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消費真能改變世界?
編譯:繆葶
編按:本文編譯自《經濟學人》觀點,作者嘗試指出一些道德消費值得深思之處,並提出制度面的改革建議。文中的論點社企流並不全然認同,也建議讀者對於有爭議的論點自行多方查證,但無論如何,不同的觀點仍值得讀者對照與省思。
如果你覺得透過消費能夠改變世界,再一起仔細想想吧。
「無須再等到政府行動,公平貿易的好處就是透過日常購物就能做出改變!」一位公平貿易運動的代表如是說;無獨有偶,紐約大學的營養學家Marion Nestle也主張購物時若選擇有機產品,就等於為地球發聲,帶來更豐足的土壤、更乾淨的水資源,以及更少的殺蟲劑。
把消費視為新形態的政治概念,確實有其吸引力:一般政治選舉的周期很長,然而購物卻是日常,還能夠讓你用超市推車表達理想。若你將環保視為己任,你可以選擇有機農作;如果你想幫助第三世界的小農,你可以透過購買公平貿易商品來達成;如果你反對跨國公司的壟斷與低廉收購,購買在地農產品可能會是你的選擇。而道德消費最棒的部分,在於它不但有趣,還能讓你一邊享受一邊做好事。
一般所謂的道德食物可被歸類於三大類:有機、公平貿易以及在地產品。然而,以下也有幾個理由顯示,改變世界無法單純依賴「消費」,需要的還是那些相對乏味的制度規範,像是政治。

購買有機,摧毀雨林?

有機食品有別於一般依賴化肥的傳統密集農業,標榜不經人工肥料與殺蟲劑種植,因此被認為較「友善環境」—然而這得端看於你對於友善環境的定義。
農業本身其實就會對環境造成傷害,從1萬多年前農業興起後,帶來的是森林的大規模砍伐,而在1960年代綠色革命後,化學肥料的應用讓相等的土壤面積上可以得到三倍的收成;相較有機栽培,著重以作物循環和堆肥取代肥料,較不密集。若全球的農業都改採有機,可能要增加好幾倍的農地才能維持目前的全球產量,也可能意味著雨林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公平貿易是為提升小農收入而誕生的制度:以比市價高出一些的價格銷售,其中的差額能夠回饋給生產者。然而農作物的售價低廉係由於生產過量,而公平貿易提高產品的價格,等於是變相鼓勵農民捨棄多樣化的作物培育,改成單一經濟作物的栽種,反而違背最初的構想。(編按:關於部分公平貿易的爭議,生態綠部落格曾撰文釋疑與澄清,建議讀者一併參考閱讀。)
在地農作提倡減少食物里程(food miles)進而減低碳足跡,然而在一項英國食物體系的研究中卻指出:有近半的食物里程,其實來自於家戶到商店間的路程;因此,當多數人居住的離超市較近、卻離農民市集較遠時,到在地農場購買農作-相對於跨國食物運銷體系-反而有可能產生更多的食物里程數。

對改變的期待

道德食物運動所提倡的種種目標—例如保護環境、鼓勵發展以及導正全球貿易帶來的扭曲等,都是值得鼓勵的,然而解決關鍵在於手段:公平貿易咖啡並不會完全消弭貧窮,而即便全世界的蘆筍都是有機栽培也不能拯救地球。
國際政府間的合作才是解藥,例如建構全球碳稅體系(carbon tax)、全球貿易系統的改革以及消除對於本國農產的關稅保護與補貼政策等,特別是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大大排擠了第三世界農作進入歐盟市場。
適當的自由貿易也許是幫助第三世界貧窮小農的最佳制度;透過課徵碳稅會將成本加諸於商品,讓零售商更有誘因採購在地作物-若確能減低能源消耗的話。然而形成這些改變所需的是各國政府間的協商、談判與合作政策制定,可惜的是,至今大部份的政府依然失職。
道德食物運動的風潮所帶來最大的改變,在於喚醒了眾人的意識,顯示出人民對於改變世界的期待以及對於國家政府之於環保、世界貿易政策的失望;因此,候選人若想得到選民的青睞,更應將這些考量端上台面。單靠消費可能無法改變世界;如果你真的想要對這個世界做出些行動,這關鍵的選票,將由你自己決定。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