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仕安社區合作社Photo Credit: 仕安社區合作社
有一個地方,放眼望去是一片遼闊的稻田,這裡多數的農夫不灑農藥,秉著友善環境的理念耕種;集貨處理運銷室就在不遠處,裡面辛勤工作的人們,有老有少,長者們操作著機器、將自己親手種植的稻米烘乾,接著放進由青年設計的包裝中。中午時刻,大夥聚集在食堂吃飯,幾位阿嬤相約著要一起坐免費的醫療車到鄰近的都市看醫生。到了傍晚,孩子們放學後紛紛來到活動中心寫功課,這裡有青年輪班擔任老師,讓孩子問問題、教孩子學英文;不遠處還有一座豬舍改建的農學院,裡面正在舉辦啤酒賞味課程。
文:社企流
此情此景並非神話裡的烏托邦,而是台南後壁的仕安社區。
仕安社區為典型的農村,面臨人口老化、青壯人口外移的問題,青年多半離鄉工作,留下來的大多都是長者。當長者生病,社區內沒有任何一間診所或醫院,只得靠兒女返家,載著他們去看醫生。里長廖育諒便是其中一人,每週都需載父親去看病,他心想,自己有時間載爸爸看病,那其他長輩怎麼辦?誰要載他們去醫院?
於是廖育諒自掏腰包,購入一輛廂型車並聘僱司機,專門載長輩去醫院,這項「陪醫車」服務,不僅提供交通,也幫忙掛號、陪伴就診以及拿藥。
此舉雖解決了長者就醫的需求,但面對高齡化社區,需要更全面性地打造一個宜居之所,僅憑里長一人之力並不足以支撐社區永續發展,而廖育諒心目中的解方便是發展社區經濟。
2013 年,在台南市政府社會局輔導之下,廖育諒成立「仕安社區合作社」(以下簡稱仕安合作社),希望集結社區居民之力,契作銷售無毒米,並將營收的 20% 投入社區服務,達成「用社區自己賺的錢,照顧社區裡的居民」之目標。
(仕安社區合作社於 2013 年成立,希望「用社區自己賺的錢,照顧社區裡的居民」。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仕安社區合作社於 2013 年成立,希望「用社區自己賺的錢,照顧社區裡的居民」。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一開始很多長輩都很怕我們是詐騙集團!」仕安合作社經理卓丹羽回憶合作社成立初期,笑著說道:「畢竟大家都對於合作社的概念很陌生,因此,里長趁著過年時,召集回鄉的年輕人共同發放傳單,向家中長輩們解釋合作社的構想,邀請大家入股。」
當時入股的金額並不高,每股 100 元,最少 50 股、最多 2 千股。最後,在眾人的努力之下,居民共同集資的金額為 251 萬元,超乎原本的預期。「關鍵因素之一在於當時的陪醫車確實滿足了居民的需求,也從而建立起居民對於里長的信任感,因此大家願意抱著一起替社區做好事的心情支持合作社。」

合作契作無毒米,助社區永續發展

後壁區主要為水稻產地,仕安合作社爲做出市場區隔,選擇以友善環境、不噴灑化學農藥的方式種植「無毒米」,開創社區自己的品牌「仕代平安米」。「選擇種植無毒米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這邊的居民以長者為多,因此使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對居民與農民的健康來說也是保障。」
然而,要說服大半輩子都使用慣行農法的農夫們放下農藥與化學肥料並非易事,仕安合作社便由兩處著手,一是開辦課程告訴農民友善耕種的益處;二是合作社以高於市價 4 成的價格收購稻作,且保證 8 成的產量收購。卓丹羽補充說道:「假使因天候不佳農民僅有 5 成的作物,合作社也會給予 8 成作物的金額。」
合作社成立的前兩年,因天候不佳導致產量不如預期,仕安合作社也因此虧損了幾十萬元。為此,合作社改變耕作策略,在第一期(上半年)種植稻米、第二期(下半年)則種植較耐病蟲害及天氣變化的黑豆。
在合作社幹部積極開發通路的努力之下,主婦聯盟深受仕安合作社的理想所打動,決定將仕安米選作為主婦聯盟產品「米漢堡」的主要原料。合作社在第三年即轉虧為盈,「那一年我們第一次發了股息,才讓更多人了解到,合作社真的是可以賺錢的事業。」

用一包米的力量,讓長輩合作共老

合作社營收的 20% 資金,主要投入在無化學農藥栽種、長者照顧、提供就業、孩童輔導、環境維護與急難救助等領域,主力著重於長者照顧方面,除了陪醫車服務之外,社區幹部不忍見長輩常常煮一頓飯就重複加熱吃好幾餐,於是運用合作社的資金,開辦「幸福食堂」推動共餐及送餐服務,社區裡的媽媽們組成志工團,每天到食堂做飯,居民只要付出 20 元就可以吃到健康的一餐。
如今,因合作社營運日趨穩定,更體恤媽媽們煮飯辛勞,目前則撥出經費請團膳、並與當地計程車合作,每日中午將餐食送至食堂。
「這裡的計程車生意也不好做,所以我們找他們合作送餐,也是秉著一個共好的精神。」卓丹羽緩緩道出仕安社區的終極核心,便是「合作共好,幸福共好」,不僅要讓長者受到妥善照顧,更要讓社區的居民們,無論老少,皆能在此好好生活。
(仕安社區運用合作社的資金,開辦「幸福食堂」推動長者共餐及送餐服務。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仕安社區運用合作社的資金,開辦「幸福食堂」推動長者共餐及送餐服務。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青年回流為農村注入新力,打造世代共好的宜居之地

