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將來繼承農企業的孩子,未來的收入比公務員更好!」讓台灣農業拋開悲情   成為永續富饒的產業
文:廖偉如
「我們希望農民不要成為永遠的弱勢族群,做農的人不是一輩子悲苦生活。」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開場即點出了臺灣農業需要被改變的現狀,也開啟了論壇中的「新農業」觀點。
所謂的新農業,指的是在農業定義下擴展的產業,包括食品加工業、餐飲業等,其所運用的食材皆與農業息息相關。時代基金會於十月二十八日於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舉行「新農業品牌論壇」,邀請十多位在新農業上已有口碑的經營者來現身說法、互相腦力激盪,共構新時代農產業。

「品牌是品質的保證,品質是品牌的後盾」

鑒於日本與臺灣文化的相容性,和臺灣的結構市場相去不遠,論壇特別邀請了日本講者交流經營品牌的寶貴經驗。
由綠藤生物科技執行長鄭涵睿主持,北海道農業輔導協會代表理事大沼康介率先分享,其協會內含北海道三百個以上農企業,耕耘逾十年的經驗,是北海道農業的重要推手。創立之初是看到日本農協的政策對於農業的不合理性,在日本農協的管轄下,使農家以高於美國兩倍的價格購買肥料、農藥及飼料等資材,導致日本農業成為高成本產業,國內農產品售價因而提高,失去國際競爭力。因此北海道農協由當地酪農開始改組,從讓鮮奶自主流通開始,改善原先統一集乳、統一配價產生的問題,讓酪農得以將鮮乳直送市場,且有議價空間,此外更推動使用北海道在地生產的飼料,整合上下游生產單位,產出真正日本產製的在地特色鮮乳,藉由產銷履歷讓消費者有知的權利,並以臺灣市場為對外優先銷售地,最後進軍亞洲。
「沒有好的東西,就沒有品牌化。我們並不是為了做品牌才開始品牌化,而是因為堅持品質才選擇品牌化。」接著由日本光樹番茄負責人古賀信一郎,分享當初經營品牌的初衷。
光樹番茄產自佐賀市川富町,講求甜度、酸度、口味的平衡,透過農業技術整合,確實管理每片耕地,提升每位農家品質的一致性,其中每月亦舉行試吃會,適時反映問題,只有符合標準的產品才能以光樹番茄品牌上市。他認為與消費者討論產品,產品才會帶來感動,而當食用的人覺得感動,消費者就會成為推廣的力量,甚至帶動佐賀地區的觀光發展。「我希望將來繼承農企業的孩子,未來獲得的收入會比公務員更好。」
看見了日本農業成功轉型的案例,那麼,台灣發展品牌的挑戰是什麼?祥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昆民認為,做品牌的第一件事就是形成差異化。而代表農委會參與分享的陳建斌處長表示,品牌三要件為品質安定、價格安定、出貨安定,並強調「品牌是品質的保證,品質是品牌的後盾。」從93年迄今,農委會已輔導超過百家農企業建立自有品牌並拓展國際市場,未來將提供更多輔導方案來支持品牌建立。臺大農經系兼任教授陳郁然則認為,現今農業需要與科技配合調整,年輕人更要長志氣,他鼓勵現在的年輕人一定要努力,把機會留給自己。

