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潔鈴
無障礙空間在台灣行之有年,卻也引發不少爭議,例如博愛座該不該坐、導盲磚如何設置等議題。而最近有更加新穎的觀念: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旨在消弭弱勢族群跟一般人之間的隔閡,令所有使用族群都能友善地利用空間。
若將通用設計的觀念導入公共空間中,會帶來什麼改變呢?
一年一度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的「台北文化護照」系列活動,邀請推廣通用設計10年之久、現任台灣互動設計協會理事的余虹儀,分享通用設計的理念,以及如何在公共空間中實踐通用設計,讓生活更加便利。
為什麼我們需要通用設計?
1980年代,美國欲用法律保障身障者的人權,身心障礙法案簽訂的過程中有學者提出,不如直接規劃專門給身障者的社區,令他們使用方便,出入無礙。然而做出這樣的社區,另一派學者認為會使弱勢族群跟一般人的隔閡更加擴大。於是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教授羅恩.梅斯(Ron Mace),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通用設計的觀念。
關於通用設計的宗旨,余虹儀說道:「我們的社會環境要能夠融入所有的使用族群,而不是把特殊的使用族群另外安排在另一個世界裡。」
余虹儀進一步說明,通用設計是觀念、沒有準則,如何判斷是否為通用設計,則端看該設計有沒有容納更多使用族群。例如台灣的無障礙空間,多半針對輪椅使用者,若再標示出推娃娃車的民眾也可以使用,就符合通用設計。
此外,為了不增加使用者心理負擔,通用設計也強調不凸顯使用者差異,例如臺北捷運博愛座在設計上,做了淺色與深色的區隔,反而讓有隱性需求、例如懷孕初期或女性生理期者不敢入坐。
有別於無障礙設計強調預留座位給弱勢,余虹儀表示,通用設計則認為,應推廣「讓座給需要的人」這個觀念,毋須區分座位,每個位子都能是博愛座。
通用設計看似很難,究竟該從何下手?
例如日本Tripod Design設計出通用設計筆,較大的孔洞令手跟腳都能抓握住,末端扁平的形狀讓用嘴巴寫字的使用者免於唾液滴出的困擾,儘管只符合公平性原則,仍很好的實踐了通用設計理念。
公共空間中的通用思維
根據出席講座的文化局代表表示,通用設計在台灣還是很新的思維。余虹儀老師也坦承,在台灣推廣通用設計10年來,成效非常緩慢,但是因為台北世界設計之都的關係,政府單位有更加關注這個觀念。
余虹儀舉例,近5、6年來,台灣推行的低底盤公車,讓身障人士、推娃娃車、還有提大型行李的旅客,都能輕鬆上下車,是通用思維的最佳展現;而台北市的國泰醫院,在地板上用清楚的顏色標示各科的位置,讓民眾不需詢問志工就能自己找到方向,省時又省力。
而台灣目前尚未定案的導盲磚存廢問題,若能導入通用設計思維,或許會有更好的解法。余虹儀補充說明,設計導盲磚時需注意「連續性」,路走到一半突然消失,視障者將無所適從,但是有些脊隨損傷的輪椅使用者,無法承受經過導盲磚時的顛簸,因此日本的地鐵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在導盲磚中間空出輪椅剛好能通行的間隔,視障朋友也不會因此找不著路。
「我們要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的公共設計跟服務,才能實現每個人社會參與的需求。」余虹儀老師表示。
正轉型成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到2060年每10人會有4人是老人,為了滿足老年人想維持獨立性,能自己出門社交、散步的需求,通用設計未來必然成為趨勢。高齡化速度比台灣更超前的日本,通用設計的觀念也更加普及,所累積的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余虹儀老師說道,其實通用設計可以只用8個字來說明,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把通用思維導入日常生活中,對自己和周遭的人一定有幫助,若公共空間設計考量到每位使用者的需求,社會將更加友善。
核稿編輯:林冠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