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 型企業協會
老屋新生 創造 3 千人就業的房產公司
「我們需要遠離只強調個人主義的經濟體,並要理解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行不通的。大樓是要住人助人的,不是蓋起來養蚊子的!」娜塔莉·沃蘭德(Natalie Voland)大聲疾呼。 她是加拿大 B 型企業「你從哪裡來」(GI Quo Vadis)房產公司的 CEO,從建築師的父親接手家族事業,至今管理共 150 萬平方英尺(約 4 萬坪)分佈在蒙特婁(Montréal)城的各種「老舊」建築物中;服務 500 家中小企業的承租客戶,更創造 3 千個就業機會。
以建於 1919 年,面積超過千坪(36 萬 7 千平方英尺)的「中國運河複合設施商業區」(Lachine Canal Complex)為例,位於著名的中國運河旁,靠近知名的水岸市場(Atwater Market),以前是席夢思(Simmons)的床墊工廠。
在 1993 年被「你從哪裡來」收購時幾乎呈現一個完全被廢棄的狀態,但沃蘭德不是拆除它們,而是改建了 250 個老舊殘破的商業樓,建立藝術家群聚的社區,鼓勵彼此的藝術交流和協同工作,更建置了活動中心、健身房和兒童日托中心等滿足當時的許多企業客戶,而當時新創企業已在此處找到了滿足其需求的高品質、且價格合理的工作空間,使得他們得以發展,種種舉措使得此商業區成為蒙特婁首批老屋新生的成功案例。
如今,此複合設施商業區是最受歡迎和開放的商區之一。 證明了「你從哪裡來」將房地產當作包容性社區及城市復興的工具的這個想法是可行的。20 多年來,老屋重生了,對社區的社會影響力更持續擴散,持續透過許多跨界的整全房產計畫證明,在獲利與尊重社區和環境從來都只是一件事。
利他房屋仲介 讓每一次服務超越買賣
再來看美國這家「起居室」(Living Room Realty)房仲經紀人公司創立於 2009 年 ,7 間分別散佈於奧勒岡州與加拿大溫哥華辦公室並擁有 120 個員工,他們的秘訣是向社區開大門,並將年度獲利的 5% 透入社區工作,直接讓每一筆仲介服務費都滿滿有社區關懷。
與專門服務 3 千多名受虐女性、孩童的庇護所 Rose Haven 一起,每年提供兩萬多餐食物及 5 千多個衛生用品包,也幫忙服務對象處理租房及找工作等。也和非營利組織 Urban Gleaners 拯救可食用還新鮮的剩餘食物,每個月收集近兩萬公斤的食物給那些需要的家庭和挨餓的孩童,也降低掩埋銷毀這些食物的金錢與能源。支持 Oregon Wild 致力於保護和恢復野外,野生動植物和水域;也贊助當地致力於用藝術來治療的藝術中心。
據《BetaBrokers》報導,「起居室」的創辦人說他們不止是靠捐贈與周圍的社區,把內部的機制設計讓每一個房仲知道他們每一筆交易的獲利是與哪一個社區的機構合作,並持續更新他們的捐贈是被使用在哪些需要的對象及特殊工作上,讓房仲更與他們所在社區連結更接地,服務起來也更有意義及使命。
更甚,還把房仲當作是散播社區好故事的媒介,他們會親自寫部落格,透過透明且直白的描述,讓這些成交超越成交,而是買賣雙方的下一階段的新生活;也清楚地讓社區的潛在客戶瞭解他們的房仲,如介紹經紀人的背景,成交紀錄及為什麼他們會被錄用、客戶對他們的想法及見證,及他們對社區的貢獻及影響力。
他們寫出每個成交背後的故事,如女兒寫信感謝母親選擇搬來女兒所居住的社區,再次成為女兒與新生兒的支柱;創新的接地作法,讓他們的工作超越是買賣中間的價格,更在每一次的成交中看到客戶及社區的真正價值。
那台灣如何能參考?據《報導者》新混居時代──社會住宅的共融挑戰一文,截至今年 6 月底,社會住宅占全國住宅總量的 0.121%;其中推動最積極的台北市,也僅佔全市住宅存量的 0.803%。高品質的居住空間除了造福少數的幸運兒,到底對於整體住宅問題的改善能有多大助益?
另,據《自由時報》,房產業者指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興建」並非最大的問題,「後續管理」才是重點。
綜合以上,台灣或許要真正達到讓「安居」及「樂業」還需多方看到問題的核心,社會住宅政策在土地昂貴的城市不是萬用仙丹,政府要能有制訂長遠眼光,且有與時俱進的執行政策,能讓民間的建築營造機構在獲利與社會責任找到平衡點,而在老屋新生及房仲經理人的作法上,則可參考各項創新的作法,再次找回人的溫度,一起來經營安居樂業的好社區。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