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社會企業?慈善機構停看聽
編譯:簡佩吟、高克瑋
英國有超過6萬8千個社會企業,近年由於地方政府刪減慈善補助,加上新頒布的「公共服務法案」(Public Services Act) 造成的衝擊,整體環境相對不利慈善機構穩定獲得贊助資金,因此,越來越多慈善團體希望引進社會企業的觀念及運作模式來改善財務與資金來源的困難。
(編按:英國近期修訂「公共服務法」,2012年5月的修訂版本指出,政府在進行招標採購時,需考量合作單位能否提升經濟、社會與環境福祉。該法使政府部門將非商業機構納入採購考量對象,此舉對社會企業來說無疑為一大福音。社會企業的宗旨為創造社會公益,一旦社會公益成為政府採購的篩選條件之一,社會企業將有更多機會與公部門合作)
鑑此,英國社會企業PilotlightSocial Enterprise UK合作,共同發表一份名為「為什麼要轉型成社會企業」(Why Social Enterprise) 的指南。他們主張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有助慈善機構在財務上自給自足,但此模式並非適用於所有團體,不同的單位應該先了解自己組織的特性,並且對社會企業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後,方能準確評估轉變成為社會企業可否提升慈善機構的永續經營與社會影響力。
社會企業的運作與商業行為都是為了社會公益,所有盈餘將用來重新投資該企業或社群。雖然社會企業目前尚無官方統一定義,亦無硬性規定其組織架構。但卻有許多註冊為慈善團體的機構,在實務上卻以社會企業的方式運行。這種「以商業模式運作慈善團體、以販售服務或商品獲得資金來源而進行社會公益事業」的概念已見雛形,但在慈善界尚未蔚為主流。
對眾多慈善單位的董事會與成員而言,從「接受外界資金援助」到「自行販售服務或產品維持收入」乃不小轉變。商業模式與慈善機構的文化與特性乍看之下雖不盡相同,但事實上皆可以是為了社會公益而存在。社會企業真正的精髓並不是要放棄某些不賺錢的社會服務項目,而是為慈善與公益活動尋找更多資金來源;瞭解哪些服務可以創造收入,再以那些收入作為其他服務的基礎。
若是慈善機構需創造利潤方能支持公益活動,就必須跳脫原本的運作技巧與思維模式,真實地評估服務的成本,以確保獲利。若不能,只是徒增慈善團體轉型困難。許多英國慈善團體都面臨轉型瓶頸。有些團體在原本的機構之外設立「不同的」社會企業,卻只是增加治理與管理的複雜性與困難度;有些團體的構想正確,但商業技巧與相關思維卻發展不全。因此若有需要,慈善機構應尋求專業諮詢,學習商業運作技巧及觀念,以便在推動新服務或產品上市前,能做完善的規劃與策略思考。
例如英國專門幫助貧困年輕人的慈善團體Worth Unlimited,其行政總裁Tim Evans就指出:「我們擁有許多很好的點子,但是這些點子必須經過謹慎思考與規劃才能讓新成立的社會企業融入自己的慈善機構。」Worth Unlimited 與Pilotlight的合作無間,是Worth Enterprises(Worth Unlimited所成立的社會企業)能順利運作的重要原因。
Worth Enterprises經營兩種店面,腳踏車維修及麵包店,讓年輕人可以學到工作技巧及工作經驗;而Pilotlight則請資深經理人教導員工如何規劃商業活動與確立商業模式。Timq認為,商業模式的確立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員工擺脫舊思維,以商業經營的角度,思考轉型為慈善機構所帶來的幫助。
社會企業或許可以幫助慈善機構擁有穩定可靠的資金,但最重要的是,在提供新產品或服務之前,都必須經過謹慎評估與規劃,使新的點子可以兼顧公益與增加收入的目的;而即使是已經有穩定資金的企業,也不能依賴現有的營運方式,需要透過不斷的創新產品與服務並且發展企業多元化的獲利模式,才能永續經營。
資料來源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