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影響力投資可向微型貸款取經
編譯:郭鵬宇
編按:本文乃參考The Huffington Post的部落格專欄作者Tilman Ehrbeck 與Blog: Social Enterprise的專欄作家Rolfe Larson的二篇意見評論撰寫而成;Tilman Ehrbeck是慈善基金機構CGAP的CEO ,而Rolfe Larson現為一企業管理諮詢顧問。
所謂的「社會影響力投資(social impact investment)」,在最近似乎引起了一股風潮。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將私部門的紀律以及財務永續性與更高尚的目標結合,會是解決今日社會上種種問題的最佳途徑。
這塊新興領域的投入者,其實可以參考微型貸款這個較成熟領域的發展經驗,尤其微型貸款目前仍是社會投資中資金最龐大的一塊;看看前人從錯誤中得到的教訓,將可少繞一些彎路,也可避免因嚴重的失誤而砸了影響力投資這塊招牌。
微型貸款的可鑑經驗,主要有二個:第一,是如何量化社會影響力;第二,是對於財務期望值的理解。
遵循資本市場的法則所量化的財務報酬是客觀且簡單的:一筆投入的資金只要有所獲利,就代表該筆投資產出了價值。
但是要量化社會影響力的產值則複雜了許多。一個投資項目是否產出了實質效益,往往會受到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
早期微型貸款機構的投資人普遍認為,只要讓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得到資金援助,就代表產出了影響力的價值;然而之後卻逐漸體認到,只是提供貸款服務並不代表人們的生活就會自動得到改善。反而必須在基本的服務之上,建立保護機制,以防對受援助者產生負面衝擊。若能再進一步,訂定具體的社會績效目標,那會更加完美。
以教育推廣來說,僅統計發展中國家的小學裡收容了多少個孩童是不夠的。投資者應有嚴謹的管理方式,以確保學童所受的教育,真的能為他們帶來實質利益,才不會讓貧困家庭的家長,為了支付學費所做的長期犧牲變得徒勞無功。
近期微型貸款也開始經由嚴謹的影響力評估方法得知,不同的貸款機制如何影響不同類別的顧客群以及造成這些差異背後的種種原因。有了這些新的知識與理解,也就能設計出更佳的貸款計劃與服務。因此,社會影響力投資人若也能在效益評估這議題上多加著墨,相信也會受益良多。
最近一份關於財務期望值的統計調查指出,有65%的社會影響力投資人希望投入的資金能得到相當於一般金融市場交易的平均報酬率,這顯然是種不切實際的想法與認知上的錯誤。如果具有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都能達到市場平均水準的報酬率,那麼資本市場的資金不早就已大量注入到各種社會投資項目中?
微型貸款的投資者早已認知到,許多新的想法與解決方案,都必須先透過慈善基金的資助,證明其可行性和價值,後續才能吸引新的資金來源與人才投入其中,進而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市場;同時微型貸款投資人也知悉,社會效益與金融效益的關係往往是種折衷關係,兩種效益都能達成高標的項目畢竟只是少數。
因此,社會影響力的投資者應做的是,在投資之始確認,其投資項目的創業家和他的目標一致,並在影響力與報酬率之間取得一平衡點,亦即財務收入不應過低致使營運不穩定,也不應過高而使其社會任務失焦。
合理的投資效益,同時又能兼具公益價值的服務,才是社會影響力投資的角色定位。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