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家睿
對於許多成功人士而言,自身所堅守的信念往往可體現至人生中的每吋毫釐,千年前孔夫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即是如此。而「讓社會的每個人都能擁有夢想」正是香港社會創投創辦人,魏華星無時無刻所秉持的信念。
「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卻少有人真正活過,更少人膽敢做夢」,魏華星在演講開始如此提到,「而如果人的夢想都像泡泡般容易搓破,那麼有能力的人就該吹起一個更大、更堅固的泡泡,把所有人的夢想都裝在裡面吧!」,懷著這般想法,魏華星辭去了高薪厚祿,承受旁人的懷疑與不看好,成立了「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在資本主義走偏到極致,極端失衡的香港社會,人們的處境究竟是多麼困難呢?魏華星在此以過往參加戈壁沙漠馬拉松的經驗,作為比擬。日夜溫差超過攝氏三十度、海拔落差高達三千餘米,獨自跑在沙漠的感覺,是令人感到絕望。然而與之相同的絕望,卻也發生於高度開發的香港社會,當少數人們坐擁著名車豪宅,在商場前排隊購買精品之時,卻也有著許多人正棲身於棺材大小樓房,在街頭等著社會救濟,無力養活自己。
人生做出的一切選擇,終歸是為追逐夢想,而雖然「夢想」二字對許多人來說,是如此遙不可及。但世界仍有著像魏華星這般,即便眼前一片荒蕪、即便路程跌倒再三,都肩背著希望,不斷奔馳的人們,他們再完成自己夢想同時,也帶給其他人更多夢想的勇氣。
而若說在戈壁裡的馬拉松考驗的是人的體能與意志,那麼在香港社會名為社會企業的馬拉松考驗的即為人的信心與智慧,在失衡的社會中太多人講著怎麼「破」卻少有人探討如何「立」,社會企業所走的路途,雖然艱難,但在看見人們表情從憤怒逐漸變為微笑時,卻也更感到踏實。
幾乎所有參加馬拉松的人,都不是為了與他人計較輸贏而跑。挾著不同故事的人們,在馬拉松中紛紛結識,而雖然路途總難關不斷,但相互的激勵,卻也為彼此帶來力量,突破極限,完成自我。在衝過終點線的那刻,每個人都再一次地成功挑戰自己,此時誰輸誰贏,還重要嗎?
「社會究竟能不能讓每個人都能有夢想?自己其實也沒有答案。但唯一肯定的是,在行動的路途上,由心出發甚為重要,而更重要的還有堅實的親情後盾。」
- 延伸閱讀: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