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者看法/有的叫好 有的擔心方向狹隘
聯合報/記者陳怡臻(2013年12月27日)
勞動力公益信託也可以幫助社會企業,社企業者有的叫好,但也擔心方向過於狹隘,還有討論空間。協助脊髓損傷者就業的新生命資訊公司經理胡家碧表示,目前許多集中管理的企業集團,即使政府明定企業聘用身障者比例,但各單位因考量執行效率,多以繳交罰款來解決,心有餘而力不足。
她認為,成立「勞動力公益信託」,對有心協助身障者的企業來說,一方面可解決身障就業問題,也不需再消極地繳罰款,對社會環境也有助益,可說是一舉兩得。
勞委會昨通過《勞動力發展業務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未來企業或個人可成立「勞動力公益信託」,鼓勵有心者成立社會企業,盈餘雇用更多勞工、促進就業,回饋社會。不過,有人認為社會企業尚無明確法律定義,會引發相關政策執行的爭議。
國內第一家登錄創櫃板的社企「生態綠」創辦人徐文彥表示,並非能提升就業就是社會企業,社企結合了公益與商機,價值應更廣泛多元;否則,若亂排廢水的企業多聘用些員工,也算是社會企業嗎?政府應重新思考,避免過於狹隘的看待社企。
他認為,任何企業都可提供就業機會,有的企業寧可繳罰款也不願聘用弱勢就業者,勞委會應提出解決措施。例如,修訂罰則或擴大聘用弱勢範圍等,政府應針對根本問題解決。
輔大社會企業研究所胡哲生教授指出,社會企業的價值,囊括環境、農村、土地等人文關懷,不僅限解決就業問題。
他建議,一切還需長時間觀察,台灣許多用心的企業,未來可透過此辦法解決問題,未嘗不是好事;企業如何運用資源、是否致力發展公益商機,才是最重要的。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