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林紹偉Photo Credit: 林紹偉

文:Social AED 發起人 林紹偉
相信大家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希望能夠在溫飽之餘,創造良善的社會價值。我與夥伴們的社會企業創業「智造世務所 SolutionMakers」 ,在 3 年的旅程後以失敗告終,但在那幾年我們親赴社會議題的第一線,試著為迫切的社會議題做出行動時,「不小心」使用了現今廣為人知的解題論述,現在我會稱它為「創新設計流程」。(同場加映:0 元改善柬埔寨廚房裡的濃煙!學會「創新設計流程」,沒資源、沒人力也能創造改變
SolutionMakers 結束固然令人感到灰心,但當時歷練的種種,埋下了我成立 Social AED 的種子,創造社會價值的夢想轉化成了另一種全新的嘗試。如今回首,3 年的創業經歷也只是短暫的試驗,驗證我們是否能為需求創造價值,過程中的所有挫折都成為了學習,開啟下一段旅程的大門。
而 SolutionMakers 的創業經驗讓我學到的事情,可以歸納為幾個重點:
  • 打造凝聚的團隊優先於解決問題的行動
  • 找到好問題,比找到好解法更重要
  • 用有效的方法做事情,而不是埋頭苦做
  • 前期研究固然重要,但踏出辦公室接觸使用者會學到更多
  • 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平衡(這裡的「商業」指的是讓行動永續的手段,而非營利企業的商業運轉)
此篇文章,將分享我是如何從上一段創業經驗、並運用「創新設計流程」打造一個全新的團隊。

結束,只是另一個開始

解決社會問題的夢想始終在我心中燃燒,但在 SolutionMakers 結束後的幾個月裡,我感受到這團火焰正逐漸消失。某次,在返家途中,我見到路邊的無家者,具空間設計背景的我,心裡閃過想要與他聊聊、替他尋找解方的念頭,但心理障礙讓我踏不出這一步。我心裡便想:「如果有夥伴能跟我一起就好了!要去哪裡找到願意和我一起為社會議題努力的人呢?」
我發現不只是我,還有非常多人渴望為解決社會問題盡一份心力,但這卻有著巨大的門檻。多數如你我一般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或高中生等「平凡人」,並非要將解決社會問題視為事業,但心中仍有關注社會議題的熱忱、本身亦有不同的專業,希望在日常中發揮「不平凡」的影響力、採取「社會設計」行動。
而現今,多數的政府資源、育成計畫,都是針對創業家所設計,而這樣「業餘」的一群人,有什麼資源、人脈可以幫助他們呢?(同場加映:人人都能參與的「設計」行動——利用業餘時間,一起當個「社會設計師」
發現這樣的需求後,我開始到處找朋友聊,希望能組織一個解決這項市場需求的團隊。最初願意投入的人少之又少,因為這還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夢想,方向不明確、沒有資源、也沒有靠山,而每個人的時間都十分寶貴,在各自的機會成本考量下,我收到了許多人的拒絕。
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沒有人有義務花費時間力氣陪你追尋夢想,每個人的投入都必須有所獲得,不管是金錢、經驗累積、成就感、或是任何我們難以想像的東西。
(打造 Social AED 的第一步,就是找幾個朋友交流想法。來源:林紹偉)
(打造 Social AED 的第一步,就是找幾個朋友交流想法。來源:林紹偉)

想不透的事情,就用行動驗證吧!

最終,有幾個人願意坐下來聊聊,甚至一起做些什麼,我們都相信這個願景,也期待能實踐它,其中包含了我的前同事、大學同學、職場朋友、朋友的朋友,雖然人數不多,但卻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我由衷地感謝他們。
「如何運用我們的專業,創造社會影響力?」
這是最初的一小群人聚集在一起時提出的問題,我們滿懷熱情,但目標和方向都不明確,各自丟出了許多想法,試著找到些蛛絲馬跡。但慢慢地發現,討論再多都還是停留在腦海中的想像,於是我們開始運用下班或下課後的時間,試著舉辦小小的活動,開始接觸我們想服務的對象。
起初雖然沒有很多人響應,但也因此我們可以跟幾位參加者,非常深刻地交流,找出他願意花時間的動機。
(團隊成立之初我們試著舉辦各種活動,此為桃園的藻礁生態探尋之旅。來源:林紹偉)
(團隊成立之初我們試著舉辦各種活動,此為桃園的藻礁生態探尋之旅。來源:林紹偉)
每次的行動,當然都有令人開心、也有令人挫折的地方,大概是因為過去的創業經驗,讓我知道必須要從所有不足之處學習,讓下一次更好、更精準。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對於我們服務對象的樣貌逐漸清晰,驗證「想要參與社會設計行動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們」確實存在,而後,我們在 2018 年 5 月正式將團隊命名為「Social AED」。
AED 的全名是「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俗稱傻瓜電擊器),我們希望能為心中埋藏著社會設計夢想但即將消失的人們,做復甦的電擊,這就是我們團隊名稱的由來。而我們的 slogan 是「點燃下班下課後的社會設計火種」,踏出第一步是最困難的,讓大家相信自己做得到,並願意展開行動,點燃火種便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信仰。
(Social AED 正式成立的大合影。來源:林紹偉)
(Social AED 正式成立的大合影。來源:林紹偉)

