總有一天,國境會解封。當國際旅遊解禁,屆時國人還會不會再風靡島內觀光?這一切,端看國內旅遊的品質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