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舊式思維窠臼:探討社會企業的創新價值與經營策略(上)
文: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許萬龍、曾薏如
Alston Moor,一個被視為「英格蘭最後的荒野之地」的小鎮,因為地域偏遠與人煙稀少的關係,居民必須藉由自助的方式來滿足生活上的基本需求。也因此,在Alston Moor小鎮中,平均每56個家庭就有1家的社會企業。South Tynedale Railway Preservation Society是小鎮中的一家社會企業,他們將鎮上廢棄的窄軌鐵路與貨運站改造整修成為博物館,每年皆吸引大批人潮慕名造訪。Alston Moor 小鎮也在2012年被評選為英國社會企業大獎(UK Social Enterprise Award)之一,讓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成為此小鎮最有效的行銷管道。
而近年來,台灣因為社會上的需求、弱勢者對於財務穩定與自主的需求、社會福利民營化、政府的政策經費補助以及企業日漸重視社會責任等因素,讓台灣的社會企業也開始逐漸發展。台灣的社會企業面貌多元,林以涵所創辦的「社企流」, 是台灣第一個以華文為社會企業的資訊網絡平台,成功開拓台灣對於社會企業的相關資訊與交流平台;而黃淑芬等人所成立的「公平線上」平台(Fair on Line), 也是一個透過公益產品販賣與公益旅遊推廣的平台,藉由平等、透明且公開的網路交易方式,來長期協助弱勢生產者經濟自立。不少企業也開始關懷台灣老年化問題,並致力發展台灣銀髮族的服務企業,例如:多扶接送事業。這些多元面貌的社會企業為台灣的社會/環境形塑出創新的永續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們所致力的社會使命與價值,讓更多台灣民眾看到台灣在社會關懷與創新思維之間的新企業模式。

何謂「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簡稱SE)一詞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將其概念延伸至全球社會,並在現今社會中逐漸受到世人的重視與發展,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所致力發展的微型信貸模式(microfinance)則功不可沒。他於 1976 年間在他的祖國孟加拉成立了提供窮人小額貸款的格拉明銀行(Grameen Bank),並發現這樣的小額貸款模式能提高他們生存與創業能力,其幫助甚大。因此,尤努斯致力發展微型信貸的創新模式,來幫助當地貧窮者免於高利貸的風險危害的同時,也將這樣的社會企業概念開始傳達給全世界。
在過往,我們總將商業營利模式與社會關懷這兩者視為即為迥異的領域與發展方向,認為企業為了要獲取更多的商業利潤與市場比例,在組織營運上重視的是成本的管理、組織內部與外部管理以及消費市場研究等面向。但隨著社會企業思維的產生,社會關懷與責任關係開始與企業發展相輔相成,這兩者之間相互的能動性發展,也讓現今社會企業呈現更多元的面貌。
雖然社會企業有多元的發展空間,但其最初的精神與目的可追溯於社會企業的廣義價值─透過商業模式來解決某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換言之,社會企業在目的上是為了改善社會的各種問題,例如:貧窮、失業、弱勢、教育、環境、生態等;在解決的方法上,則摒棄過往被動的捐贈協助,試圖以積極主動與創新思維的角度,重新審視社會上各種需求與問題;另一方面,嘗試藉由商業模式的發展與完善的組織運作機制,來改善原本混亂無序的社會需求與問題。最重要的是,社會企業的利潤盈虧與影響力不再只屬於企業的股東關係人(shareholder),而是共享於此社會企業所有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也就是說,社會企業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來發展企業,其組織營運的利潤並非為了企業股東所存在與分配,而是回歸到整體企業所關係的所有人,進而形塑社會企業的永續發展方式。
換句話說,社會企業不論是以何種型態與面貌來經營,都不應背離下列兩種社會企業的關鍵原則:一為不為營利而營利;二為不偏離社會公益與社會問題解決。至於社會企業應如何在不偏離此兩原則下,發展一個永續且具成效的商業模式或 創新策略,我們可以從社會企業的組織發展架構、社會企業特徵、營運類型與方式以及現今持續發展的社會企業案例中,更深入了解社會企業的多元面貌與運作思維。

社會企業是營利企業還是非營利企業?

