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依山小綠洲Photo Credit: 依山小綠洲
在台北市的文山區,一群熱心的市民和專業團隊正在將都市的閒置空間轉變為生機勃勃的綠洲。藉由「依山小綠洲」計畫,利用藝術和環境工程,改善城市生活品質,也加強居民對於自然環境與水資源保護的意識。
生命力新聞/記者劉燿瑜、宋以安
房屋兩旁堆滿冷氣主機的後巷、住家間狹小的水泥畸零地,是都市中常見的景色,不但浪費公共空間,也容易成為豪雨時淹水的原因。「我們希望用綠洲的概念,去把這些散落在都市中、破碎的水泥地塊串聯起來。」在文山區仙跡岩一帶的「依山小綠洲」團隊,希望透過提升當地居民對於水資源和綠色空間的環境意識,來解決綠地不均以及每逢大雨易淹水的問題。

改造巷弄死角,從倡導環境意識開始

在水文生態豐富的文山區,過去曾經用來灌溉取水的水路圳道,如今都被都市建築掩埋於地下,只留下巷弄間、塞滿水溝蓋的狹窄水泥地。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委託經典工程顧問公司,於 2015 年開始執行的「依山小綠洲」計畫,便是希望改造這些具排水價值的道路死角,並轉化成能夠減少雨水逕流量的綠生活空間。
這些具有滯洪蓄水潛力,卻無人聞問的破碎空間,常常因為複雜的私人產權,公權力難以介入整治。以依山小綠洲的後巷基地,興隆路一段 65 號後巷為例,這一條狹小後巷的土地產權,共同持有者竟有十多位。
面對這個空間整治的難題,依山小綠洲以舉辦藝術工作坊和社區文史活動的方式,來喚醒當地居民對於居住環境的意識。「我們希望以軟性的藝文活動讓居民了解到,都市更新不只是拆房子和蓋新房子,也可以從居民們自身做起,讓自己的社區更美好。」計畫協同主持人施佩吟表示。
(計畫協同主持人施佩吟,認真講述公共空間改造的難題。來源:宋以安)
(計畫協同主持人施佩吟,認真講述公共空間改造的難題。來源:宋以安

共創編織,記憶在地水文

「景美一帶的水文化資源豐富,包括曾有的萬盛溪、瑠公圳、霧理薛圳等,而這些水文如今都被新興的建築物覆蓋在地底。」依山小綠洲串聯文山社大,邀請到善於利用再生材質、植物素材編織創作的 Mu 老師。
從 2017 年 12 月中旬開始,Mu 老師帶領著由當地居民組成的學員,在興隆路的後巷基地進行 6 週的編織共同創作,以布條編織出流水的意象,希望展現萬盛溪曾經的活力。
「我希望藝術成果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而是大家的。」擅長使用廢材來創作再生藝術的 Mu 老師,教導學員們利用從家中蒐集而來的廢棄布料進行編織,讓來自四面八方的碎布條像是涓流水滴一般,在工作坊中匯集成一個完整的溪流意象。透過一場集體的藝術行動,居民記憶起在地的水路故事。
(Mu老師教大家編織的,是一種稱為「Marcrame」的花編結藝術,在北歐國家十分流行,類似於東方的中國結。 來源:宋以安)
(Mu老師教大家編織的,是一種稱為「Marcrame」的花編結藝術,在北歐國家十分流行,類似於東方的中國結。 來源:宋以安

打造溫馨公共空間,在後巷凝聚居民情感

「其實像在歐洲國家,家庭在公共空間活動或是野餐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在台灣我們比較少會把家庭活動,放在戶外的公共空間裡。」除了水資源意識的提升之外,依山小綠洲也致力於改變台灣民眾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
2018 年 2 月底所舉辦的後巷元宵節活動,便是透過結合元宵節氣,這種通常只會發生在家庭內部的活動,讓民眾知道公共空間其實也能成為家庭活動的舞台。活動過程,不但邀請附近居民們一同吃湯圓,Mu 老師也教大家製作神似元宵燈籠的芬蘭傳統祈福吊飾 —  Himmeli 小燈,相當應景。
(元宵節的製作Himmeli小燈活動,參與人數眾多,熱鬧的人潮把後巷工作坊,變成充滿人情味的活動空間。來源:宋以安))
(元宵節的製作Himmeli小燈活動,參與人數眾多,熱鬧的人潮把後巷工作坊,變成充滿人情味的活動空間。來源:宋以安))

實現綠生活願景,讓願景向下扎根

將閒置的水泥空地,轉化成適合種植樹木的透氣地面;把破碎紅磚牆,改建成適合親子玩耍的樹屋空間;透過多個在地社群的串聯,把小而美的綠色生態置入生活空間。像這樣的「OpenGreen」計畫,近年在景美、萬隆一帶已有多起成功案例,未來依山小綠洲團隊也將依循著這個計畫,著手進行後巷基地的具體改造,要把都市環境再生的願景付諸實現。
目前團隊也積極與「台北路上觀察學會」合作,開發一款以仙跡岩生活圈為範圍,結合水文和在地文史為故事的實境遊戲──「尋找河神的家」,將昔日的河道擬人化成河神,讓大家重新認識水資源與環境的關係。團隊希望邀請各級學校師生們,共同參與這款實境遊戲,讓環境教育向下扎根,用有趣好玩的方式讓孩童們更熟悉自己社區。

採訪側記

採訪元宵節活動當天,從中午的導覽活動,一路跟到晚上吃湯圓,走了好多的路,腳酸了,持相機的手也累了。但是在採訪過程中看到團隊們熱情地與當地居民互動、攀談,心裡的溫暖便足以消除一切疲勞。在觀看和拍攝編織課程的過程,我偶然聽到了一位工作人員非常誠懇地詢問一位在地居民,問他們要怎麼做,才能吸引其他在地居民來一起參加活動。那種用心聆聽的表情,我認為是推動環境意識工作者最美的一刻,依山小綠洲在推動這些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之餘,也不忘保留人和地景之間共生的美好。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以「綠洲」串聯 挖掘被遺忘的美麗水文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