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國際服務 要替社會找回正向價值
何秀玲╱報導
(圖/以立國際服務協會官網)
社會企業(簡稱社企)是一門好生意!「不老騎士」計畫推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將服務老人拍攝為紀錄片,打破台灣紀錄片票房紀錄;推動志工服務的以立國際,組織300位自費參與前往印度、柬埔寨等國的志工隊。他們都是以社企形式自給自足,達到公益和獲利目的的代表。 「這些人真的可以環完全島嗎?」林依瑩2007年帶著17位平均年齡81歲的老人們騎摩托車環島13天,並拍攝成紀錄片,去(2012)年戲院上映,累積近3,000萬元票房,打破台灣紀錄片票房記錄,創造了高齡騎士們不老神話。

創新公益 舉辦不老活動

已創立18年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致力於老人居家服務,來自1,700多位偏中高年齡的熱心志工付出行動力,幫助老人大掃除、幫老人送餐,與孝道連結。
2007年她籌備不老騎士環島的活動,第1位支持者是不老騎士團長賴清炎,當年87歲,他跟林依瑩說活動一定要辦,因為非80歲以上的人不會知道他的痛苦。他說,每次向別人表明自己的年紀,周遭的人都會立刻告訴他應趕緊坐好、待在家裡別做事,可是沒人知道老人吃「閒米」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不老騎士原先設定65歲以上,後來改為80歲,吸引100多位追夢的阿公阿嬤們報名。林依瑩表示,不老騎士不但是公益的創新推動,也破了台灣紀錄片的影史紀錄,帶給從事拍攝紀錄片的專業人士很大激勵,原來紀錄片也可以與商業片比擬。

社會志工 發揮大愛精神

6年前活動的成功,後來開展出更多「不老」活動,比如「不老棒球」、「不老戰士」等等。她說推動過程中,擁有生命經驗,回歸人的基本需求,如何挖掘長輩心中底層的渴望,就是人本專業,也是推動不老夢想的重要關鍵。「人生最後一段若是孤單落寞,其實枉費走過一生,只要老人有機會,所有不老夢想都可以起飛」。
2010年創辦的社企「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的商業模式,是年輕人的志工旅行。
陳聖凱說,有愈來愈多人想走出台灣,經歷地球另一個國度,不再只是去先進富裕國家,以立號召一群想要有深刻生命體驗,也喜歡旅行的台灣人到生活每天收入不到2美元的國家,如印度、柬埔寨、泰國、緬甸擔任國際志工。透過創新的志工模式,讓生命得到力量,這是一段屬於付出和收穫的過程。
海外工作內容常與農業相關,所以志工自費費用包含行程的食宿交通、工具材料費,以及領隊規劃長期計畫的探勘費、以立行政費用等。「參加者得到國際體驗,海外國家則可得到台灣農業技術、觀念、志工關懷」。
以立國際服務共同創辦人周曦翎,曾是成功的金融律師,2010年參與以立到印度偏鄉建屋的志工隊,改變了她的職涯規劃,後來更決定加入以立,成為共同創辦人。
周曦翎表示,當年她去的是以立的印度計畫,當時服務的對象是印度種姓制度中的賤民達利人,他們在社會上飽受歧視,雖然獲得政府蓋屋補助,建造的經費遠超過補助資金,達利村落隨處可見只蓋一半的架子。
在那裡,她遇到幫助達利人組織發起人,他為與國外志工溝通,自學出流利的英語,因為他必須幫助族人向國際發聲,每天對著鏡子練習。周曦翎說,他擁有的資源這麼少,卻因為強烈的使命感驅動他,讓她印象深刻。

經營社企 建立商業模式

另外,參加過志工團隊的隊員不光是獲得當下助人的感動,更讓他們學習謙卑,並形成一股凝聚力,大家可發自內心「我也想對這件事做出貢獻」,也是以立成立社企的主要目的。
她認為,很多人都受到使命感驅動,為了改變不公義的事情,才萌生創立社企的念頭;不過經營社企常是花費許多資源投入「社會」公益,卻沒有反映企業獲利的部分,社會跟企業似乎是衝突的,如何在創業過程中達到平衡很重要。
周曦翎也說,社企在社會上仍不是顯學。從前她是律師,大家對於此行業有很清楚的想像,但是經營社企,卻很難向人們說明國際志工的概念,定義自己成為很困難的事情,父母也不支持她。
但對她而言,經營社企可為社會帶來正向的價值,不一定要說服家人才能進行。「問問自己這一生想選擇什麼人生,多經歷、探索有興趣的社會議題,然後才真正投入」。
有人問以立如何用數字量化效果?周曦翎表示,她崇尚可測量的數字,但現在很難量化,唯一可觀察到的是,以立做到讓大家願意帶著信任參與,從第1年60位志工,第2年增加至300位參加,明顯感受到大眾對活動的響應。
【2013/02/27 經濟日報】 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