在組織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動機」

但在這些行動當中,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團隊的成員(後面我稱作幹部)都是用業餘、課餘時間投入。走了一年後,組織經歷了一次「人事大地震」,許多幹部將一年視做一個檢查點,若沒有更進一步的動機,便會離開團隊。
這給了我一個提醒,每個人的投入都要有所獲得,而且必須持續獲得,否則機會成本便會開始變大,終將脫離組織。我們沒有主軸的單點嘗試難以累積出巨大的成績,也很難讓每位幹部都能夠擁有長久的收穫,譬如想要累積活動舉辦經驗的人,在參與了一段時間過後擁有了足夠的學習,會離開也是很合理的,因為團隊再也無法帶給他更多東西。當時團隊從 10 多人變成只剩下 4 個人,一片低迷準備收起組織時,一位前輩對我說過的話在腦海中閃過:
「要提升團隊士氣,必須創造許多小成果。」
因為這句話,我們開始了全新的嘗試「圓桌早餐會」,在週末早晨與社會創新領域的經理人共進早餐,這成了 Social AED 初期的主要對外業務,也奠基在它之上拓展出了更多的行動計畫,發展成如今的 11 個功能組別,而我們具體都在做些什麼,將會在接下來的專欄與大家分享。這些行動奠定了品牌的基礎,串起了團隊的核心信念,也就是「任何人的專業與經驗,都有機會實現社會價值。」
更重要的是,團隊成員們在一個又一個貫徹信念的行動當中,開始對 Social AED 產生了歸屬感,投入團隊的動機已經昇華,不再是看到自己能獲得什麼,因為投入夠多,所以整個 Social AED 變得更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本身就是他的戰功。這個成果是團隊夥伴們一起打拼出來的,而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子,這就是歸屬感。
在組織面臨解散,到重振旗鼓並大步向前的過程中,我學習到打造團隊,不只是要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更需要洞悉每個幹部投入團隊的動機,提升組織的向心力、塑造人人皆可舒適參與的環境、用願景驅動每個人的行動、並讓大家對團隊產生歸屬感。
打造堅強的團隊,比起推出解決方案更重要。
(在參與的過程中創造自己的獨特價值,並與夥伴玩得開心,是 Social AED 的組織文化。來源:林紹偉)
(在參與的過程中創造自己的獨特價值,並與夥伴玩得開心,是 Social AED 的組織文化。來源:林紹偉)

運用創新設計流程打造團隊

Social AED 一路走來經歷了許多,我們不斷地嘗試、失敗、學習、再前進,直到現在我們是一個近 50 人的團隊,分為 11 個組別,分工合作又彼此串連,為了我們相信的願景努力邁進。
從我自己一個人到現在的組織規模,我們沒有投入任何資金、起初也沒有任何人資助我們運轉組織的經費,我們用行動證明,沒有資源,也能展開行動,這是我們一直以來津津樂道的。
對於渴望打造團隊的朋友,關於「夥伴」我有幾個建議與各位分享:盤點自己的資源與籌碼、結交朋友並真心相待、確保彼此有所收穫、充分賦權、創造每個人對於組織的歸屬感。
Social AED 是 SolutionMakers 的延續,回頭看看這些年的經歷,我發現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無形之中我也運用了過去我們打造硬體產品的「創新設計流程」來打造團隊:
  • 確立願景:用願景與信念來驅動行動,能創造更持久的動能
  •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想再多也比不上身體力行,因為透過行動會把事情想得更清楚
  • 用最低的成本展開行動:資源稀少也能夠踏出小小的第一步,先做我們做得到的事情
  • 快速失敗:不斷地嘗試並且擁抱失敗,只要不投入過多資源就不會摔得太痛
  • 收集回饋並修正策略:深刻地與服務使用者交流,他們的回饋會讓服務更精準
  • 打造團隊:尋找擁有相同願景的夥伴,只要人對了,所有的挑戰都會讓我們更凝聚與成長
Social AED 是一個未立案的社群組織,我們找到了自己創造價值、並延續社會影響力的方式,希望用我們的行動告訴大家,即便你只有一點時間、即便你覺得自己能力並不全面、即便你還有很多的即便,任何人都有能力投入關注社會問題的行動。打造 Social AED 讓更多人的「社會設計」火種能被點燃,這就是我們的社會設計,期待你也能運用創新設計流程,展開屬於你的改變、開啟你的夢想旅程!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社企流與 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文章標籤

  • 下班後,一起當個「社會設計師」

    下班後,一起當個「社會設計師」

    秉著人人皆可創造改變、參與社會設計之精神,林紹偉創立 Social AED 組織,透過打造在職人士下班後的交流場域、以及舉辦技能養成訓練等活動,匯聚人才與資源,盼能協助眾人成為「社會設計師」,讓下班後的人生更加充滿意義。此專欄將分享 Social AED 實踐社會設計之歷程、以及成為社會設計師所需之心法與新知。

    • 造訪 Social AED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ocialAED
    • 瀏覽 Social AED 組織介紹:https://pse.is/4jsa55
    • 聯繫 Social AED:socialaed201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