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梁元齡
塑膠是 21 世紀最普遍的材料,從手機背殼、紡織纖維,到餅乾包裝、飲料杯具,不管現在身處哪裡,只要環視一下周遭,便會發現生活幾乎被塑膠佔據。
環保組織與塑膠的戰爭,在近年如火如荼地展開;國內外更出現不少社會企業,試圖透過有效的商業模式,推動世人展開「減塑生活」。減塑再也不只是環保人的「圈內話題」,而是現代熱門趨勢,更成了下一代人努力改變的目標。
大學生提案試煉,盼減塑深耕台灣
2018 年 4 月,一群來自全台各地、透過各項商業競賽結識的大學生們,由於志同道合,攜手投入了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舉辦的「Young 飛全球行動計畫培訓營」,展開長達半年的提案歷險。
Young 飛計畫鼓勵青年學子自主提案、嘗試解決社會問題;申請通過後,學員們可赴海外參訪國際組織,再結合學習經驗提出可行解方。不論是參訪經驗、抑或是實務執行,都可望成為學子們永續行動的基石。
因著本身對環保的執著,東吳大學企管系的謝雯如、中興大學森林系的翁聖崴、成功大學化工系的陳娟逸、東吳大學國貿系的王婷萱、以及台北商業大學國際商務系大四吳英妮,組成了致力推廣環保的團隊「改 Bang 台灣」。
改 Bang 台灣以「減塑」為提案主軸,希望借重 Young 飛計畫的學習資源,更了解國內外垃圾減量的眉角,在更遠的將來化為永續行動、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租用杯具推廣不易,前進歐洲找原因
翁聖崴說,團隊起初規劃從商店塑膠包裝、生物可分解材料等面向切入,但考量到改變層面過廣、牽涉技術繁雜,最終拍板由生活中最常見的手搖杯飲料下手,認識一次性杯具的減量解方,盼能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台灣目前已有兩個代表性的杯具租賃組織,包括推廣場域租賃的「青瓢」,以及主打店間租賃的「好盒器」。它們各據台灣南北兩端,提供消費者另一種選擇,以期一步步改變國人的使用習慣。
不過,即便已有團隊著手改良飲料杯文化,杯具租賃制度在台灣依然成效有限,願意租用杯子的消費者仍占少數。
為了找出問題來源,改 Bang 台灣申請赴歐洲參訪,希望借鏡國外經驗,從不同觀點探討杯具租賃的可能,14 天內共拜會了德國環保杯租賃平台「Recup」、環保團體「德國環境救援」(Deutsche Umwelthilfe,DUH)等 9 個減塑組織。(延伸閱讀:紙杯其實不環保——德國串聯上百間咖啡館,推出環保又便利的「押金外帶杯」制度)
減塑宏願,從使用經驗開始
在這趟學習之旅中,改 Bang 台灣首次接觸了「廢棄物處理金字塔」(Hierarchy of Waste Management)的概念,了解到廢棄物處理還可分為預防、重複使用、回收、再生及廢棄等 5 層。其中,重複使用比回收還高一階,著重於延長物品本身的使用壽命,避免因回收再製而消耗更多的資源。
然而,「廢棄物處理金字塔」觀念在國外雖然盛行,在台灣,卻鮮少有人看重「重複使用」的意義,民眾更多半抱著「回收就好」的心態,持續製造大量的一次性垃圾。
此外,在參訪租賃平台 Recup 時,他們發現 Recup 的使用流程中有眾多細節,吸引消費者買單。舉例來說,Recup 的杯具設計精美、攜帶輕便,讓當地民眾愛不釋手;該平台也善用工程技術,將合作店家據點上傳雲端,消費者可以很輕鬆地用 app 查看歸還點、就近送還杯具。
改 Bang 台灣因此希望開啟一場「重複使用」的對話與實驗,找出國內杯具租賃制度的痛點、並加以改良,藉此推動租賃普及化。
「推廣杯具租賃,不能只知道他們接受或不接受,」翁聖葳說:「我們還得知道更深層的問題,也就是他們為什麼不接受、還有你怎麼說服他們接受?」
第一線採集使用者痛點,化解疑慮是關鍵
首先,改 Bang 台灣和青瓢在寧夏夜市出租環保杯,同時採集民眾反應和觀感。他們發現,前來洽詢的人們常會問道:「這杯子材質是什麼?」「這杯子乾淨嗎?」他們因此初步推測,影響使用者經驗的,不出對「安全」及「衛生」等兩大疑慮。
相隔半個月,他們再攜手青瓢和「台灣大學永續部」,於台大園遊會上一面租借環保杯、一面以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形式,詢問現場民眾對杯具安全度、衛生度的看法。
根據現場調查,改 Bang 台灣發現,許多人並不是沒有環保意識,但對於「不是全新」的杯子,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恐懼與排斥。
「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謝雯如說:「平常我們到餐廳吃飯,都會使用重複性餐具,大家也習以為常;但似乎只要把餐具帶離用餐場域,使用者就會不太放心。」改 Bang 台灣便發想影片拍攝的點子,將回收、清洗杯具的後續處理拍攝成影片廣傳,讓整體流程一目了然、卸下消費者心防。
另外,也有民眾反映租賃用杯具的外觀不夠精美,因而降低了他們的使用意願。針對此點,改 Bang 台灣便與青瓢共同討論,在產品設計上投注更多資源,讓租賃杯具更吸睛、甚至成為炙手可熱的流行物。
實踐理想不只是夢,培育下一代的改變種子
計畫期間,改 Bang 台灣與青瓢密切合作、討論,激盪出許多靈感。隨後,青瓢也廣納各方建議,在屏東縣環保局今年上旬開跑的「琉行杯共享行動」中(註一),正一步步將其落實。
如今 Young 飛計畫落幕,但改 Bang 台灣成員的減塑夢沒有結束,不少成員都計劃未來投身環境領域、持續耕耘。團隊成員們都說,他們在計畫中受盡前輩幫助,發現不只是環保杯,就連知識也能「共享」、為下一代提供強大力量;未來,他們將帶著這套哲學,繼續改變台灣。
如翁聖崴希望進入環保組織,學習更多垃圾減量和回收再生的實務經驗;王婷萱預計申請循環經濟研究所,開啟更大的環保視野;謝雯如則考慮投入環境工程領域,克服更多的技術問題、建立跨域整合的能力。
透過將商業提案付諸行動,成員們都表示看清了更多眉角,不再僅是紙上談兵。王婷萱說,看到眾多發展成熟的減塑企業,更加堅信「環保可以是門好生意」,並不一定如外界所想像那般,投入環境倡議就會「養不活自己」。
對於社會企業、結合永續使命與商業的可能性,從改 Bang 台灣的經驗看來,Young 飛計畫可謂替下一代打了一劑強心針,培育出更多影響未來的年輕種子。
核稿編輯:李沂霖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