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永龍
西元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中葉,全球農業經歷多次重大的技術突破,從農藥化肥的誕生,再到耕作機械化,乃至後來的作物品種改良,這一系列的「農業革命」,使得世界農業產能大幅上升。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的資料,在過去 50 年間,全球農業生產量每年平均增加 2% 至 4%,現時世界農業產能足以餵飽地球上所有人。
然而,人類為了滿足糧食需求,無節制地耕作,又在農地上使用化學品,不但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更導致健康土壤劣化流失,水資源也受到嚴重污染。有鑑於此,聯合國 193 個會員國於 2015 年通過了 2030 年要達到的 17 項永續發展方針,其中一個面向正是推動永續農業,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確保世界糧食供應不絕。但其實,歐美以至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積極發展永續農業,現已取得一定的環保成效。
日本以農藥化肥減半為目標 建立官民協作永續農業體系
自從 1936 年,日本農業學家福岡正信建立「自然農法」農業系統,主張不施肥、不用農藥的自然耕作方法,日本即被視為東方永續農業的先軀者。FAO 在 1991 年正式提出「永續農業」的概念後,日本政府翌年即明示「積極推展環境保全型農業的新政策」,旨在減少農藥和化肥的全國使用量,維護土壤健康,以收環保之效。日本於 1999 年實施「食料(糧)農業農村基本法」,並將「環境保全型農業」(廣義上的永續農業)定為長期施政方針之一。
為了實現農藥和化肥的全國使用量減半,日本政府採取非強制性的方式推動永續農業,首先在 2005 年訂定「生態農夫」(Eco-Farmer)的認證制度,又在 2006 年公佈「推展有機農業法」,由農林水產省(日本的農業部)提供資金或人力支援,協助農夫改革設備及耕種技術,達至精準施肥、土壤健康管理、農業廢棄物妥善處理和節約能源等目標。
日本在 2013 年開始規劃「日本型直接給付制度」,2015 年更完成法制化,向從事永續農業的生產提供法定支援。此外,農林水產省亦會收集日本各地實行永續農業的案例,經大眾媒體來表揚成功案例,失敗案例則須加以檢討,不論成敗,這些案例都可以讓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近 20 年來,日本大力推行永續農業,逐步構建農林水產省、農業協同組合(類似台灣的農會,簡稱「農協」)、農夫、消費者、大學與科研機構的協作機制。簡而言之,實行永續農業的「生態農夫」向政府申請認證或法定支援,學術界受政府委託進行調查研究,中央農協負責政策宣傳,並向政府提交研究報告,地方農協則要銷售農夫的產品,也要接受中央農協的事例調查委託,同時反饋消費者的意見。這種多方合作的永續農業模式,俾使官方與民間可以分工合作,動員社會上各單位一同推展,日本完善的永續農業體系已為中台兩地所借鑑。
荷蘭掌握頂尖農業科技 種植番茄耕水量遠低於全球平均
歐洲的農業強國在永續農業方面也有亮眼的成績,全球第二大農業出口國荷蘭可說是歐洲模範生,國土面積僅比台灣大約 1/5,總人口為 1702 萬,卻在 2017 年達到 917 億美元(約 2.79 兆元新台幣)的農產品出口產值,運用極其有限的土地與人力創造如此大的產值,其農業奇蹟本身就是永續農業的最佳實例!
荷蘭能夠實行永續農業,除了因為全國超過一半的面積皆為農業或園藝用地,更重要的是,荷蘭有世界農業界的頂尖科研機構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entre),他們研發並推廣的農業技術,例如:使用無人機監測田地數據、溫室裁培環控系統、人工光源等,令荷蘭農夫可以用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式種植各種農作物。
以番茄為例,荷蘭於 2014 年的總產量為 99.2 萬公噸,全球排名第 22 位,而荷蘭番茄的種植面積僅 6.9 平方英里,其單位產能遠超世界各國,每平方英里竟能種出 14.4 萬公噸番茄!不僅如此,荷蘭採用不需要土地的水耕農法來種植番茄,所以裁培每磅番茄所需的水資源約 1.1 加侖,全球平均的 25.6 加侖約 1/23!
更值得一提的是,溫室栽培在荷蘭非常流行,從 2003 年至 2014 年間,先進的環控系統讓荷蘭的蔬菜總產量提升 23%,使用的農藥與化肥各自減少 9% 和 29%,足見農業科技化成效卓著,亦體現了永續農業在環保與經濟上的雙重優勢。
美國實行永續農業、黃豆產能翻倍 伊利諾州水土流失減少 30%
美國在上世紀 30 年代經歷過一系列的沙塵暴,當時北美的原始表土被過度開墾,加上乾旱現象,大風捲起的沙塵摧毀近 1000 萬畝農田。農業過度擴張的禍害,逼使美國痛定思痛,積極發展永續農業。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農業出口國,黃豆是其主要的外銷農產品之一,據美國黃豆協會統計,目前有超過98%的美國黃豆農夫採用永續農業的方式耕作,通過降低農藥的使用量、減少翻土、作物輪種、病蟲害與土壤肥份監控等手段,美國黃豆總產量由 1988 年的 4220 萬公噸上升至 2017 年的 1.195 億公噸,升幅竟高達 183%!若要計算其單位產能,美國在 1988 年每公頃黃豆農地平均產量只有 1.8 公噸,直至 2017 年已翻倍達到 3.3 公噸,永續農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
在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美國黃豆出口協會(U.S. Soybean Export Council,簡稱「USSEC」)設立「美國黃豆永續確保規範」(U.S. Soybean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Protocol)第三方永續生產認證,黃豆農夫必須符合精準農業、生能多樣性、環境保育等耕作條件;伊利諾州的黃豆產量為全美之冠,根據 USSEC 的資料,1987 年以來,每英畝黃豆農地的能源消耗量下降 48%,自 1982 年更減少 30% 的水土流失。永續農業不但令農夫可利用更少的能源和農地,生產更多的黃豆,也確保了土壤與水資源的永續性。
2050年 世界人口爆炸達 98 億 維護水土資源確保糧食永續
聯合國《2017 年世界人口勘查報告》顯示,2017 年全球人口約 76 億,預計 2050 年將會達到 98 億的關口!以目前的世界糧食產量,雖然理論上可以餵飽 76 億人,但世界人口迅速增長,再加上慣行農法造成的環境污染以至水土流失,可耕作的土地有限,未來有可能爆發全球性的糧食危機。
人們總以為環保與經濟無法相容,然而,世界各地的實例卻向我們證明「魚與熊掌」其實可以兼得。只要善用科技,建立良好的體系制度,哪裡都有實現永續農業的可能性,既能做好環境保育,亦可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農業所需水土資源受到妥善管理,讓世世代代都能享有自耕自食的權利,免受糧食短缺的威脅。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