開啟新農業的浪潮:「創新」是關鍵

下午由良食究好市集餐廳執行長吳季衡開啟對談,串聯四個開創新局的農企業分享經營的秘訣。紅極一時的「胡蘿蔔豬」—花田喜彘負責人張勝哲表示,過去豬肉價格往往掌握在肉商手上,而豬農多半未食用過自身產品,難以與消費者接軌。因此花田喜彘決定將豬廠系統化,縮短銷售通路、和消費者直接對話,並努力教育消費者如何挑選好豬肉,最後他以胡蘿蔔豬成功募資到一百萬來證明,「當你真心想要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最後張勝哲也提到,「在知識碎片的時代,唯有整合者,才能成為解答者」因此他不只推廣自家商品,更結合其他農產業者,以豬隻整合農產品,架構一個無毒農法的雙贏平台。
芒果恰恰執行長張智閔則是將品牌身體力行,發展出全臺第一碗「有身分證」的芒果冰,可追溯到產地的田間與生產管理。「不要停留在傳統思維,只把眼光放在目前的臺灣」,張智閔當初便是看到台灣消費結構的改變,使他把海外當成主要市場,以芒果宣揚國威。
掌生穀粒糧商號創辦人程昀儀,則是以文化來服務農業品牌,以文化來包裝農業。她相信「在農可以立國的華人族群中,一定也可以以農『利國』。」掌生穀粒擔任農產品溝通的文創橋樑,讓農民得以被看見,一反過去的悲情角色;同時發展新時代的通路,將過去物價停滯未能獲利者,給予新包裝。掌生穀粒也藉由各式展覽與活動,提醒大眾不要用價格來計算我們的付出,而是要了解好東西所應有的價值,才能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食物,減少食安問題。未來掌生榖粒也將拓展至更大的國際市場,讓臺灣美好的事物接受全世界的掌聲鼓勵。
鮮乳坊營運長郭哲佑則分享臺灣鮮乳市場的現狀。「我們的牛奶喝了會上癮,而且戒不掉,」在食安問題頻傳、鮮乳品質處處受到質疑的情況下,以群眾起家的鮮乳坊決定改善臺灣的生乳市場,提供消費者透明的產品資訊和優質的牛奶,並使酪農得到合理的利潤。鮮乳坊目前由獸醫把關牛隻的健康,牛奶送到加工廠滅菌後直接裝瓶,並交付高規格檢驗,一個優質的牛奶品牌就此誕生。

農業行銷的出路:投資品牌、與市場接軌

最後一場座談由嘉己人創新農業行銷的林裕紘來主持,他表示要有「品種、品質、品牌」的概念,才能與行銷有所連結,而行銷最大的前提就是農業的情報力,對市場有足夠了解,才能加工出適當的產品,在國際上競爭。而其餘四位與談者,也是運用行銷農業品牌的佼佼者。
華剛茶葉副總經理杜蒼林,繼承代代相傳茶業至今已達第五代,其健全的產製銷體系將供應鏈垂直整合,而堅持採用農民契作的方式,也使農民經濟無虞。他們也建立品鑑與分級標準,逐步讓更多消費者了解茶的價值。華剛茶葉期許以一杯好的臺灣茶,建立起國人對臺灣茶的信心,也讓更多人知道,世界頂級的烏龍茶品牌在臺灣。
湧升海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承堉,是論壇中唯一從事水產的專業品牌。他認為,品牌維持需要有穩定的供應支撐,而臺灣大多數小農自身是很難做到的。因此他持續往聯合品牌的模式發展,讓生產者打破心結,小農之間彼此競合,透過產銷班模式將生產者在生產及銷售上連結起來,共創品牌的價值。
瓜瓜園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金柱則是以地瓜作為品牌發展,早期的臺灣人被稱作地瓜的孩子,顯示出臺灣人與地瓜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當初設計品牌LOGO時,他便著重於親切聯想的趣味性。除了考量品牌的親切感之外,瓜瓜園更以主品牌推出主力產品「冰烤番薯」這一創新詞彙,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更以各式各樣國內外的認證,突圍外銷市場。
百賢農產公司致力於毛豆業,是目前臺灣土地利用型最大的產業之一。業務經理黃家均認為,發展品牌處處是機會,臺灣一直停留在製造強勢的印象,卻很少在做品牌。當初說服老闆開始做品牌的他,提到過去一級毛豆皆銷往他國,次級品則留給臺灣市場加工,因此決定改變生態,堅持把最好的品牌留在臺灣。分享的最後,他以「品牌建立的背後需要團隊的支援,如果沒有團隊,請花一百萬找他人做品牌」一語道破投資品牌的重要性。
正如掌生榖粒的創辦人所言,「農業帶領我們從古代生存到現代,在時間的證明中,已經有農業帶領我們走到未來。」農業是一個偉大且不會消失的產業,在台灣特殊的地理與氣候環境中,我們具備相當多的資源與物種,在「新農業」的思維下,期待未來的農業不再是灰暗與被欺壓的象徵,而是能讓每個農友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富饒產業。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