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視界/善用團結經濟 社企力量更強大
聯合報╱ 吳宗昇 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2015年1月12日)
為了解決區域發展不均以及貧富不均的問題,社會與團結經濟(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的策略常被運用到社區或合作經濟,以促成更高的社會價值。
相對於強調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與團結經濟強調以社區為中心,服務或利益都能交到成員手中。它的社群意識更強,有較民主的參與過程。更重要是,在分配利潤時,更強調人和工作的價值,而不是將獲利集中到主導者手中。
團結經濟是個古老的策略,最明顯的例子是家族企業。兄弟或是夫妻一起創業,以家父長為核心,成員之間的連帶強而有力,成功後共享成果,也不會去計較利潤分配的公平性,利益如果能留在自己人手裡,一切都好談。
但是,討論團結經濟通常也會一併帶出社會經濟。舉個極端的例子,最強悍的團結經濟體可能是黑道組織。這類群體很團結,利潤分配也很注重成員的貢獻,維持秩序的家規也更有力。雖說黑社會也是一種社會(群體),但真正的社會更多元,有紅橙黃綠藍靛紫,還有白色,黑社會無法永遠肥水不落外人田。結果就是產生公共性的互動規則,有不同的制度和法律的保護措施。
從這個觀點來看,由NPO轉型的社企、合作社以及社區經濟,比較擅長運作這個策略,也的確發展出許多制度性保護措施。因為他們處於弱勢,必須團結才能生存。但許多新創的社會企業,缺乏關係長久的社群基礎,即便空有優異的產品或服務,恐怕也無法大展身手。
透過團結經濟的策略,或許可以適度彌補這個缺失。新形態的社會企業,可以將生產者、消費者和關係人連接起來,尋求交集的社會利益,一方面鞏固集體價值,另一方面間接降低機會主義者的蠢動,以及市場中價格競爭者的侵略。
比如經營一個社區小農的社企,生產者、消費者的關係是直接、有對話的,大家擁有共同價值,得到共同利益,形成互相監督的系統。消費者願容忍較高價格,農夫收入提高願意友善環境,有利整體社會。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最後又只是顧著自己蒸蒸日上,不考慮弱勢者需求。那麼這種團結也實在太狹隘了。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嘿,夢想家,只有熱血還不夠! 在追夢的旅程中,你需要懂的還很多。 創意、耐力、眼界、同理心…, 社企流邀請九位築夢踏實的有志之士, 告訴你那些比熱血更重要的事。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報名請點此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