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灣的街道也可以這樣:三個你意想不到的街頭創意
我們今年8月曾舉辦「香港成爲共享城市」系列講座,其中第二講就講到關於共享都市空間的議題。其實假如我們的想像足夠寬廣,公共空間的可能性可謂是無窮的。這裏給大家介紹幾個國外的案例,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街頭鋼琴表演

聽鋼琴演奏是否一定要到音樂廳?古典音樂是不是只屬於中產的享受?委內瑞拉的 El Sistema 兒童音樂培訓計劃相信有不少朋友會聽說過,他們前不久也來過香港交流。只是,你有沒有聽說過鋼琴也可以拜訪在街道上,不是用作銷售,而是用來給人們彈奏?
一位叫 Luke Jerram 的英國藝術家從2008年開始就在全世界多個地方發起「街頭鋼琴表演」行動,這一行動的口號非常簡單:「Play Me, I’m Yours」——任何人,不論是不是有音樂天賦,都可以走近這些放置在公園、巴士站、地鐵站、街市或者渡輪碼頭的鋼琴,去體驗或者去演奏一首自己喜歡的音樂。而且由於這些鋼琴都是放在公共空間,鄰近的商戶或者居民會成爲鋼琴的守護人,而鋼琴本身則無形中成爲了社區裏人們喜歡談論的話題,讓原本可能缺乏互動的社區增添了一些可能。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45個城市引進了街頭鋼琴的創意。其中有不少城市的政府也對此大力支持,並且想方設法邀請 Luke Jerram 把他的創意帶到不同的城市。
不知這樣的創意是否也有可能出現在香港,甚至出現在深水埗?

臨時街頭遊樂場

九月底開始的佔領行動帶給我們關於如何利用城市空間許多新的想像。有人甚至提議不如定時定候將馬路封鎖,讓人們自由到馬路上去玩樂。
事實上,在英國的布里斯托市,就有相關的法例,允許市民申請一張「臨時道路變遊樂場許可證」(英文原文是’Temporary Play Street Order’),在某個特定的時段封鎖馬路,將馬路變爲臨時的遊樂場,讓兒童可以自由地在沒有汽車來往的馬路上玩耍。同時,馬路兩邊的居民也可以因此而有更多機會見面,互相了解,增加社區的互信。
下面這條影片對此有詳細的說明:
有人可能會說,政府其實有修建不少的休憩場所啊,爲什麼不到那些「更加安全」的地方去玩?問題在於,休憩處通常都是已經規範好的地方,你只能玩那裏已有的東西,甚至由於這類場地有諸多的「不允許」而且很多時候地方很小,你可能根本都不想進去。我們之前關於「共享都市空間」的講座裏就有討論到這一議題,有興趣的話可以回顧這段影片了解相關的背景。
其實,布里斯托市的相關規定其實是由一家叫 「Playing Out 」的社會企業促成的。這家社企創辦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希望讓孩子可以在馬路上有一個玩樂的空間和自由,而不是困在家裏看電視,或者只能到一些私人經營的遊樂場地。在她們的努力下,市政府也逐漸意識到支持這個想法的必要。後來這個理念也傳播到英國其他的城市,目前英國已經有20個城市頒佈了類似的法規,允許人們申請類似的許可證,瞬間將車水馬龍的道路變成親子同樂的天堂。
英國還有一個民間發起的「全國兒童遊樂日」(National Play Day),正是鼓勵更多家長帶同他們的小孩到戶外到馬路去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爲何我們不能把這些美好的理念搬來香港?

從 Popup 食肆到 Popup 都市

你是否可以想像,一年當中有某一天,一個城市裏不同的角落會同時出現各種由市民自發的小販攤檔,遍及大街小巷,爲不同的社區呈獻最有地方口味的食物?
「小販日」(英文是 Restaurant Day)正是基於這樣一個理念而設立的。這個最初於2011年的時候由幾個芬蘭赫爾辛基的一位名爲 Timo Santala 的記者兼DJ以及他的朋友發起的活動如今每年都吸引了芬蘭數以百計的小販(popup restaurant)參加,而且還透過社交網絡,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傳播到了赫爾辛基以外的55座城市。參與這樣一個活動,你只需要到活動官方網站上登記然後着手準備你的食物,就這麼簡單!你可以是任何人——不需要是廚師——只要你想分享你自己做的食物,以及希望結交多幾個朋友。
假如你只是希望品嚐食物,也很簡單。你可以下載 Restaurant Day 的官方手機app,找到離你最近的小販攤檔,然後去光顧就可以了。攤檔店主參與這一活動也不是爲了要賺錢,反而更主要是爲了認識朋友,所以他們只要能夠收回成本就夠了,因此食物非常便宜,有的店主甚至直接不要你付錢,你可以唸一首詩來換取你的食物。
很多人看到任何人都可以無需申請即可當一日小販的時候也許會感到很震驚,擔心食品安全的問題,擔心衛生的問題,擔心影響交通的問題。但芬蘭「小販日」發起人 Timo Santala 在他的一個演講(視頻如下)裏說,「當你給予人們自由之後,人們也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事實上,「小販日」之出現也是緣於 Timo 對芬蘭當局在流動小販管理方面的諸多限制感到無奈和煩惱。Timo 和他的朋友一開始只是想用單車改裝成流動的啤酒售賣車,每逢周日就流動擺攤(好像芬蘭的便利店不如香港普及),但是他們在申請小販牌照的時候遇到了重重障礙。最後他們決定乾脆就不管當局的規定,直接在網上發起「小販日」,結果第一次活動就有數百人響應,反響相當熱烈。到了現在,赫爾辛基市政府已經將「小販日」當成地方特色,在官方的旅遊網站上進行推介。
甚至連赫爾辛基市長Jussi Pajunen在接受 Monocle 雜誌訪問時說過如下一番話:
「小販日」正正是可以讓我們看到未來在哪裏的一類項目。這個項目向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問題,讓我們反思很多事情的運作模式,然後我們去嘗試不同的新想法,從而找到辦法去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
事實上,香港也開始出現類似的活動,比如最近在大埔「生活書院」進行的「週末小派對」,在上水進行的「周日市集」,以及本周末剛剛結束的「碧街節」。或許這些活動可以成爲星星之火,讓我們看到在示威遊行以外改變生活的其他可能。
本文所提及的三個案例其實都是「臨時活力都市」(Popup City)的最活生生的一些例子。其實 Popup 這個字在這裏比較難翻譯,它的意思是無中生有,在平常的都市環境中間突然變出一些很有趣的東西,就比如前面提到的臨時遊樂場以及街頭鋼琴,而這些裝置或事件可以和居民形成互動,從而讓人們看到社區的多種可能。
一個提倡共享價值的城市應當鼓勵或者至少容許這類民間創意。很多人喜歡歐洲的都市,就是因爲這類創意在歐洲其實更加被容許甚至是被鼓勵,而像在香港只會在某些藝術節的時候才曇花一現。
假如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 popup city 的故事和案例,不妨瀏覽 Popup City 的網站,或者購買他們新出的一本書,說不定你會發現,其中有些案例你在香港見過呢。
全文轉載自The Good Lab好單位

文章標籤

  • The Good Lab(好單位)

    The Good Lab(好單位)

    好單位為香港領先的社會創新顧問,智庫與實踐並重。我們有志於推動社會各界的協作,聚焦香港最為棘手的社會議題,共建解決方案。通過以人為本的設計和跨界別協作,開創一個可持續發展和更好的未來。 網站:www.goodlab.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