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eoul Korea (CC BY-ND 2.0)Photo Credit: Seoul Korea (CC BY-ND 2.0)
文:邱韻芹
在「社會企業首都是如何煉成的?首爾的案例」上篇中提到,首爾市長朴元淳強調發展「共享」的社會經濟,因此他在任內大力推動「首爾式社會企業」;下篇則要從朴市長自身的社會創業經驗談起,延伸分析這個社企首都的具體政策。

創業家市長

朴元淳認為,累積每位市民「1%」的時間和資源,將可聚沙成塔,構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資源庫。因此,早在十多年前他就開始推展「共享」的理念,創立名為「美麗小舖(Beautiful Store)」的二手商店,將募集來的二手物資,經志工巧手整理後再進行販售,銷售所得則投入社會公益活動。這樣的理念獲得廣大迴響:美麗小舖募集到五千名志工,並在全韓國各地開設了一百間分店。此外,朴元淳也設立「希望製造所」平台,並實際投入資金鼓勵青年創業。這些作為讓他在2006年時獲得了表彰公益貢獻的韓國「萬海賞」。

體制內的社會改革

朴元淳入主首爾市政府後,過往社會創業經驗也一併帶入市政規劃,我們可以從社會經濟和社會創新兩個面向一窺端倪。

打造完整生態系統

首爾市府主打「從補助人事費用到建構生態系統」的進程。他們認為「有系統地建制中介組織(Intermediary Support Organization)是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基礎」,因此首爾市府建立「社會企業發展中心」作為社會經濟工作者的連結端點,主要任務包括社會經濟研究、政策建議和建立不同社會經濟組織之間的網絡等等。
社會企業發展中心內也特別設置了「公共採購支援中心」,拓展社會企業的公共採購市場,公共採購中心除了代表首爾市府與社會企業或其他機構商業往來之外,也協助社會企業開發產品、管理專案、行銷宣傳和開拓銷售管道等。
此外,市府和延世大學合作設立Haja青年創業中心也是構築社企生態系統的一環。有趣的是,青創計畫除了提供首次創業者較常見的導師資源(mentor)和專業志工網絡(pro-bono)外,也協助輔導未竟全功的社企,調整原有的商業計畫,重新出發。

「社會創新」成為施政核心

官僚科層體制的「系統性」特色,是朴元淳希望市府能借力使力推動社會創新的力量。首爾市府的社會創新政策對研究和案例分析著墨甚深,藉由比較、分析國內外的社會企業經驗來擬定適合首爾的城市創新政策。
所謂「適合」,考量的不僅是共同目標,也應該考慮執行方式的面向。舉例來說,社會創新除了要解決首爾的都市汙染和住房不足的問題,如何借助城市的世代人口特色來解決問題也相當重要。因此,首爾社會創新的一大課題便是「創造工作」,讓大量屆齡退休的戰後嬰兒潮世代能對社會作出貢獻,於是發展出協助退休的專業人員重新在非營利機構就業的「快樂老人專案」。
首爾市府也在政策中提出實踐計畫。例如每季舉辦由公務員、專家和NGO工作者共同參與的「首爾創新研習營」,共同找出這座城市的重要議題,並一起激盪首爾需要的革新企畫案,回顧並檢討過去的執行成效,創造各部門的對話空間。
最後,首爾市府也企圖成為國內與海外創新的中心,透過國內外的案例分享交流,讓首爾不只是韓國的社會企業首都,還要進一步成為「世界性的社會創新首都(Social Innovation Capital)」。
參考資料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