「這裡是一個很適合生活的地方。」卓丹羽摸著隆起的肚子,好似在與肚裡的寶寶說話。3 年前,卓丹羽和先生深受仕安社區的凝聚力所吸引而搬到這裡,夫妻倆投入合作社的營運發展,更結合先生的建築專業成立「嬉遊境空間構築工作室」,為仕安社區整體的環境及空間帶來有別以往的樣貌。
隨著卓丹羽走在仕安社區中,率先行經社區內重要的交通要道——仕安橋,灰沉沉的水泥橋兩側由孩子們貼上五顏六色的馬賽克裝飾;過橋之後是一棟磚房與木頭屋和諧地矗立一旁,「這裡原本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我們保留並整修原本的磚房豬舍,再把周邊整理一下,蓋了這棟『故事屋』,作為居民聚會、來賓用餐的地方。
(原本灰沉沉的仕安橋,由社區孩子們裝飾美化。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原本灰沉沉的仕安橋,由社區孩子們裝飾美化。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繼續向前走則能看到一個廢棄三合院,經過整理後成為居民共同的菜園,有的人種地瓜葉、有的人種九層塔,收成時再互相交換、分享。
更特別的是,仕安社區內還有一座「農學院」,是由廢棄的農舍修建而來,以 Maker 的精神作為社區青年的培訓基地,鼓勵居民動手實作。農學院不定期邀請專家舉辦活動,像是手作、木工或精釀啤酒賞味等課程,每每都能吸引社區內以及周邊社區的居民踴躍參與。
「農村比較少擁有這些資源,我們希望透過空間的改造,將更多新的東西帶進來社區之中。」
「我小時候根本不敢走進這些荒廢的地方,」廖育諒的女兒廖翊均在一旁笑瞇瞇的說,「以前的社區毫無生氣,過年回來我跟親戚也只想窩在家裡打電動,但現在我們就很愛往外跑,多了很多事可以做。」
廖翊均於 2017 年大學畢業,2018 年回到社區協助合作社農產品行銷及社群經營的工作,而吸引她回鄉工作的原因,正是因為她看見社區的正向改變,希望自己也能付出心力,共同打造安居樂業的理想社區。
還有一些對社區營造有興趣的學生們也來到仕安,他們與居民共同進行社區環境的整理及規劃,也擔任社區兒童的課輔老師,為孩子們解題、提供他們更多元的學習管道。
仕安社區從原本老化、凋零的農村,一步步發展變得生氣蓬勃,卓丹羽和廖翊均一致將成功的關鍵歸功於居民開放的心胸以及高度的參與,「這邊的居民對新的事物接受度很高,像是合作社和社區空間改造,他們都很願意讓年輕人去嘗試。」
(社區內經整理的廢棄三合院。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社區內經整理的廢棄三合院。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持續擴大影響力,邁向幸福烏托邦

自成立 5 年來,仕安合作社的契作面積,已從最初的 2.5 甲翻了近 5 倍,提升到 12 甲,合作的契農由原本的 5 位增加為 16 位,近兩年的營收規模皆達 200 多萬元。
2018 年,為提高產業收益,仕安合作社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培力就業計畫」、農委會水保局的「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和「農村區域亮點計畫」,以及由社區居民募資(約一千多萬元)的支持下,培訓行銷推廣的人才,並興建「仕安社區合作社集貨運銷處理室」,結合了儲藏、碾米、冷凍、烘乾、米食研發及展售等多元功能,加值在地產業的發展。
如今,在這座集貨運銷處理室中,長者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人力資源,他們不僅種米,也參與稻米烘乾、包裝以及店內銷售等過程,「長輩們真的很會賣米!」卓丹羽笑著說,「畢竟這包米從栽種到包裝,都由長輩們親自參與,要講起這包米的故事,沒人比他們還清楚。」
隨著仕安米的力量逐漸發酵,社區未來也計劃發展在地小旅行,讓旅人來此體驗農村生活,從而理解仕安精神,成為仕安米的支持者。
社區擁有穩定的資金與資源投入社區發展,便可持續為社區帶來正向的影響,讓幸福共老的願景不僅存在於烏托邦,而是成為各地皆可實踐的生活樣貌。

文章標籤

  • 「小而美」的在地微光

    「小而美」的在地微光

    建立台灣社會經濟的根基,需要的不只是大型企業的 GDP 貢獻,更需要源自在地、小而美的地方力量。當思考災區如何重建、社區該怎麼營造、文化應如何保存時,兼具公益目的與永續發展的在地經濟方案,就像一盞又一盞小而美的微光,凝聚出耀眼的光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