國際上有關企業組織的定位共有六種,分別是是純商業利益導向的傳統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社會責任事業、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賺取所得的活動、非營利組織。此六種組織定位可根據其營運目的、營運利潤、組織架構以及組織影響性的差異,成為六種組織光譜,參考表一:
(表1 :國際企業組織的定位光譜)
其中,「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目前台灣社會中比「社會企業」概念更普及的發展。CSR概念泛指企業對於社會責任的體現,在考慮傳統企業有關利潤與市場的策略外,亦考慮到各相關利益者所產生 的社會影響或環境影響,進而對社會環境等相關影響做合適的商業策略。
而「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社會企業(SE)兩者的差異,或許可從組織營運之最初目的來分,對CSR來說,最初的營運目的是純粹商業利潤取向的,直到組織的影響性開始對社會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組織的利害關係者已擴及到整體社會時,CSR企業則開始思考對於社會責任與價值的策略架構;但另一方面,SE則反向發展CSR的營運目的,從一開始便致力發展對整體社會/環境的利益與價值,並持續思考如何透過商業組織模式來形塑一個完善的運作機制,藉由永續發展的策略來改善社會/環境上的問題。
換言之,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強調「效率」的重要;而以非營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則強調「效果」的正確。結合兩者之特性,社會企業便同時具有營利與非營利面向的發展特性。從營利組織面來看社會企業時,組織不再僅為了單純利潤目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融入該社會網絡與當地生活關係的共構體,讓利潤與利益共享於整體社會,並同時透過商業運作模式,例如:公益活動、公益事業部門、基金會、與非營利組織進行策略聯盟、協會等法人組織……等策略性的公益事業,來協助改善經營環境與社會價值的效果。
另一方面,若由非營利組織面來看社會企業時,由於組織架構與發展機制較單純,組織營運性質的目的在於提供「社會財」(social goods)與維持社會使命, 亦即組織本身的利潤並非做為維持組織自身單位所存在,透過傳統非營利組織的經費來源(捐款或志願服務參與)、成立公益事業部門以及其他公益活動等商業利潤來累積盈餘,進而透過各種資金的交叉補貼,來補足非事業部門的支出,進而解決社會/環境價值的使命。其實,社會企業應同時具有營利與非營利組織兩者的特性與架構,其組織架構已有別於過往的被動接受與捐贈,它是一種結合社會關懷與主動參與的創業模式。我們必須跳脫傳統對於社會公益的思維與意象,而是以創意與創新的角度來剖析現今的社會企業。換言之,社會企業不再是一個我們用「同情」、「憐憫」、與「捐贈」角度來觀看的組織,而是具有「主動參與」、「創新思維」與「使用需求」的發展機制。
參考資料
  1. 于躍門(2011.6.13)。認識社會企業。上網日期:2013年7月15日,取自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446&Itemid=123
  2. 社企流。社會企業:改變世界的新力量。上網日期:2013 年 7 月 15 日,取自 https://www.seinsights.asia/aboutse
  3. 李怡志(2011.9.25)。英國社會企業體驗:Fifteen Restaurant、Belu Water、Big Issue與The Guardian。上網日期:2013 年7月16日,取自http://blog.richyli.com/?p=896
  4. 何秀玲(2013.2.26)。社企流─社會企業的資訊尖兵。上網日期:2013年7月16 日,取自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732&pno=0
  5. 陳淑蘭(2013.5.24)。三點定位搞懂社會企業。上網日期:2013年7月15日, 取自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918220.shtml
  6.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上網日期:2013年7月16 日,取自 http://www.npocenter.org.tw/knowledge/content/112
  7. 湯雅雯(2013.6.10)。 綠農的家/不在乎幾 K 年輕人投入社企。上網日期:2013年7月16日,取自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953838.shtml
  8. 蘇怜媛(2013.5.31)。擴大社會企業影響力 你需要績效衡量機制。上網日期:2013年7月16日,取自 https://www.seinsights.asia/story/614/14/1126
  9. 羅婉鈴(2012.3.27)。台灣社會企業,發展機會與挑戰。上網日期:2013年7月15日,取自 http://talent.tsvtc.gov.tw/inside.php?index_id=278
  10. 呂苡榕(2013.1.4)。台灣立報,愛的米其林無障礙餐廳輕鬆找。上網日期:2013年1月3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5455
  11. 林偉誠(2013)。NCTU-VIP學程課程報導,創業與創新行銷。
作者簡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成立宗旨在於整合智權管理、技術授權、新創事業與創新育成等業務,期能透過單一之服務窗口,整合相關資源以發揮綜效,擴大產學服務能量,促進產業技術加值與發展。創新創業精神一直是交大的特色之一。雖然交大學生多為理工背景,且以科技創業見長,但他們同時亦關心社會議題,希望能透過實際行動解決社會問題。於是在老師的帶領下,交大生開始著手相關研究並親身參與社會企業的進行。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